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飛飛 崔健東 劉婷婷
摘 要: 本文在分析舞蹈選秀節目發展歷程及發展現狀的基礎之上,運用文獻研究法、個案分析法、觀察法,從正反兩方面探討了當前舞蹈選秀節目對舞蹈藝術發展存在的影響,綜合辯證地探究舞蹈選秀節目對舞蹈藝術發展的利弊,否定了唯收視率論,號召中國舞蹈選秀節目加強對舞蹈藝術本質的展現和傳播,加強文化的傳承,通過創新節目形式把控節目質量實現收視率和舞蹈藝術發展的共贏。
關鍵詞: 舞蹈類選秀節目 舞蹈藝術 影響 中國好舞蹈
一、舞蹈選秀類節目的發展歷程及現狀分析
自舞蹈選秀在國內登上熒屏以來,經過短短十幾年的發展,我國電視舞蹈選秀節目經歷重重考驗,節目的定位在娛樂和專業之間徘徊,參加選秀節目的選手在明星和草根之間游走,總體而言,我國舞蹈選秀節目經歷了三個階段的發展。
第一階段:選為主,秀為輔。央視所舉辦的《CCTV舞蹈大賽》的節目定位是——“展示我國舞蹈成果,普及并推廣舞蹈藝術,豐富觀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這檔舞蹈比賽節目確實選拔了大量的舞蹈人才,但是在節目形態的創新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在賽制上,其與青歌賽有異曲同工之處,頂級選手將其精湛的技藝展示給現場的“考官”,“考官”對選手的表演進行“評分”,再綜合各個“考官”的“評分”,“擇優錄取”那些“評分”高的選手。隨后出現的電視舞蹈選秀節目,大多是重視舞蹈人才的“選”,對“秀”的層面表現得很少。雖然如此,但是憑借央視強大的傳播平臺和影響力,舞蹈大賽已然取得了不錯的收視成績,收到了許多觀眾的追捧。總體而言,《CCTV舞蹈大賽》屬于中國電視舞蹈選秀節目的開拓者。
第二階段:秀為主,選為輔。在2006年,我國電視舞蹈選秀節目開始迎來發展高峰,東方衛視推出了以明星舞蹈競技為主題的舞蹈選秀節目《舞林大會》。該節目邀請明星、主持人作為參賽的選手,相對于以前那種明星總是作為嘉賓和評委的狀態有所改變,明星開始成為謙卑的選手,要接受他人的評判,這種新穎的傳播方式很快受到觀眾的廣泛喜愛。隨后,湖南衛視推出了《舞動奇跡》。在節目中,很多明星開始從零學習舞蹈,并參與舞蹈競技活動。比拼的過程,也是奉獻愛心的過程,在節目中增加的慈善元素,不但為明星的形象增色不少,還為節目增加了新的看點。由于觀眾的反響很好,湖南衛視在2013年又推出了《奇舞飛揚》,這檔節目回歸了”草根“選秀,目的是挖掘各種奇舞。同時,這檔節目有一定的創新,參賽選手在比賽之前可以選擇排除一位評委的分數,這就增加了選手和評委間的博弈。這一階段,可謂是中國舞蹈選秀節目的井噴時期,央視憑借其強大的播出平臺,又打造了《舞出我人生》,將明星選手、“草根“選手、明星觀察員、慈善等幾乎之前其他舞蹈選秀節目所運用到的吸引觀眾眼球的元素全部吸收進來[1]。
第三階段:選和秀名副其實。這一階段的典型代表是2014年浙江衛視所推出的《中國好舞蹈》,節目的定位是“大型勵志專業舞蹈評論節目”,節目也名副其實,旨在為所有熱愛舞蹈的人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這檔節目回歸了舞蹈藝術的本身,讓觀眾有機會看到一檔追求純凈對形體美的舞蹈選秀節目,真正實現了選與秀的完美融合。
二、舞蹈類選秀類節目對舞蹈藝術發展的影響
(一)舞蹈類選秀節目對舞蹈藝術發展的積極影響。
