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佩珊
語言是交際工具,也是思維工具。再好的思想,如果沒有豐富的語言,就像茶壺里煮餃子,倒不出來。正所謂厚積方可薄發,學生的語言儲備的多寡,直接影響到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發展。語言積累是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而語言的積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語言貴在一點一滴的積累。常言道:水滴石穿,繩鋸木斷,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些都說明只有持之以恒,才能達到這種功效。語文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要想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就要從課堂做起,把語言積累落實到每一堂語文課上去,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實效。那么,語文課堂教學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語言積累呢?下面筆者就談談幾點粗淺看法。
朗讀美文,激發語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習活動的驅動力。語文教材中所選編課文,在遣詞造句、表情達意方面,都獨具匠心,所包含的知識既豐富、全面,又規范、實用。因此,教師應該在課堂閱讀中指導學生體會語言的魅力,激發學生積累語言的興趣。
美文是知識的載體。強調對美文的朗讀,是促使學生逐步積累規范化的語言,提高綜合運用能力的途徑。朗讀課文的過程,實際上是語言不斷積累的過程。有的課文如果用眼睛看,往往不能充分體會它的語言美,不能被文中的語言吸引;然而,只要一朗讀,效果就不同了,就會比較深刻地體會到它的語言魅力,從而產生積累語言的激情。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包含著對語言文字“感知理解——吸收積累——轉換創造”的潛移默化的過程。根據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年齡、身心、思維特點,筆者在教學中常常以讀為主,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生疑,在讀中求解,在讀中品味,在讀中生情。上課時,筆者經常鼓勵學生:“看誰讀得更美?”“看誰讀得最有感情?”學生有了動力,情緒自然調動起來,就能在愉悅中積累知識。
如在學習二年級語文下冊《畫家和牧童》一課時,筆者讓學生交流自己喜歡的句子,許多學生都覺得人物的對話寫得特別生動。教學時,筆者結合課本上的插圖,調動學生的眼、耳、口、腦,使之發揮聯想和想象,在小組里分角色地練習朗讀,再請學生在全班表演朗讀。接著,讓學生一起從表情、動作和語氣方面進行評議,這既能檢查學生對詞語的理解,也能了解學生對句子的感悟力。最后,還讓學生說說哪些詞用得特別好,為什么?有的說“絕妙之作”一詞用得好,有的說“夸贊”“贊揚”兩個詞用得好,同一意思,用了不同的詞避免了重復。可見,學生在讀、想、議的過程中,不僅品味了文本中語言的美,而且不知不覺地感悟積累了好詞句。相信,在大量的課堂朗讀活動中,書中的譴詞造句和表達方式會慢慢地成為學生的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的一部分。
巧抓文本,落實語言積累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炊米”何來?文本是一個依托,是一個載體,它就是學生說話寫話的“米”。讀得“炊米”好下鍋。所以,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帶領學生閱讀文本。低年級學生的閱讀以課本為主,課外為輔。新教材中選入了大量富有兒童情趣、具有鮮明時代氣息的文質兼美的詩文。這些詩文題材豐富,體裁多樣,內容淺顯易懂,語言生動活潑,讀起來瑯瑯上口,是低年級學生學習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極好范例。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充分挖掘教材,從各個側面、各個角度來落實學生在課堂上的語言積累。
循序漸進,全面落實 文本閱讀教學中,語言積累無處不在。這不僅需要教師的慧眼去發現,更需要教師的整合、設計,幫助學生有序的進行語言積累,實現語言積累的全面落實。如一年級語文上冊《雨點兒》的第一小節:“數不清的雨點兒,從云彩里飄落下來。”短短的一句話,寥寥的十幾個字,卻提供給讀者許多語言信息,我們可以從中挖掘出許多訓練點:
①“數不清”的讀音,“數”是多音字。數shù( ),數shǔ( )。
②“數不清”是什么意思?
我理解,我會說:數不清的雨點兒;數不清的( );數不清的( )。
③“飄落”和“掉落”,哪一個更合適?
我知道,我會用:葉子從樹上( )下來;瓦片從屋頂( )下來。
④數不清的雨點兒,從云彩里飄落下來。
我會照樣子寫:小草從泥土里鉆出來;青蛙從__________; 從__________。
通過從字到詞再到句的練習,讓學生掌握規范的語言表達。語言訓練就這樣自然而樸實,學生的語言積累就像一個雪球,越滾越大,越滾越豐富。
巧設梯度,層層落實 課堂閱讀教學過程中,語文積累練習設計還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體現層次性。同一個班的學生,基礎不同。如果練習采用一刀切,有的學生可能“吃不飽”,有的學生可能“吃不了”;然而,如果每節課都設計不同難度的幾道練習,也不太現實。因此,能不能在同一道題目中動腦筋,用比較省時省力的方法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呢?如在二年級語文下冊《找春天》一課的教學中,學習了課文第4節至第7節:“小草從地下探出頭來,那是春天的眉毛吧?……那是春天的琴聲吧?”據此仿寫句子,可作如下設計:
①小草從地下探出頭來,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②柳樹垂下細細的枝條,那是春天的____________________吧?
③燕子在空中飛來飛去,那是____________________吧?
