袁國華
營商環境是區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也是企業總部扎根落地的關鍵因素。市委書記李強同志提出,上海要對標最高標準、最好水平,打造世界一流營商環境。園區是服務企業的第一界面,比政府更了解企業,比企業更貼近政府,是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集團堅持“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品牌化”發展方向,通過建設高品質物業、加強高質量服務,形成高活力生態,吸引集聚了一批國內外企業總部。
一、建設高品質物業,為優質企業提供美好舒適的辦公環境
我們始終認為,高品質物業帶來高質量產業,物業及相關配套是吸引、留住企業的重要條件,也是營商環境重要的硬件載體。集團堅持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高品質管理,把園區打造成為城市亮麗風景線,實現“園區、讓城市更美麗”,增強城市的品牌、品質和品位。比如,集團下屬漕河涇總公司在上世紀90年代,借鑒英國“阿林頓”園區,秉承“花園式高科技園區”的理念,建設了“科技綠洲”物業品牌,并取得商標注冊證書,核定項目為“不動產出租、不動產管理”。“科技綠洲”綠化覆蓋率高,辦公環境舒適,具備國際領先標準的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配套高檔商務會所,設施有室內游泳池、室內網球場、健身房、咖啡吧和員工餐廳,受到各類高技術研發、設計總部機構青睞,開創了我國科技物業的先河。目前,集團在漕河涇園區、浦江園區、松江園區、康橋園區,復制推廣“科技綠洲”品牌物業,集聚了大量總部型企業。
同時,建立集團設計管理中心,邀請世界級規劃設計大師,整體把控園區建筑設計質量,為城市打造值得典藏的藝術精品;秉持最新建筑理念,應用新技術、新材料開展工程建設,增加公共活動空間,為入駐企業營造開放、舒適和環保的辦公環境。經過多年實踐,形成了以臨港標準廠房為代表的制造物業,以“科技綠洲”為代表的科創物業,以“新業坊”為代表的城市更新物業,港口物流園區的倉儲物業,以公租房和相關配套為主的產業社區物業,以及以“拉斐爾云廊”、“智創TOP”、“創新晶體”為代表的產業綜合體物業六大產品系列,能夠為國內外總部提供全產業門類、全生命周期的物業產品服務。比如,松江科技城“拉斐爾云廊”、桃浦科技城“智創TOP”、臨港科技城“創新晶體”項目都將建設成為城市地標,肩負起提升區域城市形象、拉動產業升級的重大使命,其中“拉斐爾云廊”長1.5公里,將展現世界最長城市科技產業長廊動人風采。“臨港新業坊”城市更新項目,匯聚國際知名建筑大師,通過“大師做精品”、精雕細刻,打開了城市記憶,延續了歷史文脈,受到文創產業類總部的歡迎。
二、強化高質量服務,為企業營造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
“服務至上、追求卓越”是臨港集團一貫的追求,高質量服務是營商環境的試金石。實踐中,集團不斷完善專業服務,形成了包括科技、人才、產業、金融、物業、生活在內的六大服務體系,能夠滿足不同類型、不同階段的園區企業及員工的需求,幫助企業降低外部成本,形成屬地黏性。科技服務方面,提供包括政策服務、顧問服務、平臺服務、創業服務在內的多項服務。人才服務方面,建立了人才招聘中心、人事代理中心、人才培訓中心、公共人事服務中心、綜合服務中心五大功能性中心,集服務專窗、專業團隊、網上平臺為一體, 為企業和各類人才提供規范化、高效率的人力資源服務。產業服務方面,形成了包括綜合信息服務交流平臺、項目服務、市場服務、加工服務、政策服務、供應鏈服務、監管服務的獨具特色的“1+6”服務方式。金融服務方面,為園區企業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金融創投服務。物業服務方面,致力于為園區企業提供保安、保潔、保綠、停車、維修等物業服務,以客戶需求為導向,集成區域服務資源,助推園區可持續發展。生活服務方面,提供公租房、商業網點、教育、就醫等方面的貼心服務,打造不低于市區的各項生活配套服務的品質生活,實現留人、留業、留家、留心。
為整合園區服務資源,集團設立了臨港服務公司,整合園區公租房、物業管理、商業管理、科技服務、人才服務,教育服務、環境建設等資源,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建設漕河涇e服務平臺、集成整合服務資源,細化物業服務營運體系和標準,推動人才招聘、代理和培訓業務對接互聯網步伐,拓展科技技術應用,不斷提升各項專業服務水平。
