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珅琢 吳洵
摘 要: 本文以外語人才培養現狀為切入點,闡述現行人才培養模式在實際中展現出來的問題,以此為基礎,結合外語人才市場需求,分析新形勢下“外語+”人才培養的意義,特別是復合型人才的培訓意義。同時結合相關問卷調查結果,探索獨立學院培養“外語+”人才正確可行的方案。
關鍵詞: 獨立學院 “外語+” 人才 培養模式
創辦于1998年的獨立學院,以《關于規范并加強普通高校以新的機制和模式試辦獨立學院管理的若干意見》為原則,不斷發展,勇于拓展,實現從過渡期向發展期的轉型。國內改革開放工程建設不斷推進,外語專業人才的社會需求量日益增加,就業前景良好。然而,對于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特色的獨立院校而言,外語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一直存在問題。本文就這些問題展開了調查,并對結果進行了分析,探索了適合獨立學院外語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外語+”人才培養模式。
一、培養“外語+”復合型人才的必然性
1.傳統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的弊端。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各大高校外語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學生的純外語語言技能為重心,側重于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能力培養。培養目標在于專業口譯筆譯人員的訓練及外語教師隊伍的增員。過于強調外語與文學文化之間的聯系,將外語學科與其他學科完全分割開來。這樣的培養模式過于單一,忽視外語類畢業生以語言為媒介在其他領域發揮作用的潛在價值,限制他們的發展方向。
2.新形勢下社會對外語人才的新要求。
目前越來越高的市場需求量,令傳統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的實際應用缺陷逐漸展現,以傳統培養方式為依托的外語人才培養,很難迎合多元化的市場需求,培養出來的外語從業者適應性較低。以2000年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的調研結果為例可以發現,目前對于外語種類單一的外語從業者的市場需求量直線下降,包括國企、外貿公司在內的企業在招聘時不會選擇單一外語類人員。同時根據《大綱》要求,可以感知到國家對于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的鼓勵,要求外語人員不僅需要基本功扎實,還需要具備相關專業的知識儲備,不斷拓寬個人知識面,達到較高的素質水平[1]。由此可見,外語教學的目標不應該僅停留在培養語言技能型人才的層面上,更要注重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重在培養既掌握外語技能又具備其他專業知識的復合型外語人才。將外語人才培養模式從單一化轉向復合型,對外語教學工作者來說,是必須思考的課題。
3.國內外就業市場對復合型“外語+”人才的需求。
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越來越多的外商投資企業給國內的市場帶來了挑戰,這些外向型經濟思想影響著國內的經濟結構,帶來了國際化的市場需求,就業市場對于復合型外語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隨著外商投資的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本國企業選擇走出國門,這時候就需要大量不止懂外語的員工推動企業經營活動,考慮到企業需求,這些外語人員需要了解金融、法律、企業管理、市場等領域的知識。
二、獨立學院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的問卷調查及其結果分析
1.調查目的及調查形式。
為了解獨立學院外語專業學生在學業、就業方面的需求,以及獨立學院在外語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及其課程設置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我們開展了線上和線下問卷調查。首先,我們在線向獨立學院大一至大四外語專業的在讀大學生(以江蘇地區的獨立院校為主)發放了400份問卷,回收問卷逾300份,回收率約75%。與此同時,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生對所在學院外語課程設置的看法,采取線下隨機采訪的形式,收集部分視頻資料。
2.調查數據統計及結果分析。
通過分析問卷調查的結果發現,填寫問卷的大部分學生(超過95%)所學的都是英語、日語、法語等熱門外語專業。獨立學院因在資金、師資力量方面的不足,導致其所能開設的語言類課程種類有限。
此外,我們還注意到,只有極少數學生對所在院校及其開設的外語專業課程表示完全滿意(少于10%)。近一半學生表示其所在的學院側重于培養“單一的語言技能型”人才,課程專業性較強,實用性較差,與學生的需求產生矛盾。盡管學院有意培養“外語+其他專業知識”的復合型外語人才,但其所開設的選修課程種類局限,教學內容陳舊,落后的課程體系無法滿足學生的需要,更無法適應當今社會對復合型外語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被問及參加與專業相關的社會實踐對其就業是否有幫助時,絕大多數學生(約80%)持積極態度,而采訪發現,有相關社會實踐經驗的學生不到五分之一。由此可見,一些獨立學院與社會企業的聯系和合作不夠密切,導致無法給學生提供有關的實踐信息和對口的實習崗位。
