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 曹春綠
諺語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它以樸實無華的形式盡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豐富多彩,內容包羅萬象,形式優美,語言簡潔,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珍貴的文化遺產,表現了人們創造語言財富的藝術才華。
把握諺語內涵,親近民族文化
諺語的界定 諺語具有悠久的歷史,在古代典籍中常被稱為“諺”或“語”。馬占坤在《詞匯》中這樣定義:諺語是通俗淺易、生動活潑的韻語或短句,主要以口語形式流傳習用,是群眾生活經驗或感受的一種“現成話”。王勤在《諺語歇后語概說》指出:諺語是人民群眾生活斗爭的經驗總結,是具有傳授經驗和勸誡功能,流傳于人民群眾口頭上的現成語。諺語流傳于民間,有著悠久的歷史,它通俗易懂、生動活潑、廣泛流傳,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是口頭流傳的短句或韻語。
諺語的特點 一是句式精練。俗話說“泉水最清,諺語最精”,諺語“以片言明百意”,從而避免了說教式的冗言贅語,魯迅謂之為“煉話”。這種精練性是從句式上而言的。諺語的句式整齊,篇幅一般都比較短小。單句形式,如“少時夫妻老來伴”“乘船走馬三分憂”“蘿卜小人參”等,都闡述了一些簡單而又普遍的真理。在這些句子中,抽象的概念寓于具體的形象之中,言淺意深,常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內容豐富。諺語的思想內容涉及社會生活各個領域,覆蓋了社會知識、自然知識和哲學知識。從內容上劃分種類,可以分生產諺、諷刺諺、氣象諺、風土諺、常識諺等。例如,“苗多就欺草,草多就欺苗”“有收無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這些是反映生產的生產諺;“干響的炸雷不下雨”“雞上籠早,明天天氣好”“螞蟻攔路,洪水在后”,這些是反映氣象規律的氣象諺。有些諺語教人守德、惜時、為善和求真,勸人淡泊名利、志存高遠和勇于進取,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三是形式優美。這主要是指精美的語言和巧妙的修辭。諺語的語言既凝練簡潔,又生動形象,更具口語化;同時,還巧妙地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使得諺語的表現形式展現出優美的形態。如“江湖一張紙,戳破不值半文”“成家猶如針挑土,財家就象浪打沙”“嬌兒不孝,嬌狗上灶”等諺語,是豐富內容和優美形式的和諧統一。
四是通俗易懂。諺語多來自民間,是人們一代代流傳的語言智慧的結晶,往往帶有濃重的口語性,通俗易懂。如常說的“眼睛不整不得瞎,鼻子不摳不得塌”“窮人不聽富人哄,桐子開花就泡種”“人越睡越懶,嘴越吃越饞”等,人們一聽這些經典的諺語,讓明白了非常深刻的道理。這些經典諺語,人們常常掛在嘴邊,流傳至今,顯示出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偉大的生命力。此外,還有不少諺語的含義往往超出字面,可以引申出更深刻、更普遍的生活道理和人生哲理。
加強諺語積累的方法
諺語已成了人們在生活中互相傳誦的語言,一代代地流傳下來。把諺語引進校園,能夠涵養學生文學功底,陶冶學生道德情操,改變學生行為習慣,甚至能夠形成新的辦學特色。
在誦讀中感悟諺語的語言藝術 一是開展諺語誦讀。誦讀記憶是積累諺語的重要方法。諺語具有韻律美,讀起來朗朗上口。小學生正處于儲存語言的最佳時期,多積累一些趣味諺語,有利于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豐富語言庫存。保證學生誦讀時間,是積累諺語的可靠保證。為了幫助學生對諺語的理解、積累和應用,學校經常開展“諺語背誦、諺語小品、諺語情景劇、諺語說唱會”等趣味性活動,調動了學生背誦諺語的熱情。學生們天天讀,日日誦,久而久之,他們已經不滿足于經典誦讀里的內容,開始有意識地擴大讀書面,閱讀和理解水平不斷提高,濃郁的讀書氛圍彌漫了整個校園。二是建設諺語校園。“諺語校園”是筆者所在學校文化建設的主題。學校文化建設突出了民族文化傳統氣息,注重厚德載物、大氣沉靜特色,營造了“于無聲處潤童心”的境界。特別是校園里的每一處邊角空間,印制了許多精美的諺語圖示,學生們可隨處閱讀、賞析和積累。
在積累中體會諺語魅力 一是勤于諺語收集與積累。①讓學生利用網絡收集諺語。這既拓寬了學生收集諺語的渠道,又培養了學生的網絡學習能力。網絡媒體是一個廣闊的知識天地,其中有許多有趣的知識,學生可以根據需要在網上搜索和獲取。比如,讓學生在網上搜集生活類諺語、自然知識類諺語、諷刺類諺語、勵志類諺語等。②利用課外閱讀收集諺語。這是積累諺語的有效方法之一。課外閱讀資源豐富,書籍門類繁多,學生可以通過大量的閱讀來獲取諺語。③通過訪談交流收集諺語。引導學生利用雙休日、節假日等課余時間,深入生活,深入社區、深入農村,接觸長輩與親朋好友收集諺語。
