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榮
摘 要:從公路養護發展的前景來看,就地冷再生施工技術在節能、經濟、環保等各方面都值得大力推廣和應用。本文結合省道310線K25+000-K30+900段就地冷再生底基層施工工藝,闡述了施工過程中每個環節的質量控制要點,為今后國省干線公路的養護維修工程起到借鑒作用。
關鍵詞:就地冷再生;應用;質量控制
中圖分類號:U416.2 文獻標志碼:A
省道310線是臨夏-達里加埡口的省級干線公路,隨著交通量的不斷增大,特別是附近砂石料場的大、重型及超載車輛的增多,對路面損壞嚴重,不同程度地出現翻漿、車轍、路基沉降、網裂、坑槽等大面積病害。本次實施重鋪改造的路段為K25+000-K30+900,設計為二級公路標準。施工目的主要以處理路面病害,恢復路況質量提高公路服務水平為主。
1 就地冷再生底基層的施工工藝流程
原路面病害處治(沉陷、軟基等)→冷再生機組進場→清理路面雜物→撒鋪水泥→冷再生機拌和→碾壓整形→接縫的處理→灑水養生。
2 施工機械的配備
根據本項目工期要求和進度計劃安排,選用一套機械設備就能滿足施工進度要求,為此冷再生機選用1臺WR2000型,其工作寬度為2m,配備20t水泥撒鋪車1臺,本工程配備灑水車4臺,固定一臺灑水車與再生機連接供水,其余灑水車裝滿水后為固定水車補充水,壓路機選用26t單鋼輪振動壓路機1臺,配備平地機1臺;配備30t膠輪壓路機1臺。
3 試驗數據的搜集與整理
本項目試驗段樁號為K25+200-K25+400(右幅),根據設計文件規定水泥劑量為5%,水泥選用32.5級普通硅酸鹽緩凝水泥。冷再生機對原路面進行舊路材料和水泥充分加水拌和,按以往施工經驗,再生機外加水量為3%~4%。施工后有關試驗人員應立即現場檢測含水量,使冷再生的含水量比最佳含水量高出1%~2% 。本試驗段最大干密度及最佳含水量按監理取樣試驗結果控制,最大干密度為2.15kg/m3,最佳含水量7.2%。通過試驗段的施工,確定冷再生機銑刨深度為16.5cm,檢測壓實厚度平均為18.5cm,符合規范及設計要求,每平方米水泥的撒鋪量為19.35kg,施工人員25人可以滿足施工要求。
4 冷再生底基層施工工藝
4.1 施工準備
冷再生底基層施工前組織現場施工人員對原道路的翻漿、沉陷、坑槽等病害進行調查,制定方案徹底處理,使原道路基本平整,清除原道路表面的垃圾、雜草等雜物和積水。
施工機械進場后,對所有機械設備進行全面檢查調試,運轉情況良好,施工人員到位滿足施工的需求,并進行現場安全技術交底,根據養護維修工程施工作業區的布設要求,施工路段需擺放安全標志牌和錐桶等安全導向標志,并設專人指揮交通。
根據原路面寬度和設計要求,對路面進行測量放樣,每側邊線應寬出設計15cm,并用白灰線作以標記。
4.2 撒鋪水泥
用于該工程的水泥為32.5級普通硅酸鹽緩凝水泥,初凝時間不小于4h,終凝時間在6h~10h,水泥進場后,試驗人員取樣檢測水泥的各項指標,符合規范要求后才能裝入撒鋪車內。撒鋪水泥采用水泥撒鋪車精準控制水泥用量,根據試驗配合比確定的水泥劑量和底基層的設計厚度,計算每平方米底基層所需的水泥用量,從而確定水泥撒布的厚度。水泥撒鋪車裝滿水泥后,沿邊線勻速行駛撒鋪水泥,使撒鋪的水泥保證均勻、一致。
4.3 冷再生機拌和
冷再生機銑刨拌和時,行進速度根據原路路況和銑刨深度進行調整,不能隨意變換銑刨速度或者無故中途停頓,銑刨速度快了集料級配偏粗,銑刨速度慢了集料級配就會偏細,再生機必須緩慢、均勻,連續進行施工作業,確保銑刨料級配均勻。再生機施工作業后配備檢測人員進行質量檢測,隨時檢查測量再生深度、水泥劑量和含水量。單幅行進至一定距離后,再生機退回到上一幅的起點繼續作業,兩幅搭接寬度為10cm~20cm,同時,安排施工人員處理邊線,清理混合料中的雜質以及每刀起始位置的余料,使表面基本平整。
