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楊楊
摘 要: 本文對南京大學、北京語言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三所高校的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培養方案進行了對比分析,從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及要求、課程設置特色等方面考察了各校培養方案間的異同,并提出了制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培養方案的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 漢語國際教育 培養方案 比較研究
伴隨著世界范圍內漢語學習熱潮,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逐漸在國內眾多高校建設起來,并受到重視。截至2016年,國內設立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的高等院校已近400所[1]。培養方案的制定對各大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至關重要。此前,王笑艷[2]、楊吉春[3]、呂浩雪、景凱旋[4]等學者都分析了對外漢語教學本科專業培養方案的現狀。郭麗對2006年—2012年間對外漢語本科培養模式的相關研究進行了文獻綜述[5]。2013年起,原“對外漢語”、“中國語言文化”、“中國學”整合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為適應新的轉變,一些高校本科人才培養方案隨之調整,新的研究尚不充足。南京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特色鮮明,人才培養模式處于同類高校中的先進水平,因此被選為比較對象,旨在為優化我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供參考。
一、培養目標的比較
三所高校都以培養滿足國際漢語教學和中外文化交流工作需求的國際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為根本,符合當今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時代發展特點。但由于學校發展特點和培養需求的不同,其培養目標存在一定的差異。南京大學和北京語言大學更注重扎實的語言文字學基礎理論,南京大學強調雙語能力的培養,北京語言大學則更突出教學技能的重要性。相對于前兩所高校,華東師范大學的培養目標中較多涉及中外文化方面的知識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詳見表1。
二、培養規格及要求的比較
通過不同培養目標下培養規格及要求的對比,可以發現三所高校都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培養過程提出了如下要求:應具備系統的本專業所學知識理論、較強的漢英雙語溝通表達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良好的人文素養和對外漢語教學能力。可見各高校都把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和人文科學素養作為人才培養的重點。
同時,各個高校都有所側重。南京大學希望在“三三制”教學模式下培養出全面發展、開拓進取的高素質人才,北京語言大學在語言能力中重點突出了學生閱讀專業資料的英語能力和漢語寫作及口頭表達能力,而華東師范大學則針對人文素養方面強調了中外文化知識和比較能力、公共外交能力,以及計算機操作技能。由此可見,這些差異與培養目標中的側重點相互照應,促使各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呈現出多元化趨勢。
三、三所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特色
(一)課程結構比較
總體上說,三所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課程結構大同小異,均可用“公共/專業課程”和“必修/選修課程”兩項指標進行分類。參見表2。
(二)南京大學課程特色
2009年—2010年南京大學提出“三三制”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為走向不同發展道路的學生勾畫藍圖。“三三制”下對外漢語教學專業的一、二年級學生集中學習外語,同時修讀通識通修課程和學科平臺課程;三、四年級學生學習專業核心課程,同時修讀全校跨學科課程;第七學期學生分流選修專業方向性課程[6]。2017年,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被正式納入人文科學大類,導學課與學科平臺課程建設更加完善。
在“三三制”教學模式和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目標下,自由而豐富的跨專業選修課程是南京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典型特色。第一,從選修課程的應修學分總數看,南京大學的選課自由程度最高。根據培養方案,開放選修課程模塊可供學生定制菜單式課程結構,與學科平臺和通識教育課程應修學分相加后,南京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選修課程應修學分總數為55分,占畢業應修學分總數的36.7%。相較之下,北京語言大學的這一比例為27.2%,華東師范大學為19.2%。第二,從選修課程的學科廣度看,南京大學的選修課程豐富程度最高。學生能夠根據自身興趣和基礎選擇全校各個學科的任意專業課程,雖然其他兩校都規定滿足要求的學生可以申請輔修專業和雙學位,但仍存在種種限制。
(三)北京語言大學課程特色