在受訪學生中,對個人職業規劃模糊的人數占比超過3/4。主動性缺失已成為獨立學院學生的共性特征。此外,由于對國家政策關注少,他們在獲取與專業相關的信息方面滯后,難以準確及時地了解外語專業就業市場的需求,容易錯失良機。
三、獨立學院“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的方案探索
1.合理定位學院,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獨立學院首先要進行科學合理的定位,根據教學資源和生源情況,因材施教,不能照搬母體學校的教學模式。《關于規范并加強普通高等學校以新的機制和模式試辦獨立學院管理的若干意見》強調,在確立人才培養規劃時,獨立學院要確保規劃內容的科學性與規范性,在制定方案時需要明確目標,即培養復合型應用人才。然而,由于國內缺乏語言環境,“啞巴口語”現象嚴重,難以達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求。因此,以實用性為特色的獨立學院更應該重視口語和聽說教學,教材方面最好引進國外原版教材,原汁原味的教材能讓學生更貼近國外的生活環境。鼓勵學生多交流,切實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注重外語的實用性,培養出既具有扎實的語言基礎又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的外語人才。
2.優化課程設置,實行“外語+”模式。
調查發現,“外語+其他專業知識”的培養模式很受學生歡迎,70%的學生認為應當在大三增開其他專業選修課程。即學生在入學前兩年,以學習外語專業知識為主,第三年學院根據學生的個性發展,對學生實行“分流”教學,增開其他專業知識課程,如商務、金融、旅游……(問卷中這幾類專業受到學生的青睞)。因此,獨立學院的外語教學應采用“厚基礎、寬口徑”的教學理念,正確認識外語的工具屬性和載體作用,“實現從基礎階段到高級階段的專業延伸”[2],從而培養出在理論、實踐、管理方面都具有優秀能力的復合型應用人才。
3.加強校企合作,引導學生把握就業機遇。
學院在培養“外語+”人才方面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學生除了外語技能,還需要哪些其他技能。對此,學校應該加強與用人單位的聯系,以便根據他們對外語專業人才的需求在本科階段選擇開設一些相應的專業課程。此外,學校與企業的合作也可以多形式、多渠道地為學生創造實習機會,強化學生的外語實際應用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當然,學院應引導學生關心時事,著眼世界。就目前形勢看,“外語+互聯網”行業前途可觀,為外語專業學生創造非常多且優質的就業機會,如跨境電商。學院應鼓勵學生時刻關注社會大環境,利用外語專業的優勢,發現和把握就業機遇。
4.加強對外交流,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獨立學院應充分發揮其教學模式的靈活性,與國外院校展開多形式、多渠道的交流合作,并根據市場需求,與國外某專業領域有一定能力的學校進行深度合作,如定期進行師資互換和學生交流學習,遠程教育資源共享等,使“語言交流”提升為“語言+專業”的“跨專業融合多元交流”[3]。
此外,獨立學院除了教授外語技能外,還應該引導學生學習外國文化、歷史、哲學等,通過開展“外語文化節”、“外語角”、“外國文化知識競答”等活動,幫助他們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應對跨文化交際中可能碰到的問題。
四、結語
基于本文所述不難看出,傳統外語人才培養模式已經逐漸被時代淘汰,多元化的市場需求對人才培養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復合型“外語+”人才的市場需求量日益增大,這對于獨立學院的外語教學來說,無疑是改良現有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的參考。獨立學院應該從自身辦學條件出發,積極探索和完善培養外語人才的方案探案,以提高獨立院校外語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劉春燕.復合型外語人才的教育目標框架[J].外語界,2012(1).
[2]高文艷.試論獨立學院外語課程設置的合理模式[J].北京理工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
[3]梁潔.抓住轉型機遇創新特色發展——關于獨立院校外語專業轉型發展的幾點思考[J].外語研究,2017(4).
項目:本論文為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學院2017年度創新訓練一般項目“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與“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性探究”的階段性成果201713906013Y。
指導老師:王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