1.增加了舞蹈藝術的觀眾數量,擴展了舞蹈藝術的普及度。作為一種動態的藝術,舞蹈是一種現在時的藝術,觀眾只能現場接受舞蹈表演者在舞臺上表演,但是由于場地有限,能夠吸引和容納的觀眾數量是有限的。借助電視這一傳播媒介,舞蹈選秀節目在播出時,打破了空間的限制,使得觀眾在家就可以觀看完整的舞蹈表演。尤其是隨著智能電視、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的快速發展和普及,人們觀看電視舞蹈選秀節目有了更大的自由,觀看節目的時間也有更多的選擇。這使得舞蹈藝術得以廣泛傳播,覆蓋面積更大,增加了舞蹈藝術的觀眾數量。舞蹈藝術開始從以前的圣殿逐步走向尋常百姓,使得這種原本只有少數人才有機會接觸到的藝術擁有了更多的觀眾,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對陶冶人們的情操和舞蹈藝術的廣泛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隨著各大衛視市場競爭的加劇,舞蹈選秀節目成為各大衛視搶奪觀眾的重要法寶之一,各類舞蹈選秀節目開始被競相搬上熒屏。與此同時,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更高,對參與這些舞蹈選秀節目的熱情逐步高漲。舞蹈藝術的追求者、愛好者紛紛參與舞蹈選秀節目,掀起了一股舞蹈熱,這使得更多的人對舞蹈藝術產生興趣,對舞蹈藝術有了更深的認識,大大擴展了舞蹈藝術的普及度。
2.更加形象地展示了舞蹈藝術,擴大了舞蹈藝術的知名度。各大衛視通過電視這一媒介,通過多種藝術手法,從多個維度形象地展示了舞蹈藝術的主題,對舞蹈藝術知名度的擴大產生了重要的積極影響。以前,觀眾在劇場觀看舞蹈節目的時候,每位觀眾有特定的座位和特定的觀賞角度,使得其在觀看過程中對舞蹈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但是,在電視舞蹈選秀節目播出過程中,會有多個視角的互相切換,例如長鏡頭可以讓觀眾對整個舞蹈表演有整體認識,特寫鏡頭可以讓觀眾近距離地觀看舞蹈表演者的肢體動作甚至面部表情的變化,使得觀眾更加真切地感受舞蹈藝術作品及其內涵。
《舞林爭霸》是從美國引進的節目,具有明顯的個性化色彩。參賽的舞者通過創作的作品展示自己某個擅長的優勢,如反串、描聲、軟骨功等。還有一些參賽者創作的作品具有強烈的情感意圖,如尋找真愛、迷失愛情、親情慰藉等。不管是模式化的故事炮制,還是牽強附會,這些舞蹈作品都表現出了強烈的個性化情感。由非職業舞者創作并表演的《我是一只小小鳥》,作品強烈地凝聚著舞者為理想而掙扎及在現實生活中情感的困頓,雖然表演者不能夠像其他職業舞者一樣流暢自如地翩翩起舞,但是表現出的真情實感和個性化給人深深的感動,加深了觀眾對舞蹈作品的印象,提高了舞蹈藝術的知名度。
3.有利于保存舞蹈作品,豐富舞蹈的美學思想。舞蹈具有轉瞬即逝的特點,這就使得記錄并保存舞蹈的方法顯得極其珍貴。傳統的記錄方式是文字、符號,例如敦煌舞譜、東巴舞譜等圖形與文字兼有的舞譜,在國外,也有諸如貝納許記譜法、拉班舞譜等。將舞蹈搬上電視熒屏,例如舞蹈選秀節目,不僅可以更加完整地將舞蹈的動律、風格、表情等記錄下來,對于原生態的民族民間舞蹈的記錄和保存具有重要的作用。舞蹈的美不僅體現在肢體的延展性上,還體現在舞蹈的時間上。然而,隨著舞蹈選秀節目的日益增多,舞蹈藝術的美學特征也在發生改變。
從藝術創作角度看,舞蹈選秀節目體現了電視導演和舞蹈編導共同的審美意志。舞蹈編導在節目的制作過程中更多地考慮舞蹈作為傳統藝術所體現的審美意志;電視導演注重的是藝術個性,需要根據節目的需要設計出符合電視節目的舞蹈動作。從藝術表現角度看,舞蹈選秀節目體現了參賽者和攝像剪輯師共同的審美情感。舞蹈編導和導演如果是舞蹈選秀節目藝術形態的總體編排者和策劃者,那么舞蹈演員、攝像師、剪輯師便是舞蹈選秀節目藝術形態的實施者。從藝術接受角度看,舞蹈選秀節目實現了觀眾在觀賞舞蹈藝術作品時審美體驗的自由轉換。觀眾在電視機前觀看舞蹈選秀節目時,觀眾欣賞的不僅是舞蹈組合,還會體驗與舞蹈相關的故事情感,或者是經過長鏡頭、蒙太奇等電視技術所營造出的特定的藝術氛圍。更重要的是,觀眾可以隨時隨地隨性地觀賞舞蹈選秀節目,體現了觀眾在觀賞舞蹈藝術作品時自由轉換的審美體驗。
