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雪蓮
深耕閱讀的教學理念是突破解碼階段走向更高階的元認知階段。即并不簡單地認為通過識字、朗讀、復述、理解內容、發現主題就完成了閱讀教學,而要對學生繼續進行元認知教學,讓學生能夠通過元認知來了解、檢驗、評估和調整自己的認知活動。所以,深耕閱讀教學是以理解為核心,以培養思維能力為抓手,幫助學生尋找文本信息,獲得意義,進行高階思維的過程。在深耕閱讀課堂上應該出現兩種聲音,一種是表達的聲音,一種是思維的聲音,即做到在閱讀中讓思維可視化。為此,我們首先就要借助可視化思維工具,讓文章情節可視化。
借助四宮格理解故事高潮
《龜兔賽跑》是浙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通常是一條直線理解,有時關注不到故事高潮,做不到跌宕有致,影響了對故事主題的感悟。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四宮格解決這個問題。為了更好地理解四宮格,我們先看一個例子:德國幽默大師埃·奧·卜勞恩的《父與子》深受人們的喜愛,它里面就用了大量的四格漫畫來講故事。四格漫畫運用起承轉合的方式呈現,而“轉”或“合”,就是事情的高潮部分。下面這幅《量身高》四格漫畫,經過③的“轉”,高潮的部分在④。前面的①②③做了大量的鋪墊,才會有④如此令人忍俊不禁的效果。
當學生們理解了四宮格的表達秘密后,教師就可以讓大家根據龜兔賽跑的故事內容來繪制四宮格。比如,①②都是鋪墊,在③的部分畫出了兔子睡覺,烏龜繼續前行,④中用一個頒獎臺和金燦燦的獎杯,把整個故事推向最高潮。如此一來,我們就完成了學生們對故事的深入理解。
填寫對比格理解故事主題
“奶奶的怪耳朵”是《沒頭腦和不高興》中的一篇故事。《沒頭腦和不高興》是二年級上學期部編版教材推薦的第一本整本閱讀書。書的前言中寫到:在《沒頭腦和不高興》的故事里,每個人都能讀到自己。通常來講,我們會利用聯結的策略理解書的主題,但對于小學二年級學生,復述絕對是一個理解故事的好辦法。如何給復述搭建支架,并能夠按照正確的順序講出來,就成了一大難題。對此,筆者設計了對比格來解決這個難題,并寫出兩處對比,空出一些表格讓學生在閱讀中尋找、填寫。(見下表)
完成這個對比格后,學生可以輕松地把故事復述出來了,并通過比對奶奶聽得見什么、聽不見什么,發現這個故事原來是告訴同學們說話要有禮貌。最后,“你喜不喜歡鬧鬧”這個問題設計在充分理解情節的基礎上。此時,學生們觀點更全面,會有如“鬧鬧其實挺可愛的,雖然他之前那么不懂禮貌,但是他能夠改正,所以我喜歡他”的回答。可見,一個“對比格”輕輕松松地解決了理解主題、理清講述順序的難題。
繪制九宮格理解故事詳略
《神筆馬良》是小學二年級下學期部編版教材推薦的整本書。我們利用九宮格來梳理整個故事的脈絡,同時文圖對照,在格中放入相應插圖;從格中插圖的數量,學生立刻就清楚了這部分的詳略。所以,九宮格不僅解決了故事的順序問題,更是把最難教的詳略用可視化的方式教明白了。學生借助九宮格進行復述,不僅提高了理解能力,更是為今后的習作打下基礎。
當然,“格子”作為可視化思維工具的一種,它的作用絕不僅僅只有上面幾點。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合理開發和利用可視化思維工具,讓學生在工具的幫助下進行深耕閱讀、發展思維,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
(作者單位: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甄賢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