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桃喜
[摘要]對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臨床治療進行探討,從而為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有效治療及醫療事業的穩定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在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臨床治療中使用硝酸脂類藥物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和醫療價值,此種藥物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提升患者滿意度。因此綜合治療方式值得在臨床中大力推廣并使用。
[關鍵詞]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冠心病;臨床治療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5.25.02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是由于肺組織發生病變而引發的功能結構異常,該種現象的出現導致肺血管遭受阻力,肺動脈高壓偏離正常值。在多年臨床和研究中發現,大部分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在發病前也曾發生慢性支氣管炎(chronic bronchitis),加之以大部分患者伴有冠心病的出現,對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治療造成極其不利的影響。伴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提升與不良生活習慣的影響,兩種疾病合并發生的情況也在逐年增加,且在臨床診斷中很容易發生漏診和誤診情況,所以在臨床治療中需要加以重視。本文將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進行醫治的62名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列入研究范圍,對患者的治療效果、治療滿意度進行探討,詳細內容見下文。
1患者基本信息與研究方法
1.1基本信息
將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進行醫治的62名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列入研究范圍,并將參與研究的患者隨機分為兩個不同組別,兩組患者均符合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和冠心病診斷標準,將兩組患者分別分為醫治1組和醫治2組,每組含31位患者。醫治1組患者年齡范圍:44~62歲,平均年齡(50.03±12.65)歲。醫治2組患者年齡范圍,患者年齡均在48~70歲之間平均年齡(53.21±11.63)歲。兩組患者均出現心悸,出汗,嘔吐、心力衰竭,心肌缺血,呼吸衰竭等癥狀,在對兩組患者的年齡比例等基本資料進行對比后未發現顯著的差異化特點,因此具有可比性(P>0.05)。
1.2研究方法
兩組患者進行治療后,統一進行控制感染,通暢呼吸道,改善呼吸功能,服用抗生素、體內酸堿含量調節等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常規治療方式進行治療。研究1組患者采用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常規治療模式進行治療,采用多糖硫酸酯和肝磷脂等抗感染、降血脂藥物進行治療。研究2組患者采用消心痛,硝酸甘油,欣康等硝酸脂類藥物進行治療,心力衰竭患者滴注安心脈25~35 mg,每天一次,從而增強患者肺部功能,降低肺部壓力,直至患者病情好轉后方可停藥。在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保證患者呼吸呼吸通暢,定期檢查患者積痰、哮喘情況,并及時給與相應治療。患者治療效果診斷指標:優秀:在治療后患者炎癥完全消失、基本功能恢復正常,良:患者肺部部分炎癥減輕、痰液粘性大、心肺功能達到一級。差:患者心悸,出汗,嘔吐、心力衰竭,心肌缺血,呼吸衰竭等癥狀無明顯改善。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例(n)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后發現,醫治2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研究1組,因此兩組患者之間的對比具有差異特點、價值與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綜上所述,患者統一采用控制感染,通暢呼吸道,改善呼吸功能,服用抗生素等方式進行監測與治療,同時根據患者實際患病情況分別給予相應藥物后發現,該組患者治療療效明顯高于常規治療組患者。硝酸酯類藥物具有減輕心臟負荷、減緩心肌耗氧、減輕患者冠狀動脈痙攣、加快血液流動,增加血液流量和側支循環。由此可以看出,硝酸脂類藥物在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在今后的臨床治療中,應該進一步完善和優化該項措施,在治療與護理中,也要不斷貼近患者的實際感受與需求,努力為患者營造良好的醫療環境。因此,此種治療方式應不斷應用并加以推廣,從而使其更加符合臨床實際需要,以便更好的服務患者。
本文編輯:李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