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華
轉型是對教學中不合理行為的批判和超越,教育觀念的轉變是最根本的變革。而在觀念與行為之間,思維起到重要的決定作用。它被教學觀念決定,又決定教學行為,也就是說,有什么樣的思維就有什么樣的行為習慣。就小學作文教學而言,教師要從作文思維做起,在實際教學中進行深度的思維轉型。
樹立作文過程思維
樹立作文過程思維,就是從先教后學走向先學后教。傳統的作文教學常常是“教師命題——指導寫作——批改講評”,基本上是教師的單向活動,局限于教師抽象的指導,較難開拓學生的思路,難以激起學生表達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作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要實現小學作文教學過程的優化和轉型,應該樹立正確的作文過程思維,即以學生認識規律(由感性到理性)和學生作文規律(由內容到形式)為依據,以此強化訓練為主導,以自主作文為憑借,以多向交流為手段,建構“自主作文——賞析訓練——體驗修改”的作文流程。
在參與江蘇省特級教師管建剛的作文項目中,筆者立足學生這一主體,以“小報作文”為平臺,重構作文過程。“小報作文”是本班學生自己的報紙,作文來源于學生生活,融作者、讀者、編者于一體,為學生“暢其心扉,抒其心志”搭起了一條綠色通道。一般是這樣操作:學生平時記錄素材于《每日簡評》,80字左右;每周選材一則習作成一篇原生態作文,選擇15篇優秀習作發表于《周報評價》上;再利用課堂講評周報作文,選出佳作,推薦發表。整個過程視學生生活為作文源泉,視學生自由表達為作文境界。由于周一至周五是學生自主“積累素材”,周六和周日是寫作文。每周五由“小編輯”下發當期的班級作文周報,周一上“周報評價活動課”。具體周報作文講評課的過程細化為“欣賞——挑刺——訓練”,前者在于表揚學生的優點,比如好的命題、構思等;中者在于把脈學生的病癥,比如“啰嗦病”“關聯病”等;后者在于針對病癥進行片段訓練,比如“捕捉內心的想法”“提示語的用法”等。這樣,教學以“后作文”的理念重構作文過程,充分尊重學生,從先教后學轉型到先學后教,順學而導,引發學生作文自主性和能動性,為良性的作文轉型提供了有力保障。
樹立作文方法思維
樹立作文方法思維,就是在指導學生學習作文的過程中,引發學生遷移作文方法,習得“舉一反三”的能力。例如,筆者在指導寫人的作文命題中是這樣講評的——
【第一步:欣賞】
師:“好題文一半”。讀讀這期周報上的佳作,說說這些題目好在哪里?
生:《“愛哭鬼”表弟》——寫出了表弟愛哭的模樣。
師:寫人的作文,應該緊緊抓住人物的特點來命題。
生:《“神奇”的老爸》——老爸“神奇”在哪里?讓讀者產生一種很想知道的感覺。
師:抓住“神奇”這一個特點,題目顯得簡潔明了。
生:《“破壞大王”哥哥》——寫出了哥哥破壞的厲害。
師:都快成為“大王”了。(生笑)“破壞大王”這個詞語寫出程度之深,抓住了哥哥的特點,顯得很形象。好的命題還應該是“生動有趣”的。
【第二步:延伸】
生:《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怎么還“陌生”呢?引起我的思考。
師:兩個詞語前后矛盾,這是“矛盾命題法”。
生:《“不當冒險鬼”》——讀了這篇作文,我明白“冒險鬼”指的是姐姐。題目是作者引用了老爸說的話。
師:像這種引用他人的話來命題的方法,叫“引用命題法”。如我們學過的課文《“我不是最弱小的”》等。
【第三步:練習】
師:連一連,想想下面這些命題分別用了哪些方法?(師出示,生連線)
生1:《“苦笑不得”的小滟》引用了同學說的話,是“引用命題法”。
生2:《家中的“國寶”》小作者把自己比作“國寶”熊貓,是“形象命題法”。
生3:《慈愛嚴厲的老師》是矛盾命題法,“慈愛”又“嚴厲”,讀上去有矛盾。
師:再介紹兩種命題法,看——
生:算式命題法。
師:如《慈愛>嚴厲》,是從周報上的哪一篇文章變化來的?
