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然之
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規定的必修課程,以學生綜合素養發展為導向的實踐,不僅給學生增加了體驗、操作和探究的機會,還能有效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等。為此,筆者所在的江蘇省泗洪縣臨淮中心小學從四個方面入手,多角度、全方位提升留守兒童品德修養。
挖掘本土資源,實現價值認同
“本土名人”是生活在大家身邊的“活教材”,其淳樸的思想道德品質、卓越的專業技能是大家效仿的榜樣。由于是耳濡目染、家喻戶曉,所以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和激勵著人們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和成長。
走進“子敬泉” 據有關志書記載,臨淮鎮是魯肅的故里。民間相傳,魯肅家原有72口井,經1986年文物普查,已查出36口,值得慶幸的是魯肅當年親手挖成的“子敬泉”在臨淮留存一口。為了讓學生了解這段歷史,培養學生對名人的景仰之情,學校聘請本地老工匠在校園中仿照古井原樣進行重新修建和復原,命名為“子敬泉”。學校圍繞“子敬泉”,組織留守兒童學歷史、聽故事、講成長、潤品德。
登上“小漁船” 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閻成米是土生土長的臨淮人,他一個人在風雨漂泊的洪澤湖一條漁船上堅持教學40多年,讓世代打魚為生的漁家孩子有了讀書機會,成就了一代代漁家子弟。學校利用課余時間,組織教師帶領留守兒童親自登船參觀體驗,提高他們的認識,激發他們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從而實現價值認同。
尋美生活發現,提升自信內涵
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點,這些優點仿佛一粒粒金子,只不過有些金子一時被砂土掩埋著,沒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就需要我們擁有一雙智慧的眼睛。
尋找最美“大湖娃” 在教育教學中,學校立足于92名留守兒童實際情況,在他們學習、生活、品德和能力上找亮點。每周推選兩名優秀孩子、兩名優秀家長,通過“美篇”網絡平臺,向大家展示其人生理想、育人心聲、學習或生活中精彩的瞬間等。每學期再從這些名單中評選出十名最美“大湖娃”,分別給予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從多個角度彰顯和放大留守兒童身上的優點,提升他們的幸福感和自豪感,讓他們體驗到生活和學習的快樂。
爭做時代“小雷鋒” 結合“學雷鋒日”等節日,開展相關主題活動。在班主任的指導下,留守兒童能夠主動到河湖廊道、交通樞紐、公共場所、濕地周邊,開展清除垃圾、清理小廣告等環保志愿服務活動,積極營造愛護家園、共建和諧社會的濃厚氛圍,促使他們養成熱愛生活的態度,具有積極參與社區生活的意愿,在現實生活中提升幸福指數。
豐富實踐活動,增強擔當意識
活動是學生心智得到放松、才華充分展示的主要載體。根據留守兒童的自身特點,學校組建了豎笛、手工、書法、小導游等多個社團,孩子們依據各自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參與,以社團活動豐富課余生活,培養興趣特長,進一步提升綜合素養。
除此之外,學校還圍繞“大湖水鄉”這一特點,定期開展“漁村新氣象”攝像比賽,帶領學生走上漁港碼頭,用相機拍攝下漁村新科技,如網箱養殖、拖網技術、漁船休閑游等,感受科技的進步、生活的美好;開展“水鄉小能手”勞作賽,組織學生舉行劃船比賽、撿螺螄競賽等,設身處地感受漁民們勞作的辛苦;開展“小翠鳥慧眼”小論文賽,引導學生針對洪澤湖大面積圍網養殖后發生的生物、環境變化進行小課題研究,進行科學小論文撰寫活動,并向臨淮鎮政府的漁家風情小鎮建設出謀劃策。
聚焦親身體驗,感悟大湖精神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要學生們能夠親身參加體驗活動,做到身體力行,就一定給他們內心帶去深刻的感受和久遠的記憶。
親近大湖 一方面,引導學生認真研讀跟學校相關的校本教材,從書中了解“名湖豐韻”“方物擷萃”“民俗風情”“三色旅游”“邊城文化”等內容;另一方面,利用節假日引導學生走洪澤湖大堤,登上漁港漁船,宣傳護湖知識,清理沿湖垃圾,并在春秋兩季舉行登船游洪澤湖活動,讓留守兒童在洪澤湖的懷抱中感受其無窮的美景、寬廣的胸懷和美好的品格。
漁具制作 一是定期帶領學生參觀學校“洪澤湖文化博物館”,欣賞各種漁具、漁民老物件等藏品,領略原汁原味、多姿多彩的洪澤湖文化風貌;二是組織學生深入大街小巷,走訪漁家村莊,學習各類漁具使用技巧;三是聘請校外輔導員每周二下午到校講課,讓學生學會織網等簡易漁具制作,學期結束時統一進行展覽評比。這樣,不僅能夠喚醒新一代留守兒童對往事的追憶,讓久遠的漁事在記憶中不斷鮮活起來,又能夠讓他們真正體驗漁家生活,感悟大湖精神,體味漁家生活的艱辛和不易。
總之,只要學校和教師能夠想方設法給留守兒童搭建各類尋訪實踐的舞臺,就一定能夠讓他們在欣賞、體驗和感悟中提升自身的品德修養。
(作者單位:江蘇省泗洪縣臨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