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政文
“00后”學生,成長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科技、文化高速發展時期,他們追求時尚,思想新潮,思維敏捷,接受新鮮事物快,造就了他們張揚的個性,卻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擾。加上現今的信息來源渠道多,網絡游戲也深深吸引著每一個學童,使他們或多或少地沾上了一些“壞毛病”,給學校德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下面結合筆者所在學校德育工作的實際情況,來尋求撬動學生德育工作的支點。
“00后”德育的新挑戰
筆者所在學校地處城區,交通便利,學校的各種設施設備配置完善。所以,學生可看到的、聽到的、查到的各種信息也就相對豐富,再加上獨生子女所占比例較高,不免沾有一些“壞習慣”。
興趣廣泛,但持久性弱 我們發現,現在的學生思想新潮,追求時尚,興趣愛好多樣——想學畫,也想學唱,更想學舞。受影視新聞的影響,他們也崇拜明星,看到歌星掙大錢又風光,就想當歌星。可是,不少學生卻是遇事三分熱,學什么都不過三天,明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可就是不愿意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怕苦、怕累。看他們書包里、筆記本里夾著一大堆的歌星影星相片,有模有樣地哼唱著流行歌曲,就知道他們充滿活力。可是,他們的心智尚未成型,做事容易分心,往往喜新厭舊,學習中也容易出現各種狀況。比如,在課堂上行動盲目,人云亦云,對問題、現象缺乏思考。
接受力強,卻行動拖延 隨著辦學條件不斷改善、學校設備不斷更新,使得現在的學生獲得信息的渠道是越來越多。所以,他們見識面廣,思維活躍,接受新鮮事物快;但也養成過于張揚的個性,往往做事以自我為中心,不喜歡與別人合作,更不喜歡和別人分享等。這些苗頭的產生,極容易削弱他們的自我約束能力,也就容易導致他們缺乏團隊精神,從而出現做事隨意、拖延甚至懶散。比如,在課堂上,對于老師的提問,很多學生都能積極舉手發言;然而,在課后,對待作業,他們卻是能拖則拖,到最后往往草率應付。
勇于嘗試,但鑒別力差 改革開放取得的豐碩成果,給每一個家庭帶來了福利,人們也因而對吃、穿、住、行都有了更高的追求。現在的學生也不例外,他們有可能就是潮流的追逐者。比如,喜歡在校服上貼裝飾品,喜歡養個水草之類的小植物放在課桌上……敢于嘗試各種新生事物,敢于追逐各種時尚,這是每個人的天性。但是,由于他們對事物鑒別能力還不夠,容易分散學習精力,比如帶高檔零食到學校,穿名牌服飾,自改校服,使用昂貴的手機,使用名牌文具用品等,整天一門心思地想著這些,自然對學習缺乏精力和毅力。
家校配合是德育的支點
俗話說:“可憐天下父母心。”世上沒有哪個父母是不希望自己子女成龍成鳳的。在學校德育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家長的這份期望,爭取得到他們的全力配合,共同打造新生代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
借流行時尚,打造個性風格 社會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有著不同的流行與時尚風格,而愛美、追求時尚和接納新生事物更是每個青少年的天性,加上希望自己子女贏在“起跑線上”是許多家長的最大期望。所以,我們要充分利用這項優勢,和家長一起培育學校小歌手、小鼓手、小繪畫達人、小詩詞達人等,讓學生通過各類表演和展示,看到自己身邊的流行與時尚,從而激發他們的興趣,也促使他們審視自己有哪方面的特長。學校、家長給予正確引導,從而使學生健康成長,形成自己的個性。
集體活動,培養自律精神 每一位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在平時的言行舉止,往往以子女為中心,久而久之,孩子成了家中的“主角”,極易滋生放任、自私的不良習性,也會把這種不良習性帶到學校,成為阻礙班風建設的一塊大石。我們通過傳統的太極拳、跳繩、拔河、跳繩、踢毽子等多種多樣的集體活動,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自然而然地學會與別人配合,學會控制自己,養成自律習慣。比如練習太極拳,講究的是動作與音樂合拍,才能展示出優美、劃一的形象;跳繩,則講究配合默契,進場要及時、果斷,才能跳出花樣。正如艾伯特·哈伯得所言:“在該做的時候,不管喜不喜歡,都去做你應該做的亊情的一種能力,這就是自律。”
辨清是非美丑,樹立人生目標 現實生活中,一般人也會帶有或多或少的陋習,比如相互攀比、只顧眼前的利益等,這是不足為奇的。學生也一樣。但是,學生不能過于追求安逸的生活,而應該有奮斗的勇氣和能吃苦耐勞的毅力。我們通過展示家長為了事業、家庭而努力工作的事跡,為了子女日夜奔波忙碌的例子來激勵學生,幫助他們樹立拼搏精神,建立正確的人生觀;我們還組織學生參觀部分家長的工作環境,了解家長的工作情況,親身體驗父母的艱辛與責任。比如,通過家長委員會組織學生參觀花木場,還有意讓他們參加花木種植和一些護理工作;也邀請一些家長來校講述自己的職業經歷。通過組織這些活動,學生的感觸非常多,看似平常、簡單的一項工作,父母都要付出很大的心血,沒有認真、負責的態度是做不好事情的,這才是人生意義所在。
結束語
學校德育是常做常新的,只要能抓住“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一普通的道理,與家長一樣,把每一個學生都當成是自己的子女來對待,就一定有辦法讓學生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李元福.學校創新發展與特色建設[M].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2016(12).
[2]麻桂芬.“理”該如何講清楚[J].中小學德育,2013(5).
(作者單位:廣東省臺山市育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