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學院的歷史》一書主要討論了從16 世紀到19 世紀以來美術學院發展的歷史。該書在論及Academy 這一術語的起源及其發展演變時,討論了學院如何逐漸演變為現代意義的美術學院的曲折歷程,同時也闡述了藝術和藝術家社會地位的歷史變遷,以及西方藝術家(設計家)教育制度的歷史發展。該書的作者佩夫斯納認為,美術發展的歷史不僅是人類審美發展的歷史,更是社會發展變遷的一部分,因此,從社會的維度觀察美術就變得非常重要。具體而言,該書聚焦培養藝術家的機構——美術學院的產生和發展,為我們提供了觀察美術史變遷的獨特視角。

Academy 意為“學園”,相比較文藝復興時期非組織性的、多樣統一的學院,16 世紀手法主義時期的學院則建立起詳盡的、公式化的章程,從而促進了學院的新發展。17 世紀中葉的意大利,Accademia 又蛻變為行會或公會含混不清的同義詞。17 世紀到18 世紀中葉,Academy 指在藝術家或贊助人家中開設的人體寫生班(life-classes)。總體而言,學院譜系的輪廓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以人文主義者民間聚會的形式第一次出現,發展到手法主義時期出現了最早的學院規章和財政制度,繼而到了柯爾貝有關服務于專制主義的學院體系,直至這一觀念在整個歐洲傳播開來。
美術學院是在與行會之間不斷斗爭的艱難環境中誕生的,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其功能也在不斷發生變化。16 世紀瓦薩里提議建立一所美術學院,使藝術家借此可以完全擺脫行會的束縛,提高社會地位,但這一設想一直未能實現。學院事實上只是通過將佛羅倫薩藝術家統一于一個新的行會中,從而使他們從原先隸屬的各種行會的限制中解脫出來,但藝術家的社會地位尚無根本性改變。17 世紀的“古今之爭”證明了藝術中心已轉到巴黎,因此決定性地影響了同時期幾乎所有的美術學院。當時主要有三種類型的藝術家,以法國為例,學院會員只存在于巴黎,是宮廷的仆人,有相對較少的藝術自由,在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時代,藝術家對于統治階層是一種社會必需品,對藝術的有效推動也只能來自于國王與宮廷。18 世紀的美術學院則搖擺不定,盡管吸收了該世紀的某些新思想,但本質上仍是舊王朝的產物。到了19 世紀,一方面藝術家教育的“學院化”幾乎完全實現,另一方面受浪漫主義運動的影響,藝術家將個人審美主義作為基本信條,學院教育所要求的應當承擔社會責任的藝術家角色與沉迷于個人主義的藝術家角色不可避免地發生了分裂。直到1914 年,德國美術學院的復興向前邁出最重要的步伐,工藝美術的復興與改革順應了20 世紀的社會生產狀況,同時藝術家的教育——以包豪斯為代表,取得巨大成就,一種充滿生機的新型美術學院第一次在20 世紀變成了現實。
本書所記述的不僅是美術學院的機制和制度的歷史,更是美術學院得以在社會上存在的歷史,其中涉及大量藝術史與社會史互動的內容。書中所涉及到的文獻和史料全面且豐富,有助于我們重建當時的歷史圖景,也為研究西方美術史和美術(設計)教育提供了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