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
當下的中美貿易戰中,美方公布的處罰清單并沒有包括中方大量向美出口的產品,主要側重高科技產品領域;而中國的反擊卻見血封喉,處罰清單包括汽車、大豆及飛行器材等美方主要出口產品。
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但2018年以來的中美貿易摩擦與以往不同。2018年初,美國國防部公布的國防戰略報告摘要中,將中國和俄羅斯列為首要競爭對手,且國家戰略競爭優先于恐怖主義。其后貿易摩擦愈演愈烈,川普當局在“301調查”報告后列出了涉及500億美元的中國出口商品懲罰清單,而中國國務院則在同一天公布了包括美國大豆在內的對等處罰清單。
當下的中美貿易戰中,美方公布的處罰清單并沒有包括中方大量向美出口的產品,主要側重高科技產品領域;而中國的反擊卻見血封喉,處罰清單包括汽車、大豆及飛行器材等美方主要出口產品。雖然我國的反擊更有力度,但是對美大豆處罰征稅卻會給國內帶來輸入性通脹危害,原因是大豆同時是基礎食品、工業用品以及具有金融屬性的大宗產品。因此中國需要謹慎地分析預測輸入性通脹的幅度與后果,以便提早做好應對。
實際上,美國對中國發起貿易戰是典型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并非為了解決中美之間的貿易逆差問題。因為,美國當前列出的處罰清單包括了1333項產品,這些產品從精密儀器到藥品極其分散,而且并非是中美貿易的大額產品,甚至有200多項產品從未從中國進口過。2017年,美對中服裝紡織產品逆差超過1200億美元,通訊設備與電話機逆差717億美元,電子計算機逆差476億美元,上述產品均不在處罰名單內。可以說,美國出具的可能是一份“假的”處罰清單。
而中國的反擊卻簡單直接,見血封喉。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列出的清單里都是中美之間的大額貿易產品:飛機、汽車、大豆及航天器材。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大豆進口國,每年從美國進口的大豆不低于3000萬噸,加上豆粕、飼料、肉類及食用油在內,從美國進口的大豆或達5000萬噸。如果中國對美國大豆施加進口壓力,那么美國農民將承受這種壓力。農產品及制造業是共和黨的票倉,其中美國大豆種植帶覆蓋了川普得票的選區。美國中期選舉在即,川普當局有理由對貿易戰謹慎。中方列出的清單是中國“不怕貿易戰”的一種具體宣示。
但是,大豆對美國出口非常重要,反過來說,中國對美國大豆的依賴同樣非常重要。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也應當“害怕貿易戰”,因為一旦對等處罰名單實施,承受壓力的首先將是公眾,其生活成本將會增加。大豆是基礎性的、大規模的食品原料,不僅直接用于植物油、豆制品等直接食用物品,大豆豆粕還廣泛用于飼料加工,影響肉類成本。除此之外,大豆加工物,如軟磷脂、硬脂酸等制品還廣泛地用于塑料、藥品等領域。大豆的廣泛適用范圍,使得其價格上漲直接影響到食品價格和CPI指數。
同時,大豆還具有一定的大宗產品金融屬性,其價格波動具有金融領域的“蛛網模型”特征——即人們常說的“追漲殺跌”,因而短期價格波動有依次放大的趨勢。中國的大豆缺口是剛性的,很難尋找美國和巴西以外的替代國家。中國不僅大量進口大豆,還大量從巴西等國家進口豆粕、豆油、棕櫚油和橄欖油作為大豆的替代品。這些物品都具有大宗商品的金融屬性,從美國進口的大豆上漲會引發這些大宗商品的期貨價格上漲,從而再次影響大豆本身的進口價格,依次循環使得大豆及相關替代品價格交替上漲。
而當下,中國不怕貿易戰的底氣,不知道有沒有估計到貿易戰可能直接帶來的輸入性通脹風險。現在已經有一些估計,似乎僅僅將大豆進口的成本增加,直接按份額加入到食品價格和CPI指數中,得出了進口大豆價格上漲對中國影響微乎其微的結論。這些結論是錯的,原因是忽略了以下兩個因素:第一,沒有計算大豆原料上漲帶來的下游食品、工業用品的上漲:第二,沒有估計到大豆帶來的替代品價格上漲,以及大豆作為大宗商品帶來的金融波動。
那么,如果要將上述兩項因素考慮在內,可以用計量經濟學里回歸分析的方法加以計算。在本文里,將2000年2月份以來的進口大豆價格波動、食品價格波動、CPI波動放在一起進行回歸分析,可以得知進口大豆每上漲100%,就引發國內食品價格上漲25%,CPI指數上漲7%。如果中國按照對等原則對美進口大豆一次性加征25%的關稅,假設關稅完全轉嫁給中國進口商,考慮到港雜費等影響,進口大豆價格上漲幅度約為20%。那么據此計算,國內食品價格將平均上漲5%,CPI上漲1.4%。
不要小看食品價格5%的漲幅,以及CPI上行1.4%的漲幅。要知道,近年來中國總體CPI同比漲幅也不到3%,3%的通脹率也一向是國內宏觀調控的一個重要參考系數。
同樣的,還可以利用計量經濟學的知識估計CPI價格將如何隨時間變化。如果將大豆進口價格突然上漲視作一個外部沖擊,可以通過“脈沖響應函數”看到CPI指數在5個月之后會快速的上升——這和金融屬性的價格“蛛網模型”特征相關。也就是說,隨著人們預期的變化,食品價格和CPI指數有可能隨著“追漲”現象而大幅上升。在食品價格不斷上漲的語境下,CPI可能會超過預期的上漲幅度,從而帶來輸入性通脹。
再考慮到資產價格的不斷上行,中國公眾或許會在貿易戰陰云下面臨著更大的貨幣侵蝕,其購買力不斷下降。反過來說美國的公眾也會面對同樣的情況,所以,美國當下出具的處罰清單并沒有包括引發美國國內通脹壓力的商品,并且責成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研究對于國內農業部門的保護措施。可是中國國內卻彌漫著“或是最大贏家”的迷之自信。
積極的一面是,中國政府并沒有一味強調貿易摩擦的對抗性。博鰲論壇上釋放了中國繼續推動金融開放的決心,并且主動降低了對于汽車的進口關稅。可是從當下來看,中美戰略競爭并不會就此結束,而中國一旦決定以對等處罰清單執行關稅增加,就需要預先出臺相機抉擇的相關機制,謹防貿易戰帶來的輸入性通脹風險。
責任編輯:尚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