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巍



茶諺說: 驚蟄過,茶脫殼,春分茶冒尖,清明茶開園。”
由于年后氣溫“爬樓梯”,福鼎大毫茶新芽長勢良好,采茶季比往年提早了半個月。于是,我們來到福鼎點頭鎮時,以白毫銀針為主的頭采茶已基本結束,而大規模的采摘將在清明前拉開序幕。
這個小鎮,不僅是福鼎白茶的發源地之一,國家級茶樹良種福鼎大白茶(華茶1號)、福鼎大毫茶(華茶2號)的故里,也是每年福鼎白茶市場交易的“晴雨表”。每年春茶開采時,這里總是人潮涌動,來自各地的客商蜂擁而至,把茶青交易市場圍了個水泄不通。
今年仍不例外。在喧囂擁擠中,茶青價格“漲”聲繼續:頭采銀針,茶青價格180元/斤,個別甚至高達200多元/斤,后期(嫩度稍欠)的價格120—150元/斤,緊隨其后的牡丹王,茶青交易價格普遍為75—90元/斤,高級、二級白牡丹、貢眉、壽眉等茶青價格,也是迎來了不同程度的普漲,茶青均價在20~75元左右,這些茶青都比去年同期上漲了不少。茶,這枚嫩綠肥壯的芽葉,對當地茶農來說,無疑是“金葉”:一位老茶農,賣茶青,一天凈入2000多元;一個82歲的老奶奶,采3天茶,賣了4000多元;有戶人家采茶,3人2天就凈賺了1萬多元……茶季期間,像這樣的“草根”財富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這還僅僅只是茶青而已。據統計,2017年,福鼎白茶產量達1.37萬噸,產值近20億元,并以35.53億元的品牌價值躋身“2017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前三強。可以說,白茶已是福鼎的一塊“白金招牌”,而以白茶為代表的茶業則成為福鼎促進農業發展、茶農致富增收的重要產業,更是當地積極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然而,十多年前,主要供出口的白茶是“墻內開花墻外香”,甚至在省內也是無人問津。
那么,它從“無人睬”到“白金招牌”的華麗蛻變究竟是如何實現的呢?
品質:狠抓質量,捍衛“生命線”
近些年,福鼎白茶的熱銷,很大程度上,與它顯著的保健功效密不可分的,尤其是“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的說法更是深入人心。于是,它一開始便是以“清新、生態、健康”的形象進入消費者視野并為人們所接受,品質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綠水青山蘊“白金”。品質管控,自然要從源頭抓起。福鼎市茶業發展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陳興華介紹說,全市有7家茶業龍頭企業開展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設試點工作,24家茶企承擔了福建省茶葉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平臺建設試點工作,較好地實施茶葉產品產地編碼制度、投入品監管制度、生產檔案制度。同時,有關部門還利用物聯網、移動互聯等現代技術,對白茶實施二維碼數字化跟蹤與追溯管理,從而建立起從茶園到茶杯的質量追溯體系。“只要用手機掃一掃(茶葉)包裝上的二維碼或條形碼,這份茶產自哪個基地、土壤、海拔及采摘、加工、包裝等工序的時間,都一目了然。”
本著“扶持龍頭企業,扶持農民增收”的理念,針對消費者普遍關注的農殘、重金屬等安全衛生問題,福鼎制定了新的茶葉農殘標準,堅持走龍頭企業帶動基地規模化發展,通過開辟茶葉有機生產示范基地,形成“山下建加工點、山上建基地”的經營模式,以點帶面,全面推廣無公害茶園和標準化生產線建設,覆蓋全市17個鄉鎮并帶動周邊鄰市鄉鎮茶葉發展,從源頭上把好質量關。目前,全市共推廣無公害茶園15萬畝、建立有機茶基地和綠色食品基地面積達3.8萬畝,多項指標均走在了全省前列。其中,品品香、天湖、六妙、鼎白、大沁、瑞達等多家龍頭企業都建立了高起點規劃、高標準的生態茶園示范基地,并通過“企業+基地+大戶”、“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等多元模式,推廣生態種植技術,共同守護這片綠水青山,帶動周邊茶農致富增收。
當問及福鼎白茶產業發展遇到的瓶頸時,陳興華若有所思地說:“這些年,福鼎白茶備受大家的青睞,品牌知名度與影響力也與日俱增,越來越多的人想從白茶里‘淘金,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以次充好、假冒偽劣的白茶,這對福鼎白茶多年來樹立起來的品牌形象及產業的長遠發展十分不利。”他指出,除了積極推進行業自律外,市里還著力于構建監管平臺,通過定期開展茶葉質量安全專項檢查、與福鼎白茶商標授權企業簽訂《福鼎白茶生產經營企業質量安全、誠信自律承諾書》、建立茶葉質量安全黑名單制度、實行茶葉產品準入制度、嚴厲處罰違規茶企等系列措施,加大質量安全監管力度,堅決捍衛品質這條“生命線”。
文化:深挖內涵,跨界說“茶經”
“墻內開花墻外香”。早在150多年前,福鼎白茶就飲譽歐美、東南亞及中國香港等地區,而在國內甚至省內默默無聞。為了復興這一歷史名茶,福鼎市委、市政府在抓好茶園基地建設和茶葉質量安全體系建設的基礎上,從打造公共品牌做起,在品牌宣傳上做足“文章”。