同時,把政務服務導入園區,讓政府服務“觸手可及”。在規劃階段為導入政務服務預留空間,積極推進政府辦事機構入駐園區,為企業就近提供工商、稅務等相關服務。比如,松江科技城聯合松江區政府,專門在園區建設了行政服務中心的分中心,集中提供窗口服務,并在網上政務大廳為園區提供專屬通道,進一步方便園區企業辦事;南橋園區為東方美谷核心區建設專門打造規劃展示廳,為吸引集聚美麗健康產業集群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打造高活力生態,形成創新資源要素集聚的成長環境
園區也是平臺經濟,要導入各種資源要素,形成綜合功能和環境優勢,推動創新創業資源充分涌流、活力競相迸發。這些年來,集團聯合政府、社會專業機構,建立廣泛的銀企聯盟,推動產融結合,滿足企業的融資需求。在漕河涇開發區,2008年開展針對中小型科技企業的“雙無雙信”貸款服務,徐匯區貼息、交通銀行托管6000萬元,打通銀行、政府、開發區之間的信息,開聯合貸審會對項目把關,到現在為止,累計總額20億元,沒有一筆壞賬。集團積極探索建立產業基金,與臨港管委會組建了10億元的智能制造母基金,拉動社會資本投資超過100億元;牽頭與上海建工等組建了產業并購基金“科創一號”,募集資金28億元;形成“T字形”基金架構,橫向涵蓋臨港園區聚焦發展產業門類,縱向覆蓋天使、VC、PE、并購等投資不同階段;形成“投招聯動”,發現和引進、培養和加速了一大批優質企業,成為吸引國內外總部的重要因素。
同時,與全市科研院所全面合作,參與全市創新功能性平臺建設,形成孵化、轉化、產業化的“源頭活水”,提高創新濃度,打通“最后一公里”。比如,參與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全市“四梁八柱”研發與轉化功能性平臺建設,成功孵化了航發驗證測試中心、燃料電池極板、汽車動力總成智能制造等“五朵金花”項目,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已經升格為“國家工業互聯網示范性功能平臺”。比如,根據市國資委部署,控股上海機動車檢驗檢測中心,改造升級為行業的研發與創新平臺,推動產業鏈、創新鏈的擴展和延伸。參股自儀院等新型科研院所,把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推廣到園區、應用到企業,幫助園區企業加快智能化改造。同時,與化工院、電纜所等單位積極接觸,集團“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主要放大這些科研院所科研服務生產的能力,與產業、科創需求相結合,形成更大的產業化平臺和創新生態。同時,成立功能性平臺企業臨港科投公司,聚焦投資臨港園區各類產學研項目,參與國資國企改革相關的科技產業投資,成為現有各類基金管理公司設立和出資的主體,以資本為紐帶推動科創產業發展;建立孵化、轉化和產業化基地,形成了“漕河涇科技創業中心”等知名創新孵化品牌,引進專業孵化機構、科技中介機構,帶動社會創投、孵化、加速等資源集中集聚,推動大眾創新、萬眾創業。
為了推動遠郊區園區的快速成長成熟,吸引更多國內外總部落地發展,集團推動產城融合,打造只差距離、不差品質的城市生活配套,降低綜合商務成本。一是建設與園區配套的公租房,在臨港、浦江、松江、南橋建設200萬方、2.5萬套的園區公租房,通過先租后售的辦法向優質企業配售公租房,解決產業人口的居住需求。二是導入城市商業和服務功能,形成了“教育+醫療+居住+商業+X”園區城市綜合配套體系,推動園區向商業社區、生活社區轉變。比如,與上海世外教育集團合作建設浦江園區配套學校,與宋慶齡基金會合作建設宋慶齡教育基地,建設寶龍商業廣場、鴻音廣場,導入星巴克等品牌商業,建設健康養老社區等,帶動區域營商環境顯著優化,吸引大量國內外區域總部的關注和入駐。
總之,營商環境的打造永遠在路上,卓越全球城市需要卓越營商環境,我們將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按照問題導向、需求導向、效果導向,全力以赴做好對園區企業和員工的各項服務工作,當好永遠的五星級“店小二”!
(作者單位:臨港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