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亮
早在2017年,衡水中學、衡水一中不規范甚至違規辦學招生被查實,河北省教育廳要求限期整改。衡水中學平湖分校也被浙江省教育廳責令整改。在教育部要求下,更多違規招生的學校被禁止違規招生。近年來,衡水中學在云南、山西、浙江等地,均開辦了分校,其重金掐尖的招生模式,在各地引起爭議。
衡水中學事件回顧
2017年3月26日,衡水第一中學平湖學校在浙江省平湖市揭牌,成為衡水一中在國內的又一家分校。而該校發布的2017年招生簡章中,首批錄取新生到校報到時間為4月15日,較浙江中考提前了兩個月。衡水一中平湖學校此舉,引發來自教育界內外的爭議,并遭到包括浙江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處長方紅峰在內的“業內人士”批評。平湖市教育局稱,已發文要求校方整改。而衡水一中平湖學校一名招生負責人表示,在收到教育主管部門發文后,學校已經修改新生報到時間。為爭奪優質生源,平湖學校公開提出,在校期間參加全國性、省級學科競賽獲得一等獎的學生每次分別給予5000元至3萬元不等的獎勵;考取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學生,每人一次性獎勵50萬元。
浙江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處長方紅峰通過媒體公開表明,衡水中學模式,與“浙江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理念不符合”,進而提出“浙江不需要(平湖分校)”。而平湖學校的“搶跑”,則再次將這所新設立學校推上風口浪尖。方紅峰對媒體提出質疑:“4月15日開學肯定是不對的,什么時候允許他這么早招生的?”
平湖學校法人代表、執行董事肖家興解釋稱,報到并不是開學,只是為新生適應高中課程做準備,“做一個初高中課程的銜接,還有提前在校園里做拓展訓練?!睂Υ?,平湖市教育局面向全市范圍內的初中發布文件,要求“確保每個初中生中考前均在?!薄6诤馑恢衅胶W校發布的招生簡章中,明確提出提前“報到”一事,平湖市教育局則于4月7日,向其發出書面規范文件,要求其整改。
2017年6月16日,衡水第一中學董事會發表聲明宣稱,自2014年9月19日23時40分民辦衡水第一中學公章被河北衡水中學校長張文茂強行取走后,衡水第一中學董事會從未授權個人和團體合作成立分校等事宜。教育部門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問題的根源是違法招生。
教育部表示,特別要求有關地方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對衡水中學、衡水第一中學等同類學校的辦學和招生行為“進行專項檢查”。2017年6月1日,河北省教育廳印發《關于對河北衡水中學、衡水第一中學辦學行為進行整改的通知》稱,按照教育部要求,河北省教育廳組成專項檢查組,于當年5月9日對河北衡水中學和衡水第一中學辦學招生情況進行了專項檢查,發現兩所學校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規范甚至違規辦學、招生情況,責成衡水市教育局督促兩所學校就所存在問題進行整改。《通知》對衡水第一中學提出5項整改要求,對衡水中學提出3項整改要求,要求控制辦學規模,規范招生行為。
重金搶生源能否改變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舉辦民辦學校的社會組織,應當具有法人資格,并向審批機關提交包括舉辦者、培養目標、辦學規模、辦學層次、辦學形式、辦學條件、內部管理體制、經費籌措與管理使用等在內的申辦報告,注明資產來源、資金數額及有效證明文件,并載明產權,審批機關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30日內,以書面形式作出是否同意的決定。浙江省教育廳負責新聞發布的工作人員表示:衡水第一中學平湖學校審批權在平湖市教育局,從設立程序上來看,屬于合法。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指出,目前國內不少地方的學校,都存在提前招生等亂象,對此,屬地教育部門需承擔起監督義務。在他看來,地方政府引進異地民辦學校,打造升學率高的中學,本身無可厚非。異地民辦學校也得遵循當地基本規范。教育部門并沒有明確的法律禁止學校提前招生,但各市、縣教育部門也需要求當地學校同時招生。
多年以來,河北多個地市的中考前100名學生基本上都流往衡水。河北各地教育部門、高級中學苦于衡中的強勢“拔尖”,早就多有不滿。隨著衡水中學模式向各地輸出,重金掐尖造“名?!钡默F象隨時有可能形成燎原之勢。對此加以限制,是保護中國現行教育生態和結構的必行之舉。不過,限制之舉究竟有多大成效,并在何等程度上改變“衡中模式”,恐怕還不能太過樂觀:核減指標不過是加劇了當地有意流向衡中學生的競爭,從而導致更多的招生亂象,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衡中“拔尖”的現狀。即便停招3年,3年之后怎么辦?何況,無論是核減指標,還是停招3年,都有可能催生數量不小的“中考移民”,由此產生的社會成本,也會呈幾何級數上漲。即便不“移民”,以往年的情形看,也仍會有大批外地學生在當地保留學籍,而到衡中借讀,由此,“衡中模式”的滾雪球效應同樣不會止步。
教育部門限制衡中,最終獲益的也未必是當地學生,反倒是當地升學率比不上衡中的地方“超級中學”。承德“停招3年”的禁令出臺后,就有業內人士表示,承德的優秀學生又要被耽誤3年了。目前,國家正大力在資源配置上,推進城鄉間、區域間的教育均衡和素質教育的發展,各地教育部門和學校,特別是占據某種資源優勢的地區和學校,應該為此貢獻正能量,不能改頭換面強化應試教育,制造新的不均衡、不公平。教育戰線的每個干部、教師都必須有這樣的大局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