④____________________,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吧?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填寫一句或幾句,也可以一句句按順序逐步完成。這樣,每個學生都能通過努力完成練習,不僅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語言,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適度拓展,延伸落實 在基礎練習之余,考慮到部分學生學有余力,我們可以適當進行拓展延伸,激發這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如學習了二年級語文上冊《假如》一課后,模仿課文的寫法,寫一寫自己所想幫助的人或事。有位學生編寫出:“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我要給山里的孩子畫許多暖和的棉被。讓他們在冬天也能睡個好覺,不會在寒冷的北風里縮著身子,凍得發抖。”
活用習題,加強語言積累
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材,幾乎每篇課文后,每個語文園地都有“我會讀”“讀讀說說”“我會填”“讀讀寫寫”“讀讀畫畫”“我會說”這些題目,有詞語的練習(如AABB疊詞、數量詞、詞語搭配,形容詞等),有句子的練習(如“有”字句、疑問句、感嘆句、比喻句、“被”字句等)。采用連線、補充、涂色、填空等各種形式,可以讓學生樂此不疲。
有樣學樣 課后“讀讀抄抄”“我會說”“我會填”等練習,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展開。可先讓學生讀一讀,理解詞語和句子形式;然后聯系生活實際口頭說一說,鼓勵學生多補充;能力較好的學生可以選擇幾個好寫易記的積累在習題空白處。如學了二年級語文上冊《從現在開始》一課,結合課后“讀讀寫寫”:
①神氣極了;可怕極了;__________極了
②蕩來蕩去;跑來跑去;____________________來__________去
③立刻喊起來;立刻歡呼起來;
立刻
只要讓學生充分交流,適當記一記,學生就可以積累不少詞語了。
靈活變身 練習扎根于課文,但又不局限于課本。既要積累書中的詞語,更要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靈活地運用課堂上積累的語言,實現課外的舉一反三。如二年級語文上冊《小柳樹和小棗樹》一課,在完成了課后“讀讀抄抄”“又細又長”“彎彎曲曲”等詞語后,筆者讓學生“照樣子說一說”:
①又細又長:小柳樹的葉子長得又細又長。
又大又紅:__________又大又紅。
②彎彎曲曲:小棗樹的樹枝彎彎曲曲的,不好看。
大大小小:__________,真好看。
有了課堂上的充分“模仿說”,那學生的“課外說”就水到渠成了。
“小泡泡”提升語言積累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黃色的提示性文字“小泡泡”,作為導學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材一大亮點。小泡泡在課文中出現頻繁,成為課文學習的方向。文本中小泡泡的文字形式多樣,內容指向豐富,既有引導學生理解詞句、把握內容、體會感情的,也有引導品味文本語言運用的妙處和了解文章寫作方法的。這些都是很好的憑借,我們可以巧妙利用,不斷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習得語言。
妙用小泡泡品味語言 這類小泡泡都隨文出現,有幫助理解詞語意思、掌握解詞技巧的,也有幫助理解句子、品味語言的,還有幫助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更有幫助學生體會詞句的表達效果、揣摩文章的表達方法的。如二年級語文下冊《雷雨》一課后“讀讀抄抄”的小泡泡:“帶點的詞用得多好哇!”①“一條彩虹掛在天空。”②“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③“蜘蛛又坐在網上結網了。”筆者在小泡泡的提示下,引導學生去細細品味作者在語言表達上的獨到之處,學習文本的表達方法。
妙用小泡泡積累語言 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習得語言,既需要對文章優美語言的品味,也需要對優美語言的有效積累。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搭建平臺,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中積累語言。小泡泡中的提示語功能多樣,巧妙利用,能有效地為學生創設積累語言的氛圍。很多課文中的小泡泡就有這樣的作用。如二年級語文下冊《筍芽兒》一課,課后“讀讀抄抄”的小泡泡:“我從課文中找到了描寫美好春光的句子,還抄下來了。”筆者在小泡泡的提示下,讓學生在品味課文語文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課外閱讀,積累更多的描寫美好春光的句子,還讓學生積累了描寫夏天、秋天、冬天風光的句子。在交流會上,學生們積累的句子精彩紛呈。又如,二年級語文下冊語文園地四“展示臺”的小泡泡:“我收集了一些名言,讀給你們聽聽。”在教學時,筆者以此為依托,先讓學生收集了本單元出現的名人名言,再讓學生課后收集自己喜歡的名人名言,并制作成書簽。墻報上,學生們所制作的名言書簽,不管是式樣,還是內容,都大放異彩。在小泡泡的指引下,學生們既積累了文本語言,也發展了語言能力。
妙用小泡泡發現語言規律 每個語文園地中的“我的發現”,在出示具有同一規律的詞句后,均以吐泡泡的形式予以提示,引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發現語文學習規律。如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中的小泡泡:“這些詞語真有意思。每組兩個詞語的字相同,可是……”在教學時,筆者讓學生自讀詞語,小組交流自己的發現。在泡泡的提示下,學生發現了每組詞語的兩個字,只是交換了前后的位置,詞性就發生了變化,所表達的意思也就不同了。接著,筆者還以小組競賽的形式,讓學生說出類似的詞語。發現了構詞方式后,學生們發言很積極,說出了不少類似的詞語,有牽掛-掛牽、喜歡-歡喜、領帶-帶領等。課堂氣氛很活躍,學生的思維都得到了充分調動,在思維火花的碰撞中,積累了不少新的詞式。又如,語文園地八中的泡泡:“我發現這三個句子……”在課堂上,學生通過讀句子,發現相同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達。就這樣,在一次次小泡泡的提示下,學生逐漸積累了關于構詞方式、語言表達、讀書方法等文學常識,于“潤物細無聲”中提升了語文能力。
結束語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因此,教師要通過各種途徑和手段,讓學生在課堂上積累大量的語匯、大量的句式、大量的段篇,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和語言經驗,這樣,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才能越來越準確。正所謂“本固方有枝榮,根深才能葉茂”,課堂上“聚沙成塔”式的積累,一定能使學生做到“厚積薄發”。從小培養學生學會語言積累,為學生將來的學習、發展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