二是開展諺語趣味活動。諺語積累小博士活動:為了鼓勵學生多讀多背諺語,開展評選“諺語小博士”活動,誰積累的諺語最多,就授予優勝學生“諺語小博士”稱號。諺語接龍搶答賽:就是讓學生把諺語補充完整,如“前人栽樹,后人乘涼”“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以此來加強學生對有關諺語知識的了解。諺語故事會:為了豐富學生校園文化生活,學校開展“諺語故事會”活動,激發對民族語言藝術的熱愛與傳承,陶冶學生的情操。故事會形式多樣,突出個性,健康向上。諺語故事會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對諺語的認同,充分感受到了我們祖先創造語言的智慧。
強化諺語的運用
在生活中巧用諺語 諺語是特有的溝通工具,它能夠使語言豐富多彩,富有感染力。毋庸置疑,諺語的教誨性與啟迪性較強,學生經常接觸諺語,能夠受到潛移默化,幫助矯治不健康心理,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品質。比如用白開水泡米飯吃,可以“吃飯泡茶,喂成光架”來勸誡學生這種吃法對身體不好;以“一個今天勝過兩個明天”來告誡學生珍惜今日,發憤求學;以“無所問者無所獲”來鼓勵學生善于思考。
在日記中巧用諺語 寫諺語日記,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人、事、物、景等,用日記的形式真實地記下來,并用諺語形象地表達出思想和情感。某學生在日記中這樣寫到“螞蟻搬家晴必雨”,筆者對這句氣象諺語產生了懷疑,準備找個機會來驗證一番。不久,筆者發現有一大群螞蟻正在地上行色匆匆地走著。咦,真奇怪!仔細一看,它們有的扛著飯粒,有的馱著面包渣,還有的推著小青蟲……原來它們是回家搬糧食呀!再抬頭看看天空,還是晴空萬里。“等會兒真的會下雨嗎?倒要看看這句諺語到底靈不靈。”不久,一陣陣轟隆隆的雷聲響起。此時天空中烏云密布,電閃雷鳴。不一會兒,嘩嘩嘩……果然下起了大雨。筆者心里暗暗稱贊:“小小的螞蟻啊,你們真不愧是預報天氣的小專家!‘螞蟻搬家晴必雨這句諺語可真靈呀!”
在習作中巧用諺語 習作中應用諺語能使事理更精彩、人物更生動,能使空泛的變得具體、膚淺的變得深刻,是提高小學生習作水平的有效途徑。一是利用諺語拓寬選材思路。習作選材,就是有目的地選擇恰當的材料來表現主題。比如寫命題作文《真正的朋友》時,針對現在的獨生子女,缺乏溝通,有的甚至有些自私,不能正確對待自己的朋友。因此,要給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尋找自己真正的朋友。怎樣做才是真正的朋友?一位同學在文章中用諺語做了很好的詮釋:“真朋友是遇難就幫,假朋友遇難就嚷”“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通過對諺語的應用,學生充分認識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二是利用諺語升華習作主題。習作中應用諺語表達自己的見聞、感受、想象,讓學生在學“作文”的同時體會“做人”。比如劉曉芳同學在《買菜》一文結尾處這樣寫道:“雖然今天辛苦了一天才賺到10元錢,但我心里還是很高興。”于是,我引導她用一句諺語來感悟父母工作的辛苦與勞動的艱辛,這樣文章會顯得更具有意蘊。她第二天修改后這樣寫道:“摸著兜里的10元錢,走在回家的路上,不由得想起朱熹的話:‘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從現在開始,我一定要做個節儉的人。”三是利用諺語點評學生習作。比如夏慧同學在《做飯》中這樣寫道:“天已經黑了,爸媽還沒有回家。摸著咕咕叫的肚子,看著冰冷的鍋灶,決定給爸媽一個驚喜,給他們做頓美味的飯菜。可雙腳踏進廚房,才發現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修改草稿時,筆者用諺語告訴她:“勞動的后面跟著幸福。雁美在高空中,花美在綠叢中,話美在道理中,人美在勞動中。”她明白了這個道理,并細致描述了克服困難的過程,收獲了自信,收獲了幸福。
結束語
諺語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語言經典。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諺語積累與應用,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利于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
(作者單位:湖南省常德市臨澧縣第一完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