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婕
【摘 要】中國民族聲樂在我國民族藝術中始終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隨著近年來對民族聲樂發展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民族聲樂逐漸成為衡量我國民族整體藝術水平的標志,在眾多優秀舞臺表演藝術中脫穎而出。究其發展規律,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深受傳統、現代、后現代藝術思潮的影響,也促使了民族聲樂的多元化發展。
【關鍵詞】當代藝術思潮;中國;民族聲樂;多元化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9-0077-01
一、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歷程
(一)遠古時期的中國民族聲樂
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歷經了幾代人的努力和傳承。早在遠古時期,當我們祖先進行勞動生產時發出的吶喊、歡呼以及使用工具敲擊木頭、石塊發出的聲音就給了當時人們音樂的啟發,逐漸形成特定的勞動號子進而又發展成為民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生產力逐漸提高,生產關系也逐漸得以進化,民歌在不同時期分別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和內容,也體現了當時社會的政治、文化、經濟等特點。
(二)古代中國民族聲樂
根據史書記載,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聲樂文化已經呈現出一片繁榮發展的景象。同時期孔子所編的《詩經》便是我國第一部樂歌總集。秦青、韓娥、王豹等人都是當時優秀的民間歌唱家。遺憾的是,由于當時條件的限制,很多優秀的歌曲作品都無法保留或記錄下來,但是今天的我們依然可以借助多種文獻資料,根據文字描述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去體味那“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美妙歌聲。除《詩經》外 ,我們所熟悉的《楚辭》、漢樂府詩、宋詞、元雜劇、明清民謠等都是中國各個時期的民歌樣式。
(三)近代中國民族聲樂
在漫長的歷史與考驗中,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和進步。尤其在經歷了鴉片戰爭之后,大英帝國的船堅炮利打開了中國閉關鎖國的大門,不僅對中國的政治、經濟帶來了巨大沖擊和改變,對國人的思想觀念也產生了強烈的沖擊,西洋聲樂文化在本質上是由于時代的需要與新式教育結合在一起后進入中國并影響到中國本土聲樂文化而產生的。在上世紀30年代,上海國立音樂??茖W校集結了一批優秀的專業音樂教師,這只教師隊伍可以說是當時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最高水準,其教學與創作都引領著當時中國聲樂的發展方向。
二、當代藝術思潮對中國民族聲樂發展的具體影響
(一)當代藝術思潮影響著中國民族聲樂的藝術風格
改革開放之后的中國政治與經濟高速發展,為中國的文化藝術事業創造了極其有利的發展平臺,隨著我國國家地位的提高,中國民族聲樂在國際藝壇上的地位與日俱增。從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生成和演變歷程可以看出,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以中國傳統戲曲、民歌為基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使當代中國民族聲樂具有了很強的“多元化”特征,具體表現為民族聲樂橫向的風格不同,內容多樣,例如民族美聲化、民族通俗化。
(二)當代藝術思潮影響著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方向
當代藝術思潮可以說是當代崛起的藝術新思潮、新流派,它致力于打破雅俗界限,喚醒人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新潮、年輕、創新的當代藝術思潮的影響下,音樂開始模仿機器的聲音,將原始情緒注入到流行音樂、打擊樂中,并毫無保留地表現出來。中國民族聲樂的主流一向是傳統主義的高雅唱法和嚴肅的音樂形式,但大眾審美的開放和多元化,將中國民族唱法與西方流行音樂的外在組織結構結合在一起的當代新音樂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喜愛。在當下網絡信息時代,傳統音樂劇場的音樂媒介逐漸被網絡、電視、新媒體取代。這使全國各地的人民都能方便快捷地欣賞到最優秀的聲樂作品,熟知一流的音樂家,這也促使民族聲樂的作曲家和演唱者更加努力和認真地進行創作和表演。
(三)當代藝術思潮影響著中國民族聲樂走向的多元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音樂鑒賞能力的提高,聲樂藝術的審美也從單一化走向了多元化,而這一現實對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提出了更具時代感的要求,只有不斷創新和提高才能滿足觀眾對美的需求,獲得人民群眾對中國民族聲樂的喜愛。隨著聲樂藝術形式的多樣化發展,原生態聲樂進入央視恰恰證明了社會變革所綻放出的迷人光彩和民族聲樂藝術的璀璨魅力。在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屆我們不得不提到當代著名青年歌唱家——譚晶,她將美聲民族和通俗唱法的精髓兼收并蓄,完美融合美聲唱法、民族韻味、流行氣息,這種橫跨三大領域的唱法形成了她獨特的歌唱風格,并得到了人們的接受和認可。這從另一個角度也反映出當代藝術思潮必將促使中國民族聲樂在“個性膨脹”的社會條件下迸發出全新的火花。
三、結語
當前正是世界多極化、全球多元化的發展時期,全世界的文化呈現出并存、互通的趨勢。在對待多種風格和形式的藝術方面,我們應該立足于本民族的聲樂傳統,用開放、包容的方式欣賞接納外來聲樂元素。在當代藝術思潮的沖擊下,一方面要保護優秀的傳統藝術理念不被破壞,另一方面也應勇于打破雅俗界限,促使民族聲樂向著多元化的風格發展,相信中國民族聲樂將會在今后的發展中綻放出更加絢爛的色彩。
參考文獻:
[1]李學敏.中國當代大型公共建筑民族風格缺失原因探析[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7(04):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