(二)舞蹈類選秀節目對舞蹈藝術發展的消極影響。
1.舞蹈類選秀節目缺乏現場感。觀眾在電視機前觀看舞蹈選秀節目,是一種純視覺型的完全依賴于攝像機的傳送和攝像機對角度的切換。舞蹈動作以表現非邏輯非敘事性的情感為主。在劇場觀看過程中,舞蹈演員體驗動作之時,觀賞者也體驗到了動作。但是在電視上,攝像機是唯一的解釋者,我們的經驗成了攝像機的經驗,我們是通過攝像機的眼睛觀看舞蹈藝術作品的。這種媒體播放的機械性缺乏現場感,使得原本舞蹈人與人的雙向交流變成了人與物的單向交流,不利于舞蹈藝術本質的展現。同時,在舞蹈選秀節目播放過程中,含有太多的技術含量和制作團隊的個人審美和情感等其他因素,即使畫面非常清晰,還是容易給觀眾一種呆板、不靈動的體驗[2]。
2.電視觀眾接受舞蹈藝術的被動性。如前所述,觀眾在電視機前觀看舞蹈選秀節目時,是通過攝像機觀看的。這種方式壓縮了觀眾的想象空間和獨特審美感受的生成。在觀看舞蹈表演節目時,觀眾可以憑借自己的雙眼自由尋找和取舍作品的關鍵看點,那些有一定生活閱歷和藝術鑒賞力的觀眾往往能夠借助藝術想象力對舞蹈作品開展個人化的審美體驗。但是,電視舞蹈選秀節目的導向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觀眾對多維度舞蹈內容、形式的選擇權利,使得編導的意志影響舞蹈選秀節目的呈現形態,攝像機圈定了觀眾能夠看到什么樣的舞蹈藝術作品,這會壓縮觀眾的審美想象空間,干擾其獨特體驗的生成,使得觀眾在接受舞蹈藝術的過程中存在顯著的被動性。
3.過度娛樂化不利于舞蹈藝術的發展。隨著各大衛視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電視節目的功利化傾向日益顯著,為了追求高的收視率,各大衛視在舉辦舞蹈選秀節目時越來越注重娛樂化,甚至利用選手、評委及評委與選手間的矛盾沖突制造節目看點,吸引觀眾的眼球。舞蹈是一種歷史文化較為深厚、需要高度的情感精神作為支撐的藝術,過度的娛樂化使得舞蹈選秀節目越來越與舞蹈藝術的本質相背離。還有一些衛視開通了節目留言、彈幕、評價等功能,雖然加強了節目中的參賽者、評委與觀眾的互動,但是關注的話題大多是參賽者及評委的情感故事及其他緋聞,很少有真正關注舞蹈藝術作品的[3]。這種過度娛樂化的舞蹈選秀節目,收視率雖然上去了,但是忽略舞蹈藝術的本質,長久發展下去,缺少舞蹈藝術內涵,不利于舞蹈藝術持續、健康發展。
三、舞蹈選秀類節目與舞蹈藝術發展的辯證思考
中國從來不缺好的舞者,缺少的是舞者展示舞蹈的平臺。近十幾年來,從2000年央視打造的《CCTV舞蹈大賽》開啟了舞蹈選秀節目的先河,到后來的《舞林大會》、《舞林爭霸》、《舞動奇跡》、《中國好舞蹈》等,中國舞蹈選秀節目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在這一歷程中,誠然有一些質量不高,三觀不正的節目給舞蹈藝術的發展帶來了消極的影響,這些節目可能會得到一時的關注和短暫的熱度,最后一定會由于其內核的空虛而被大眾所拋棄。相對的,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大批如《中國好舞蹈》這樣的優秀節目。這些節目普及了舞蹈藝術,為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了美的享受,推動了舞蹈藝術的發展,這是我們樂于看到的。本章節以《中國好舞蹈》為例,具體討論其給我們帶來的啟發。