生:《慈愛嚴厲的老師》。
師:這種用“>”“<”“+”“-”“=”等數學符號的命題方法,叫“數學命題法”。第二種,齊讀——
生:音樂命題法。
師:如《“咪咪”老師》,是從周報上的哪篇文章中改來的?
生:《有趣的音樂老師》。
師:這種用音樂語言來命題的方法,叫“音樂命題法”。
筆者把本課教學分為三步,也就是三個層次。第一步:筆者直觀投影了獲獎的題目,以“說說這些題目好在哪里”為引子,在融洽的師生對話中,有效啟發學生去理解寫人的題目怎樣抓住特點、變得簡潔。第二步:適度延伸,寫人題目可以改得更生動、有趣,還是基于本期周報的佳作,切實引導學生讀文題、明方法,從而使學生初步認識“矛盾命題法”“形象命題法”這兩種命題方法。第三步:訓練學生恰當地選擇命題方法,這是重點。筆者先是引導學生“連一連”,進一步鞏固“引用命題法”“形象命題法”“矛盾命題法”,并在此基礎上,又介紹了兩種命題法,即“算式命題法”和“音樂命題法”。這些來自學生的普通的“不夠恰當”的題目,在自我修正和恰當運用中,變得更有特點,更為簡潔、生動、有趣。正是教師樹立作文方法思維,指導學生學習,“舉一反三”進行訓練,才使得學生學會多角度命題的方法,提高了寫人作文命題的能力。
樹立作文角色思維
樹立作文角色思維,就是教師要從“教師”的角色轉型為“教師+家長+朋友+學生”的角色。特別是發現學生抄襲作文,教師不僅僅是“教”,更主要的是“學”。例如,筆者發現一位學生小希抄襲作文后是這樣引導的——
師:小希,你勇于承擔責任,知錯就改,態度很端正!為什么要‘用《我多想從分數中跳出來》這篇作文?
生:我感到文中寫得很像我,很真實。
師:哪些地方?
生:我測試時得了“83分”,爸爸媽媽就是一陣唇槍舌劍,一個勁地批評我,一點也不顧我的感受。
師:你還覺得哪些地方寫得好?
生:文中用環境描寫開頭,中間記敘了一件父母批評我考試不好的事,最后用抒請的方式扣題結尾。
師:是的。如果你認為這個話題好,就可以按照你的觀點寫你身邊的事例,就如爸爸媽媽對你的唇槍舌劍一事;還可以用書信的方式建議家長,呼吁老師啊。這樣吧,我給你一次改過的機會——把今天的感受寫成一篇作文。如果好的話,就是憑你自己的實力了。行嗎?
生:好的。
不久,他果然寫了《承擔這一切》的作文,并認認真真地交給筆者,還發表在周報上后。
師:請大家讀讀鄒希的文章,有什么感想?
生1:這封致歉信寫得很真誠。
生2:我讀了以后,很感動,只要以后不犯錯,可以原諒。
生3(小希):寫作文一定要寫自己的東西。例如你認為這篇作文好,可以借鑒它的方法,按照你的觀點用自己身邊的事例。還可以換個角度寫,如建議家長正確對待成績!建議老師鼓勵我們全面發展。
生4:就是不要做別人的跟屁蟲嘛!(眾生大笑)
以后,筆者還有意識地讓鄒希參加一些作文活動,比如聆聽在蘇州市圖書館舉辦的“創建全國詩歌之鄉”的講座,參加兒童文學作家梅子涵的簽名售書活動,參加“小荷”征文活動等。他的《承擔這一切》發表在第58期的《班級作文周報》上,同時被評為本期佳作;還有一篇征文獲得了市二等獎。昔日的“小不點”,變成了今天更喜愛作文、充滿朝氣的“作文小能手”。這樣,教師發現學生抄襲作文時,遵循作文角色思維,和諧“教”與“學”的關系,以教師的身份引導點撥,以朋友的身份尊重學生,引導學生作文,珍視發表意愿,呵護學生;同時以“平等中首席”的角色引導學生“議一議”,引領全班學生體悟過程、生發價值,有效地實現了教師角色的轉型。
值得一提的是,實現作文教學思維的深度轉型,除了樹立小學作文過程思維、方法思維、角色思維等,還可以從作文的內容思維、態度思維和評價思維等方面進行實踐,從而真正走向更加有效、更加高效的作文之路。
(作者單位:江蘇省吳江實驗小學城中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