4.4 冷再生底基層碾壓與整形
再生機施工完成后,震動壓路機與再生機保持15m~20m距離先單程穩壓一遍,然后單程強震一遍,速度控制在50m/1min~60m/1min。再生機施工完成2刀后,平地機進行刮平,用水準儀測量橫坡,符合設計要求后用震動壓路機往返強震3遍,然后用膠輪壓路機往返穩壓5~6遍。終壓之后,冷再生層應平整光滑,表面有水漿滲出且壓實度合格,
4.5 接縫的處理
由于國省干線公路在養護維修或改建中不可能封閉交通,由于邊通車邊施工,施工中難免產生縱向接縫。縱向接縫重疊寬度以10cm~20cm為宜,重疊部分需撒鋪水泥后拌和碾壓成型。再生機每一次下刀及提刀均形成橫向接縫,橫向接縫處的堆積料必須及時采用人工整平處理,再生機在起步或停止過程中應盡量減少供水,否則因含水量過大而產生翻漿。再生機作業時,與前一段的搭接長度應保證在2m以上。
4.6 灑水養生
冷再生底基層每一段碾壓成型后,試驗人員及時檢測壓實度,檢查合格后的底基層,應采用覆蓋土工布,灑水車按時灑水養生,使底基層表面始終保持濕潤,養生期不能少于7d,同時在養生期內禁止重載車輛通行,若無法阻止車輛行駛,可以設置土減速帶降低車速。
5 就地冷再生底基層施工過程中常見的問題及預防策略
5.1 水泥散失
當前瀝青路面改造主要以水泥冷再生為主,由于采用干法撒鋪水泥,所以水泥揚塵現象比較嚴重,揚塵主要是自然風或車輛鼓起的風而揚起水泥所引起的大量水泥粉塵。為了防止水泥散失和避免揚塵的出現,在遇大風天氣時可適當噴灑霧狀水:每次撒鋪水泥的長度視再生機作業速度而定,一般不宜超過200m:施工段落實行交通管制,降低過往車輛通行速度。
5.2 芯樣不達標
通過對國省干線公路養護維修工程鉆取芯樣情況看,部分芯樣密實度較差,芯樣厚度不夠或強度不能滿足設計要求,所以在進行拌和時要派專人隨時檢驗拌和厚度、含水量、混合料的質量。拌和厚度一致,拌和厚了相當于水泥偏少,影響底基層強度,拌和薄了相當于底基層厚度不夠。所以在拌和時隨時檢查拌和厚度,嚴格控制含水量,增加碾壓遍數,增強壓實效果。
5.3 平整度不足
冷再生底基層平整度的好壞直接影響基層或面層的平整度,進而影響整個道路工程的整體質量,因此采取必要措施提高冷再生底基層的平整度是非常必要的。產生平整度差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混合料級配不良,拌和時混合料產生離析;含水量不夠部分出現松散;施工接縫處理不當;灑水養生不及時;過早開放交通等。每一環節控制不好,都將對平整度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在施工過程中,一定要對各個施工環節進行嚴格控制,以達到提高工程質量的目的。
結語
采用就地冷再生施工技術,將舊路材料重新利用,從而減少了公路維修或改造時舊路材料的挖除、運輸、廢置、新材料的購進等,不但降低了成本,而且縮短了施工工期,減少了廢料對環境的污染。施工中,加強對各工序的質量控制,使冷再生底基層的內在和外觀質量得到更大的改善。
參考文獻
[1]侯昭光.現場冷再生混合料性能與施工技術研究[D].湖南:長沙理工大學,2010.
[2]張民省,楊栓海,高攀.水泥穩定就地冷再生基層施工質量控制[J].科技信息,2010(1):310.
[3]劉占鷹.淺談全深式水泥就地冷再生基層的施工工藝及質量控制措施[J].科技風,2015(8):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