“長期以來,福鼎白茶這個品牌一直叫不開叫不響,正是因為大多數人都不認識。”陳興華將福鼎白茶品牌知名度低的“癥結”歸納為:“白茶之惑、口感之困、茶藥之疑”。“白茶之惑,大家很容易就把它跟安吉白茶混淆,二者制作工藝明顯不同,后者是綠茶;口感之困,剛接觸它的人會覺得它尤其是新茶味道很淡,甚至無味;茶藥之疑,大家對它是否能防病治病表示懷疑。”因此,針對“白茶之惑”,他總結了福鼎白茶的三大特點:地域上,“世界白茶在中國,中國白茶在福鼎”;工藝上,福鼎白茶“看似簡單,奧妙無窮”;功效上,“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針對“口感之困”,他提出“日久深情是白茶”,其特性就是平淡中透露著不凡,接觸越久就會愛之彌深。針對“茶藥之疑”,他積極與國內權威茶葉科研機構合作,檢測并歸納出福鼎白茶“三抗三降”(抗輻射、抗氧化、抗腫瘤、降血壓、降血糖、降血脂)保健功效及美容美白養顏、養目、養肝護肝、養心、養神、養氣、增強人體免疫力“七大”養生功效。
認清了福鼎白茶的“真面目”,塑造公共品牌的路子也就有了明晰的方向。于是,福鼎市牢牢抓住福鼎白茶“地域唯一性、工藝天然性、功效獨特性”的特點,并跳脫出“就茶論茶,以茶說茶”的窠臼,除了充分利用各類茶事活動舉辦專項推介外,還最大限度地發掘福鼎白茶的特色與文化內涵,多渠道、多層次拓展跨界交流與合作,全方位講好福鼎白茶“經”。例如,2007年,在首屆海峽兩岸茶業博覽會開幕式上,別出心裁地把“福鼎白茶”廣告打在了飛艇上;2008年,時值建軍節和北京奧運會前夕,市長向三軍儀仗隊贈送了奧運主題白茶磚;2010年,入選“中國世博十大名茶”的福鼎白茶更是借力世博,向世界“敬茶”;2014年,福鼎白茶冠名動車組,開啟茶香之旅……這一系列宣傳攻勢,用陳興華的話說,就是:“無中生有、奇思妙想、借船出海”。
福鼎白茶這一公共品牌知名度迅速在國內市場打響并逐漸“發酵”。2010年—2014年,福鼎白茶品牌價值在“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榜單上連續五年位居第六。2015年起,福鼎白茶在十強榜單中連年升位,當年就以31,41億元居第五,2016年以33.80億元居第四,2017年則以35.53億元躍居第三。福鼎白茶,品牌建設卓見成效。
科技:提升品質,注入“精氣神”
在陳興華看來,光打“文化拳”是遠遠不夠的,而且未免還有“花拳繡腿”之嫌,“科技拳”才是“重拳”,才是福鼎白茶的“精氣神”,應打科技與文化并重的“組合拳”。因此,福鼎市政府先后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浙江大學茶學系、中華供銷總社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等權威科研院校所合作,就茶園生態環境、加工技術、功能性成分及保健功效、品質變化等多領域開展研究,不斷提升白茶的科技含量。
2014年9月,福鼎市掛牌成立了中國白茶首個院士工作站——福鼎白茶陳宗懋院士工作站,進行茶業科研、成果轉化、學術交流等方面的有益實踐。
2017年1月,福鼎市茶業發展領導小組與浙江大學大會共建了中國白茶研究中心,通過茶學、食品科學、生命科學等多學科融合及產學研結合,探明白茶的科學飲用方式、健康功效機理,并開發白茶深加工產品,為福鼎白茶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今年3月,福鼎市政府與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簽訂了《福鼎全市茶葉質量安全監控服務協議》、《茶葉科技創新示范縣協議》,并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簽訂了《不同年份福鼎白茶的標志性成分及降火消炎功效研究》,以科技助推白茶產業發展,從而進一步提升福鼎白茶的公共品牌效應。
不僅如此,許多龍頭茶企在科研投入上也不遺余力。一邊積極與國內外科研院校合作,大力對接高新科技項目,一邊加強自主科技創新能力,在夯實傳統白茶制作水平的基礎上,積極發展茶葉深加工,研發具高科技含量的白茶產品。
品品香茶業,組建了白茶研究所、福建省白茶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白茶標準化實驗室等多個科研機構,開展福鼎白茶的品質跟蹤和新產品的開發研究工作,自主創新白茶自動化生產流水線設備,并獲得20個實用新型專利和5個發明專利。
同樣,裕榮香茶業也是一家熱衷于擁抱高科技的白茶企業,早在2013年,就擁有十多項國家專利,被授權的有11項,其中發明專利3項。2014年,該茶企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引進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相關加工技術,研制出y-氨基丁酸白茶,成為福鼎白茶產品中獨具特色的發明專利。“在外觀上,它與普通的白毫銀針并沒有多大的區別。但是,沖泡后,與普通白茶滋味有較大不同。”董事長蔡良綏介紹說,茶氨酸是茶葉中特有的游離氨基酸,又以白茶的含量最高,是一般茶的2倍,而y-氨基丁酸白茶所合的茶氨酸則是普通白茶的幾倍!
