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教育是中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制約中國教育事業全面發展的關鍵因素。據文章作者調查研究,目前中國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不盡如人意,農村教育的滯后使人力資源優勢變成巨大的人口壓力,因此,農村教育發展迫在眉睫。文章主要對農村學校特色發展進行研究,為未來的發展方向作出設想與討論。
關鍵詞:農村學校;特色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7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1-24
作者簡介:鐘建平(1968—),男,畬族,福建福安人,福建福安經濟開發區羅江中心小學校長,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品德與生活教學。
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家對農村教育事業的投入逐年加大,多年來學校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與此同時漸漸暴露出不足:農村高技術人才、應用型人才嚴重短缺,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為了促進農村學校更好地發展,我們必須拿出一系列可行之策。下面筆者將從科學規范農村學校特色發展方向、合理利用特色發展資源、以專業的師資保障特色學校建設、以科學的規劃成就特色學校發展、提高學生素質水平、樹立嶄新管理理念加強農村學校管理力度六個部分進行闡述。
一、科學規范農村學校特色發展方向
由于傳統習慣等原因,農村教育是與城鎮教育一起發展的,但是農村教育受制于地域、資源等因素,其發展遠遠落后于城鎮教育,且農村許多群眾教育理念相對落后,受制于經濟水平的限制,甚至存在其子女無法完成全部教育的情況。與城鎮學校相比,農村學校師資力量較為短缺。據此,農村小學必須明確自身發展方向,將單純為了受教育轉變成為農村經濟發展而學習,逐步形成培養高技術型人才、管理型人才的教育理念。由于我國農村地區分布較為廣泛,每一個地區均有不同的特色,例如,湖南地區主要以湖湘文化為主,在湖南地區的農村小學,便可以充分引入湖湘文化特點,將其作為發展目的的制定依據。又如,河南地區則是以悠久的歷史文化為主,中國八大古都中,河南便占據四個,因此,河南地區的農村小學便可以立足于深厚的歷史中,建立屬于自己的特色文化。
二、合理利用特色發展資源
與城市學校相比,農村學校在某種程度上存在一定落后性。例如,教學設施不完善、教學活動枯燥、教學方式單一,這些問題都或多或少影響到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鑒于此,農村學校應合理利用自身特色資源來開展教學,打造學校的特色風格,以此促進農村小學更好的發展。農村特有資源通常是客觀存在的,農村小學應具有善于發現的能力,利用本地區的獨特資源構建適用于教學的校本課程。
例如,由于湖南某地區最具特色的資源便是花鼓戲,該地區的農村小學便將花鼓戲這一資源引入課堂教學中,一方面拓展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花鼓戲的來源,演唱以及特點;另一方面,通過花鼓戲的學習,增強學生的自豪感,同時更好地傳承我國傳統文化。不同的地區擁有不同的資源,這些資源被各大農村小學利用,打造出不同的學校風格。例如,湖北地區在先秦時期,青銅器、絲織品以及漆器均達到一個較高的發展水平,隨著時代的發展,至今仍然有許多古老的文化遺留在這片土地上。因此,湖北地區農村小學便可利用這一資源,來打造校本課程,立足于湖北地區文化資源,將青銅器、編鐘、金器、玉器等引入課堂教學中,加深學生對中國歷史文化的進一步了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以專業的師資保障特色學校建設
沒有特色教師便沒有特定動力,沒有特色校長便沒有特色學校,因此,學校校長應具備現代管理意識,發揮創新開拓精神,加強對特色辦學的認識,將其理論轉化為全體教師的認識,促進特色教育思想的形成,帶來全體師生參與到特色學校的建設,對專業的教師隊伍進行構建,打造出特色的學校。
為構建專業的師資隊伍,農村學校應將管理特色發揮其中,加強教師培訓力度,定期開展班主任特別會議,加強各班級間的互動交流,針對問題來解決。學校應根據自身特點對管理制度加以完善,加強班級工作評比,在競爭中不斷完善。現階段,福建福安經濟開發區羅江中心小學班主任實現了年輕化,有利于學生興趣愛好的激發,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提升,這也是特色學校發展的催化劑。
另外,農村學校校長應對其評價體系進行規范,必須建立一套完整全面、科學合理、可操作性高且可以進行動態調整的評價體系。這一評價體系不僅要符合學校的戰略目標和宏觀規劃部署,還必須注意根據不同學校、不同專業、不同部門以及不同水平之間的區別,構建有針對性的評價體系,而這一評價體系中應該包含問責制度、獎懲制度以及報告制度等。學校在構建評價體系時,應考慮到各方面,建立全面的評價體系,首先要立足于學校的發展需求和學科之間的差異性,然后公開具體的評價環節,保證評價過程中的公開、公平,優化評價過程。
四、以科學的規劃成就特色學校發展
“特色”是一個重要的積淀過程,是一項長期的工程。學校成員應全身心投入特色學校建設中,教師應努力奮斗,從細節抓起,避免漂浮主義落實。歷來名校的成功并非短時間取得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哈佛大學等名校魅力不減是因其充分弘揚優秀文化傳統,經歷史積淀形成境界更高的精神文化。所以,特色的創建更應該重視學校特色的合理規劃和科學發展,持之以恒,讓特色得到精神的傳承。
五、提高學生素質水平
農村特色學校的發展離不開學生自身素質。首先,學校校長必須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思想政治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品格。其次,我們應該不斷加強對學生進行職業導向教育,促進學生技能與專業素養一同得到提高。在此過程中,我們要按照學生管理內在要求,堅持以教學為中心,學生能力為本位,就業為核心的辦學理念,并嚴格按照基本目標,對不同的學生進行“針對性”培養和教育,充分使學生深入學習理論與專業知識。 最后,我們要不斷加強對學生人文知識的教育,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以及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使學生在人文教育、專業教育和社會實踐教育三者融合的背景下的綜合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在此過程中,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的新型專業化人才。
六、樹立嶄新管理理念
農村學校校長應對傳統管理理念加以創新,從學生的成長與成才的現實需求與我國當前教育體制改革的基本目標出發,通過了解學生的基本社會實踐情況,從而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將管理工作落實到每一位學生。 此外,學校校長應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當前的教育目標是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以及為了學生一切,因此,農村特色學校學生管理創新應該樹立以人為本和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管理理念,并將這種管理理念貫穿于學生工作的全過程以及全方位。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尊重學生的成長,關愛學生與培養學生,還要著力培養學生的自尊心以及創新能力,通過為學生營造自由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廣闊的發展空間下進行自我管理、自我約束以及自我發展,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不斷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
綜上所述,筆者對如何促進農村小學特色發展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教育事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然而在許多農村地區,教學水平卻始終得不到提高,鑒于此,我國政府應該加以重視,為農村小學的發展提供一些幫助,及時解決農村教學之大計,為我國教育事業的全面發展奠定重要基礎。
參考文獻:
[1]段會冬,莫麗娟. 農村社區:農村特色學校建設的文化源泉[J]. 現代教育管理,2012(6):35-39.
[2]熊德雅,向幫華,賈 毅.特色學校發展的要素關系及策略思維[J].教育科學研究,2012(11):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