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斌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和深化,如何“著眼于學生生命的長遠發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打造高效課堂,成為當前亟需解決的重要課題。在平時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重知識輕能力、重數量輕質量、重教法輕學法、重訓練輕反饋、重進度輕效度的教學問題仍然層出不窮。筆者最近聽了幾節地理隨堂課。一位教師在講《長江的開發與治理》時,從長江的發源地、長度、流經省區和主要地形區、流經的溫度帶、干濕帶,一個不漏地娓娓道來,45分鐘的課堂,所有知識點幾乎都要過一遍,似乎教過了,心里才踏實。45分鐘的課堂,學生就像匆匆過客,教學環節一環緊扣一環,容不得中間發生半點“意外”,教師“講得精彩”“教得完整”。今天的課堂,教師何須如此辛苦?是否必須,是否必要?
教是服務于學
回到一堂課“教”與“學”的關系,教是服務于學。為了讓學生學會學習,以至最終教師可以不教,從而達到“不教之教”的境界。有時一堂課沒必要面面俱到,甚至還要留那么一點點遺憾,但若能給學生一個充分思考、收獲的過程,教就有了實質的意義。任何課堂教學都是教和學兩個方面進行的,無論教,還是學,應該有一個共同的指向,那就是學生的發展。我們的課堂教學圍繞的目標,就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因為,學生是發展中的人,而且準確地說,我們每個人都是發展中的人。“教育是一個過程”,它沒有終點,只有一個永遠延伸的方向,所以發展的命題也應該是永恒的。如何促進學生的發展,實現學生階段性發展的目標(升學、就業等),是課堂教學中不容回避的問題;如何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獲得一種自我發現、學習、矯正、適應、提高的能力,讓學生終身受益,更是學校教育和課堂教學應該思考的問題。
學生怎樣才能獲得終身發展的能力?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就課堂教學而言,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系,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筆者以為,學生的發展,需要教和學這兩個方面共同努力,但重在學,兩方面不是孤立的,更不是對立的。學生學什么,怎么學,以什么樣的狀態去學,不僅取決于學生已有的習慣和態度,更需要教師的引導和激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教得好,不如學得好。這就是說,課堂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不僅在于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學態度、教學機智和教學藝術,更在于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發揮。只有經過自己的思考,才能真正生成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只有經歷親身實踐,才能真正感悟、理解和運用;只有學生親身經歷的過程,才能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由此,我們課堂關注的主要是學生的學習狀態。
在這里,筆者無意完全否定傳統課堂、傳統教學的意義和作用。傳統課堂教學為何把目光聚焦在教師身上,以教為主,是基于兩點認識:一是學生是有依賴性的;二是學生是可塑的。但我們絕不能把學生的這兩個特點當作“滿堂灌”,不關注學生學習狀態的借口,而是恰恰相反,因為依賴性是指學生的發展需要教師提攜和指引,但作為有靈性的人,這種依賴性中隱藏著成長的可能。或者這樣說,人的依賴性是有社會性的,是最終用來滿足他適應變化的需求的。從生命化教育的角度看,這樣的特性本身就是生命的某種“天然組成”,如果降格成“依葫蘆畫瓢”,那無異于馬戲團的動物了。
不斷催生學生的發展
一方面,我們在課堂上需要接受學生的依賴,傳授好知識和技能,一遍不行就兩遍,兩遍不行就求諸多種方式,比如舉例子、打比方、講故事、做實驗、演繹推理;另一方面,我們更應該給學生的是具有普遍意義的邏輯、思維、方法、情感認同等方面的內容,要真正授之以漁。當代教育家顧明遠曾說,經驗雖是直觀的,但不具有通用性。人一變,環境一變,經驗可能就失靈了。可見,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關注學生學習狀態多么重要。
可塑性,也和學生的發展密切相關。可塑性,在于真正的變化中,尋找到學生的某些傾向;在于不斷的變化中,挖掘學生的潛力。這將使他們天性中某些具有優勢的力量漸漸得以發現、發展,進而達到成長的目的。具體落實在課堂上,就是表現在不斷的、大范圍的、普遍的傾聽,鼓勵學生交流,多提建設性意見和開放性問題,像蘇格拉底那樣,推崇啟發式教學,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對學生可塑性和依賴性的成全,有助于他們成為健全的人,有助于發現和發展自己的興趣,通過持續不斷的選擇性發展,他們就有機會養成良好的習慣;而無數這樣習慣的累積,必將成為未來人生中享之不盡的“紅利”。說到底,筆者眼中期待的課堂,至少要做到的事情是:不斷催生學生的發展,直到有一天,即便擺脫了所有陳舊的知識,即便踏出了校園,他們也可以擁有實現終身自我教育的習慣。
許多教師在這方面都作了有益的探索,但是現實的狀況很難令人樂觀。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國傳統文化講究含蓄內斂,這既是優點,又是缺點,容易妨礙學生主體性的發揮;也有教師對學生主動參與熱情的不關注,或者說扼殺造成的,比如在幼兒園時往往爭先恐后搶著回答問題,而隨著年齡增長,學生越來越不敢回答問題,就怕說錯,怕老師批評,怕丟面子。這是從小到大,學校教育長期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實踐的必然結果。
結束語
“教得精彩”與“學得有效”,其間“教”與“學”的辯證關系及相互轉化,值得我們去深入研究。把握好關系,就有助于掌握規律,最終達到“不教之教”。
【本文系江蘇省南通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生命化理念下“律動課堂”建構研究》(立項編號:XC2016083)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楊港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