高科技的注入,就像給白茶施了神奇的“魔法”,涌現出如白茶飲料、速溶白茶粉、白茶爽含片、白茶抗氧化面膜、白茶唇膏、白茶保健品等“另類”白茶,而它獨特的抗氧化、美容護膚功效也吸引了香奈兒、迪奧、悅木之源、佰草世家、伊麗莎白雅頓等國際知名品牌將白茶納入新品研發的核心原料。
陳興華表示,白茶深加工方興未艾,今后還將加大白茶資源在日用品、化妝品和保健品領域綜合開發利用的力度,延伸茶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實現白茶產業可持續發展。
茶旅:特色小鎮,增收新亮點
近年來,每逢茶季來臨時,有著“中國白茶第一鎮”之稱的點頭鎮,總能成為全國各地白茶愛好者們輻輳與關注的焦點。
游走在閩浙邊貿茶花專業交易市場、洋中茶葉街等茶市,茶農們面前擺著一簍簍新采的“頭茶”,就像一塊塊磁石,吸引著熙熙攘攘的人潮。這些鮮嫩欲滴的芽葉,是一筆客觀的財富,也是茶農的希望所在:它創造出了5萬噸年茶青交易量、8000噸年茶干交易量及超過3億元年交易額!正是茶,讓點頭鎮成為福鼎白茶規模最大的集散交易中心,更是茶農心中喜滋滋的“甜頭”。
據介紹,作為福鼎白茶的主產區,茶是點頭鎮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它在直接或間接帶動當地及周邊城鄉居民就業、增收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每年大約有一半的茶在點頭(鎮)交易,僅僅是茶產業所吸引的勞動力數量就達到了3.3萬人,涵蓋了種植、加工、包裝、銷售及物流運輸等產業鏈環節。在這些勞動力中,不乏貧困家庭,他們在自家做茶之余,經過培訓,加入到企業生產中來,實現增產增收。”鎮黨委書記李修意說。2017年,點頭鎮共有茶園3.8萬畝,茶葉產量達4550噸,實現毛茶產值4.27億元,涉茶總產值9.43億元,茶葉產量、產值都居福鼎首位,而全鎮80%農戶經濟收入均得益于茶,5000多人直接從事茶葉生產與營銷,8000多人獲得了季節性就業機會。
2017年7月,點頭鎮入圍國家住建部全國第二批特色小鎮,將為這個小鎮注入一股嶄新的活力。李修意表示,全鎮將緊密圍繞“魅力點頭,白茶小鎮”的特色主題,結合自身優勢,加強小城鎮規劃設計,充分發掘當地的傳統文化資源,豐富茶旅文化的的多樣性,做足茶旅文章,吸引更多游客來點頭。同時,鎮里還積極引導茶企、茶農發展茶葉生態觀光旅游。目前,點頭鎮六妙、紀生緣、正清和等龍頭茶企充分利用該鎮獨特的自然、區位、生態、產業及文化優勢,并依托山區特色,創建集生產、研發、觀光、旅游一體化的茶葉生態旅游觀光園,打造白茶觀光旅游精品線路。
根據規劃,鎮里將以六妙白茶莊園、紀生緣白茶文化生態園、正清和生態觀光園等旅游資源為基礎,拓展整合大坪、舉州、翁溪和柏柳等以茶為主體的生態歷史文化資源,并打造福鼎白茶大師堂、福鼎白茶博物館、福鼎白茶公園、白茶休閑廣場及白茶民俗步行街等基礎設施,進一步提升福鼎白茶的品牌影響力,使之成為推進茶產業發展、茶農致富增收的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