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珊
摘 要: 我國古代有著豐富的文化禮儀,承載著古人的思想智慧。冠禮作為古人的重要禮儀內容,其顯著的象征意義承載著重要的歷史及現代教育意義。本文以周代冠禮為例,探討了冠禮的功能,從健康教育、社會公民教育和奴化教育三個方面闡述了周代冠禮的歷史教育意義,并在此基礎之上從重視“成年”轉折、樹立自尊、自愛之意識及“家、校、社會”教育結合三個層面論述了周代冠禮的現代內涵。
關鍵詞: 古代成人禮 象征意義 歷史教育意義
先秦是我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冠禮作為先秦文化禮制的重要內容,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承載著重要的歷史教育意義。冠禮作為儒家創立的體驗式道德教育模式,能夠在莊重的儀式和嚴肅的致辭中形成良好的道德教育作用。冠禮有著嚴格的流程、莊重的意義,如何發揮好冠禮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的教育功能,這是探究先秦成人禮的重要所在。當前,青少年對“成人”的漠視,表明我國成人教育的缺失,對于青少年的成長、成長具有較大的影響。因此,本文立足對先秦周文化的研究,探討了周代冠禮的象征意義、歷史教育意義和現代內涵,強化了先秦成人禮文化的傳承。
一、成人禮中冠禮的功能
在古代,冠禮乃五禮中的“嘉禮”,是中國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禮教文化。先秦成人禮具有教化功能,體現道德禮儀的“敬”。因此,冠禮的象征意義豐富,教育性功能成為貫穿全過程的外在表現。冠禮講究“規”與“矩”,冠禮中的“敬爾威儀、淑謹爾德”、“成人在始于善”等內容,都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體現,承載著先秦文化的本質內涵?!肮诙Y”的象征意義彰顯的是多元化的教育功能,值得審視。
(一)改變發式:象征改變身份,需接受道德約束。
冠禮中的一系列儀式活動象征著冠者將步入新的人生階段。冠禮不僅僅是儀式活動中服飾等的改變,更是對于成人后行為規范的引導。冠者脫去少年時的服飾、改變少年時的發式,在來賓的受冠之下,帶上冠冕,并穿上成人服飾,這表明冠者成人,享有成人的權利和義務。在冠禮之上,發式的改變象征的是身份的改變,將要以成人的角色扮演,接受社會道德的約束。冠禮成人之后,冠者不可再以少年時的自由散漫融入社會和家庭生活之中,需要承擔成人的責任與義務,以成人的行為標準為人處世。因此,發式的改變,象征冠者責任與義務的承擔,可以“著代”。
(二)象征再生:新的“生命”誕生,全新的公民角色。
冠者在冠禮中,舊時的“生命”將消失,以新的“生命”迎接新的開始。此時的“生命”更多的是責任與義務的表現,并非生命的死亡,指代成人后不再是懵懂、自由散漫的孩童,而是以全新的公民角色,將責任承擔起來。成人的資格,象征冠者“生命”的誕生。
(三)確立公民意識:懂成人之義,正式跨入“社會”。
冠者在成人儀式上,懂得成人之義,象征著正式步入“社會”,以社會人的責任與義務,完成成人角色的扮演。成人禮幫助冠者更好地樹立公民意識,成人社會中公民素具有的法律權益、道德規范和責任義務,都在成人禮上賦予了冠者,冠者要以成人社會的標準規范和越蘇自己,讓角色更好地轉換。因此,冠禮讓冠者經歷角色轉換,讓義務與責任進一步明確,“可以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
二、成人禮的歷史教育意義
先秦古人對成人禮高度重視,嚴肅的態度、莊重的儀式,折射出冠禮在中國歷史教育中的重要意義。冠禮作為成年禮儀,是“生命”的誕生,同時也是成人社會責任與義務的明確。故,古人重冠禮,行之于廟,其所包含的教化功能,成為具有深刻歷史教育意義的重要元素。隱藏,具體而言,周代冠禮的歷史教育意義,主要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健康教育:成人的轉變,身心發育成熟。
“冠者,禮之始也”,冠禮的主要內涵就是象征冠者的成人,身體的長成。成人身心已發育成熟,邁入人生的新的階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身體健康、心理成熟,這乃成人承擔責任與義務的基本條件。冠者在行冠禮之后,由“孺子”轉變為成人,跨入社會,承擔家庭的責任,這說明冠者有婚娶資格。因此,身體長成乃冠禮之大事,周代注重身心健康教育,身體的健康是儒家文化的體現。
(二)社會公民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踐行社會禮制。