首先,北京語言大學在必修和選修課程模塊開設了全面而系統的普通語言學和漢語言文字學理論課程。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類:(1)必修基礎課程:語言學概論、現代漢語、古代漢語;(2)現代漢語專題課程:現代漢語語音學專題、現代漢語詞匯學專題、漢語語法分析方法;(3)古代漢語專題課程:訓詁學概要、音韻學概要、漢字學等;(4)漢語史課程:漢語詞匯史概要、漢語語法史概要;(5)普通語言學課程:句法學、語義學、語用學。
其次,課程設置明顯體現出培養要求中對學生閱讀專業資料的英語能力和漢語的寫作表達能力的重視。四門外語必修課分別為英語精讀、英語經典閱讀、英語視聽說和英語讀寫,其中三門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同時,專業選修模塊還包括中國古代語言學文獻導讀、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論文導讀等文獻導讀類課程,以及中文工具書使用法、文獻檢索與論文寫作等學術寫作類課程,幫助學生逐步打好學術研究基礎。
最后,教育學和心理學課程在課程設置中占有較大比重。該培養方案不僅將教育學原理和教育心理學納入專業必修課,還另外開設了中外教育史、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等選修課程。
(四)華東師范大學課程特色
華東師范大學在培養目標及要求中強調了中外文化知識與跨文化交流和比較的能力。因此,文化類課程在課程設置中十分突出,包括中國文化通論和西方文化兩門學科基礎課,中國民俗一門專業必修課,以及中國思想文化、日本文化與社會、中西文化比較等六門專業任意選修課。文化類課程意在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文化知識底蘊,為公共外交、跨文化交流等相關工作打下基礎。
此外,學生的數理統計知識與計算機操作技能也受到關注。雖然該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在未輔修其他專業的情況下無法在校選擇其他專業課程進行學習,但由于通識教育部分開設了多個學科門類的通識課程,學生仍然可以在課堂上接觸到不同專業的理論知識。值得注意的是,該培養方案中的通識必修課程包括計算機和數理統計兩大類別,通識選修課程涵蓋文科和理科,理科類通識課程則分為自然科學系列與信息科學系列兩項。漢語國際教育作為一門應用性、復合性、國際化的專業,在許多情況下都需要與理工科知識相結合,以滿足研究需要、適應研究趨勢。對于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的研究者來說,掌握一定的數理統計知識與良好的計算機操作技能無異于擁有一種有力的研究工具。
四、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培養方案制定的相關思考和建議
三所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各具特色,在發揮自身優勢的同時,可參考如下幾條完善建議。
(一)優化中外語言文化類課程結構
一方面各高校要拓展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內容,提供多樣化的選擇空間,讓學生將書法、剪紙、民樂、茶藝、國學等優秀的中華文化及才藝運用到教學實踐中,為漢語和中華文化的傳播貢獻力量。另一方面要適應漢語國際化趨勢,盡量開設第二外語課程,增強學生的多語言能力,拓寬研究和就業范圍。
(二)適當增加跨專業選修課程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不僅需要在本科階段掌握中外語言文化理論和國際漢語教學知識,具備漢語教學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更要從多方面培養自身的科學素養,增加知識儲備。因此,各個高校可以在本專業必修與選修課程之外,為學生開設教育學、心理學、邏輯學、數理統計、計算機科學等其他專業選修課程,增加課程選擇的自由度,為國際漢語教學和跨文化交流相關工作培養交叉復合型人才。
(三)強化教育實踐環節
雖然各高校培養方案中都包含了軍事、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等部分,但實踐環節薄弱,與本專業的相關性不強,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培養目標。可以多采用觀摩見習、模擬教學、專項技能訓練和集中實習等形式,豐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的教育實踐體驗,培養教學能力。將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關鍵點依附在對外漢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實習活動上。要開展實踐活動,必須開發優質教育實踐資源,充分利用本校留學生資源提高學生課堂教學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陳韜.專業建設未來,2016年全國高校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建設研討會舉行[J].上海教育,2016(31):52-52.
[2]王笑艷.對外漢語本科課程設置現狀及策略分析[A].全國高校對外漢語專業建設研討會,2010.
[3]楊吉春.三所高校對外漢語專業本科培養方案對比分析及其思考[A].2010年全國高校對外漢語專業建設研討會,2012.
[4][6]呂浩雪,景凱旋.“三三制”教學模式下的對外漢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A].全國高校對外漢語專業建設研討會,2010.
[5]郭麗.對外漢語本科培養模式研究綜述[J].海外華文教育,2013(3):328-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