與傳統舞蹈比賽模式不同的是,《中國好舞蹈》中的參賽者擁有更強大、更震撼、更專業的導師團隊,時常與參賽者互動和交流,融合舞蹈的專業性和節目的娛樂性于一體,使得每一個人都能夠感受到,舞蹈表演者給我們帶來的除了優美的舞姿外還有內心深處的震撼。該節目的導師除了有已經在《舞林爭霸》、《舞林大會》等節目三度同臺的老搭檔金星、方俊和郭富城外,還有海清的加盟,使得節目的關注度很高。《中國好舞蹈》節目中擁有很多來自民間的草根舞者,他們有來自新疆的九歲萌娃,也有愛跳舞的辣媽。正是由于這種獨特的草根娛樂,給觀眾帶來舞蹈藝術享受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歡樂,給觀眾和學員們帶來了更多的交流和共鳴。
與此同時,《中國好舞蹈》打破不同舞種之間的界限,使得舞者盡情地享受舞蹈。在第一期的節目中,于書博集合身體條件上演了一段有情節的舞蹈,充分展現了她極度渴望回歸舞蹈界的心情。另外,《中國好舞蹈》的評委在點評節目時侃侃而談,時不時迸發一些金句,所談的內容大多圍繞舞蹈作品本身,很容易產生共鳴。
《中國好舞蹈》這檔節目不僅在娛樂性和專業性中找到了一個比較好的平衡,而且讓觀眾感受到了評委和參賽選手流露出的真情實感,讓人在欣賞到高雅藝術的同時受到心靈的洗禮。正是因為這檔節目擁有的上述的眾多優點,才可以為舞蹈藝術的發展添磚加瓦,同時為人們所追捧喜愛獲得商業上的成功,達到雙贏。
四、結語
新時期國內很多衛視都推出了大型的舞蹈類選秀節目,這些節目的可看性、權威性、娛樂性等特點越來越顯著[4]。但是,隨著觀眾獵奇心理的蔓延及各大衛視功利性傾向日益強烈,隨著舞蹈類選秀電視節目數量的增多和各大衛星電視市場的競爭,舞蹈表演對舞蹈藝術的發展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部分電視舞蹈選秀節目開始出現過度娛樂化的情況,將舞蹈選秀節目的大眾化推向高峰的同時,也將其推向了邊緣化。從東方衛視的《舞林爭霸》到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舞蹈》,讓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舞蹈作為一種擁有文化內涵的藝術,電視舞蹈選秀節目具有傳承、傳播、發揚的責任。在未來,中國舞蹈選秀節目應該增加舞蹈藝術、舞蹈文化內容;各大衛視應該加強對節目形式的創新,尤其是加強對舞蹈藝術本質的展現和傳播,注意舞蹈藝術的本質的挖掘,避免其庸俗和過度娛樂化;加強舞蹈選秀節目的創新,加強優質舞蹈選秀節目的制作,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促進舞蹈藝術的健康發展,而非遵循唯收視論,給更多熱愛舞蹈的人一個展示的機會。
新時期在新的形勢之下,為了促進舞蹈藝術的持續健康發展,我們需要利用好電視節目這一媒介,避免消極因素,放大積極影響,讓舞蹈這一門歷史悠久的藝術在新的時代借著新的形勢煥發出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孔祥魁.淺談舞蹈類選秀節目的發展之路[J].當代電視,2015(10):74-75.
[2]董關鵬,李紅.電視舞蹈選秀節目的大眾化困境與前景研究[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3(6):102-105.
[3]陳倩.論電視舞蹈綜藝類節目的增多對舞蹈發展的影響[J].通俗歌曲,2015(1):106.
[4]尹菲.選秀節目《中國好舞蹈》的成功啟示[J].當代電視,2014(9):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