冠者行成人禮,將成為社會公民,所承擔的義務與責任需要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識,懂得思想道德約束。(1)思想道德教育。成人禮是對冠者成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開始,莊重的儀式、嚴肅的致辭,勸誡冠者今后應完善自我道德修養。故成人禮致辭中“棄爾幼稚,順爾成德”,強調冠者成德、成才作為新階段的思想準則。冠者冠禮之后,需棄孩童之散漫,需學禮,懂得“孝悌仁義”,廣讀詩書,努力向上。因此,冠禮乃教育冠者之道德修養,行社會成人之禮;(2)踐行社會禮制。冠者在成人禮之后,需建立良好的公民意識,在責任與義務的獲得中,踐行涉及國家、家庭和個人的禮制,承擔起保家衛國、光耀家族等重要使命。只有這些意識的形成,方可“孝、悌、忠、順”禮制的踐行。因此,周代冠禮的歷史教育意義,更多的是傳統禮制文化的傳揚。
(三)奴化教育:禮制的規范約束,奴化思想的固化。
先秦時期的周代冠禮,涉及面廣,推崇禮教下培養忠于禮制的成人??v觀周代之冠禮不難看出,這種忠于禮制的教育,結果培育出的是安分守己、不會以下犯上的臣民。這對于統治者而言,就是要用莊重的儀式、煩瑣的禮制,規范和約束社會青年,其一言一行需要受到嚴苛的禮制規范。青年活躍的思想,在煩瑣而嚴苛的禮制之中被禁錮、被牽制,在步入社會后始終中規中矩,不敢逾越禮制半步。因此,先秦冠禮的禮教意義,在于培養俯首聽命、安于統治和剝削的臣民,奉君為主的奴化思想在青年思想中固化。
三、成人禮的現代內涵
先秦時期的成人之禮,對于現代的價值,在于如何更好地重視“成年”這一生命的轉折,如何樹立青少年自尊、自愛的意識等,這些突顯出先周代冠禮的現代內涵。因此,周代成人禮的現代內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視“成年”轉折,體現成人的意義。
冠禮是古人對成年的重視,是成人過程中的重要轉折。無論是國家還是家庭,對于冠禮的莊重、嚴肅,充分體現出成人在社會制度中的重要性。冠禮向世人宣告冠者已成人,需以成人的標準規范和引導自己。步入社會將要以社會公民的責任和義務,承擔起家國之責,踐行社會之思想道德準則。在現代文明社會的發展中,青少年對“成人”的意識日益淡薄,“成人”這一轉折性的象征意義,并未讓青少年感受到成人所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這種對成人意識的淡漠,對于責任與義務的無視,不利于青少年成人、成才。因此,通過冠禮的莊重儀式、嚴肅的致辭,讓青少年知道成年的意義,重視成人的責任與義務,踐行社會禮制,修德敬業,做真正的成年人。因此,冠禮對于現代的教育內涵,要求重視“成年”轉折,體現成人的意義。
(二)樹立自尊、自愛之意識,建立正確的“三觀”。
青少年處于個性發展的特殊階段,樹立自尊自愛之意識,是成人、成才之本。周代冠禮,是要冠者“去幼志,順成德”。這就要求青少年轉變年幼時的行為、語言,以承認的外表、言談和舉止,樹立自尊自愛的意識。成人是生命的重要轉折,要以社會人的責任與意識,樹立正確的三觀,要求自己、完善自己,具備承擔為國、為民、為家的壯志,這是青年應具有的理想信念。青少年是國之未來,應樹立好的實現意識,建立正確的三觀,在成人、成才的道路上秉承責任義務,做真正的成年人。
(三)“家、校、社會”教育結合,提升教育功能。
教育離不開家庭、社會及學校,如何實現三者的有機結合,有助于提升教育功能,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冠禮的重視程度,上升到國家層面,冠禮的舉行融入家庭、學校及社會,其所具有的教育功能更加完備。對于現代青少年而言,德育教育的推進,需要冠禮的教育內涵,完善教育功能,讓成人教育的作用成為激勵青少年成人、成才的重要基礎。青少年思想教育者應積極開發,通過儀式的教育功能,強化各種儀式的心理暗示和感染作用。例如畢業禮是青少年人生的重要標志,而目前我國各級學校的畢業典禮大多流于形式、枯燥無味。因此,要強化成人教育的儀式感,從中熏陶并感染青少年,轉變思想觀念,形成心理暗示。
總而言之,我國先秦文化豐富燦爛,冠禮作為古人文化思想的重要載體,具有顯著的現狀意義,其所折射出的歷史與現代的教育意義,值得深思與探討。本文在論述中得出,周代冠禮的功能元素豐富,具有顯著的歷史教育意義。冠禮的歷史教育意義主要在于:健康教育、社會公民教育和奴化教育三個方面,而在其現代內涵的拓展中,冠禮的現代教育價值,則表現為:重視“成年”轉折;樹立自尊、自愛之意識、“家、校、社會”教育結合三個層面。冠禮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內容,應在傳承中發揮其重要的教育功能,使其成為現代青少年成長、成才教育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彭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M].北京:中華書局,2004.
[2]陳戍國.中國禮制史(先秦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3]張霞.先秦成人禮的歷史教育意義及現代價值[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03):102-103.
[4]劉向陽.唐朝公主及其婚姻考略[J].乾陵文化研究,2017(01):22-24.
[5]周星.“現代成人禮”在中國[J].民間文化論壇,2016(12):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