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錯誤資源就是指教學過程中師生發生的認知上的偏差或失誤,并通過雙方互動,在集體思考錯誤、糾正錯誤過程中生成的課程資源。教師合理利用課堂中的錯誤資源,可以優化課堂教學,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教師對待錯誤的正確態度,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完善人格。
關鍵詞:課堂教學;錯誤資源;完善人格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12-20
作者簡介:蔡烏宙(1987—),福建晉江人,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數學課堂中錯誤資源的利用。
一、妙用“差錯”,促進動態生成
1.捕捉錯誤,充分探究
在教學過程中,錯誤隨時可能發生,教師要能及時捕捉有價值的、能引發學生認知沖突的錯誤,然后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探究,發現真知。
舉例:“將10克糖放入90克水中,糖水中的含糖率是多少?”很多學生直接用10(糖的質量)÷90(水的質量),得到含糖率11.1%。對于這個經常出現的錯誤,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錯了,而是把問題拋給學生:“什么是含糖率?”“含糖率怎么計算?”在我的引導下,學生發現,含糖率是用糖的質量除以糖水質量,而不是糖的質量除以水的質量。
我順勢再提了一個問題:“在含糖率為10%的糖水中,糖的重量是5克,水的重量是多少克?”很多學生又掉進陷阱里了,直接用“5÷10%=50(克)”進行計算。我問學生:“用糖的重量除以含糖率求出來的是什么?”學生脫口而出:“糖水。”反應快的學生已經發現糖水的重量還要減去糖的重量,才能得到水的重量。雖然,在第二個問題中,多數學生還是掉進了老師精心設置的陷阱里,但是,我相信,有了這樣的錯誤經驗,學生以后會不犯或者少犯這類的錯誤。
2.將錯就錯,及時糾正
有錯誤的課堂,才是真實的課堂。當學生課堂上出現錯誤(解題錯誤或者回答錯誤)時,教師的處理就很需要藝術。經驗不足的教師,往往急著糾正學生的錯誤,富有教育藝術的教師,往往先不急于糾正學生錯誤,而是將錯就錯,順著學生的話說,讓學生自己發現沖突,發現錯誤,再慢慢找出錯誤的原因。
我在教圓相關知識的時候,有這樣一題:“大圓半徑是小圓半徑的2倍,大圓面積是小圓面積的幾倍?”一些學生都是填2倍。我將錯就錯,問學生半徑為1厘米的圓形,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學生答“3.14”。我引導學生半徑是它2倍的大圓面積是它的面積的2倍,所以半徑2厘米的圓,面積就是6.28平方厘米。學生由于經常計算半徑2厘米的圓形面積,所以一下子發現錯誤,并且通過舉例子的方法,發現應該是4倍。我再讓學生多舉了兩組例子,來驗證這一結論,并且講了推理求解的方法。相信經過這樣的探究過程,學生對這一知識點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善待“錯誤”,完善人格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會犯錯,課堂上學生出錯是正常的現象,沒有錯誤的課堂不是完整的課堂。很多教師由于應變能力不足,害怕學生出錯,通常學生出現一個與自己預設不同的回答時,教師就很緊張,對錯誤直接采取不理睬的態度,換一個學生回答。甚至有的教師,不允許學生犯錯,當學生出現錯誤,就大聲呵斥。教師以簡單否定和不予理睬的態度來對待學生錯誤,都不利于培養學生對回答問題的正確態度,時間長了,會造成學生出現不愛回答問題的情況。當學生犯錯時,教師應該采取寬容的態度,給予學生更正錯誤的機會,鼓勵學生自己思考,發現自己認識上的偏差,促進學生知識的完善。新課程理念提倡“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課堂上,我們應該讓學生“愉快地站起來,體面地坐下去”。
三、善用“錯誤”,體驗成功
對待學生出現的錯誤,教師不要戴“有色眼鏡”,而應該客觀地、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去思考,發現錯誤、改正錯誤,逐步帶領學生發現“正確”的知識,探究知識的內涵。
一次,學生在解方程2x-6=26時,做成了2x=20,我就問學生是怎么想的,學生說:“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我繼續問:“等式的基本性質是什么?”學生答:“等式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仍然成立。”一說完,她拍拍自己的腦袋,不好意思地跟我說:“我剛才算錯了。”我笑笑:“犯錯不要緊,知道錯在哪里,下次不要再犯錯就行了。”她開心地點點頭。我很贊同華應龍老師的“化錯教育”,寬容學生的錯誤,允許學生犯錯,學生才會在犯錯—糾錯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布魯納曾說過:“學生的錯誤是有價值的。”華應龍老師的“化錯教育”提倡教師包容、欣賞學生的差錯,學生悅納自己和他人的差錯,創造機會,暴露差錯。錯誤是必然的,每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免不了要犯錯,讓我們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學習中的錯誤,共同打造“尊重、溝通、寬容、欣賞”的課堂。
參考文獻:
[1]楊春花.數學課堂討論的有效策略[J].寧夏教育,2005(2):44.
[2]楊大花.課堂因“錯誤”而精彩[J].考試周刊,2009(4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