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芙蓉
【摘 要】 目的:研究重癥肺炎并發感染性休克的臨床治療方式及相對應的護理措施。方法:收治重癥肺炎并發感染性休克患者29例,分析治療方法及影響死亡率的因素。結果:治愈28例,死亡1例,治愈率96.5%。結論:重癥肺炎并發感染性休克死亡率比較高,死亡原因與多種因素有關,臨床應給予及早治療和全面護理。
【關鍵詞】 重癥肺炎 感染性休克 臨床治療 護理措施
重癥肺炎患者機體抵抗力降低,細菌阻礙了患者的運動中樞功能,微循環以及小動脈擴張,有效血容量降低,患者因周圍循環的狀況而出現休克。分析重癥肺炎并發感染性休克的臨床特點,以科學、合理的方式對患者進行有效護理,幫助患者恢復健康。現對29例重癥肺炎并發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分析,探討其臨床治療及護理措施。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ICU收治的29例患者,男20例,女9例;年齡62—71歲,平均年齡66.5歲。觀察患者重癥肺炎的表現,情況沒有明顯緩解,而且馬上產生意識模糊、呼吸淺快、血壓進行性下降,即發感染性休克。
1.2 臨床表現
29例休克性肺炎患者,起病急,病程進展迅速。23例患者早期臨床表現:面色蒼白、四肢厥冷、意識不清、煩躁不安或嗜睡、咳嗽、咯血、心律紊亂等。出現氣促、呼吸困難等呼吸系統癥狀。4例患者伴有四肢冷涼、面色蒼白、口唇發紺、大汗、煩躁、意識模糊、嗜睡、昏迷,尿少及無尿。24h內血壓下降,26例患者肺部濕啰音,患側呼吸音降低及管狀呼吸音等。7例患者出現惡心、嘔吐、腹疼、腹瀉等胃腸道表現,5例患者出現水和電解質紊亂,2例患者代謝性酸中毒和呼吸性酸中毒。
1.3 治療
1.3.1 一般治療:給予吸氧,取仰臥中凹位,注意保暖。保持呼吸道通暢。增加下肢的靜脈回流,使腦部血流量增加。密切監測生命體征的變化,觀察尿量和患者神志的變化。
1.3.2 積極補充血容量(擴容):這是改善微循環灌注的基礎,所以休克關鍵的治療就是快速補充有效的血容量。迅速建立2條以上靜脈通道,隨時補充血容量,保證組織灌注。擴容包括膠體和晶體。膠體液:低分子右旋糖酐、血漿、白蛋白和全血等。晶體液:碳酸氫鈉林格液、乳酸鈉林格液等。可提高功能性細胞外液,部分糾正酸中毒等。以維持收縮壓90—100mmHg(1mmHg=0.133kPa),脈壓差大于30mmHg,尿量大于30ml/h,中心靜脈壓4.4—7.4mmHg。
1.3.3 抗感染:治療根據不同細菌類型引起的肺炎選用各自敏感的抗生素,原則為早期、足量、聯合應用。一般選擇2—3種抗生素聯合應用。根據病原學資料、藥敏試驗選擇敏感抗生素,及長效廣譜強有效的抗生素。重癥肺炎引起的常見的致病菌以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等敏感菌、支援體、卡他莫拉菌等為主,抗菌藥物可以選擇美羅陪南、亞胺陪南西司他丁鈉、厄他培南。
1.3.4 糾正酸中毒:休克時,常有代謝性酸中毒存在,使心臟收縮力減弱,并加重有效微循環不足,要給予堿性液。增強心肌收縮力、恢復血管對血管活性藥物的反應,并防止DIC的發生。動脈血pH值<7.0使用,首選5%碳酸氫鈉100—250ml,1—4h后復查。
1.3.5 血管活性藥物的應用:根據病情盡量用擴血管藥,少用或不用縮血管藥物。血管活性藥物,如酚妥拉明、多巴胺、間羥胺、去甲腎上腺素和山莨菪堿[2]。以調整血管舒縮功能、疏通微循環淤滯。
2 結果
本組患者29例,治愈28例,死亡1例,治愈率96.5%。
3 護理措施
3.1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監測生命體征
及早發現與判斷休克的早期癥狀,隨時注意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四肢溫度、神志及尿量的變化。發現以上情況應立即報告醫生。護理措施:
(1)床頭抬高30°,加強翻身拍背,昏迷患者頭偏向一側。(2)臨床輔助診斷:血常規、痰液細菌培養、細菌學監測、血氣分析、心電圖、影像學檢查等,以了解患者全身情況。觀察并詳細記錄,定時測量體溫,觀察意識變化。
3.2 加強基礎護理
觀察呼吸快慢、數律、節律,如發生呼吸困難給予低流量持續吸氧以提高血氧飽和度,改善呼吸,減輕心臟負擔。保持口腔清潔,口腔護理每天4次,按需吸痰,保持氣道通暢。并密切注意患者痰液的色、質量的變化。注意環境的調整:保持病室環境舒適,空氣流通,適宜的溫濕度,溫度以22—24℃為宜,相對濕度以50%—60%為宜。注意保暖,以免著涼。盡量使患者安靜,避免各種突發性噪音。
3.3 補充血容量、輸液過程的護理
迅速擴容、糾酸是抗休克治療的關鍵。抗感染藥物應用要集中、早用、足量、聯合、廣譜、靜脈給藥。迅速提高血中有效抗均濃度,及早控制感染。嚴密觀察心率,心律、血壓、尿量,隨時注意血容量是否補足,組織灌注是否改善。嚴密觀察尿量,正常人尿量應>30ml/h,如觀察尿量<30ml/h,且逐漸減少,提示血容量不足,應加速補液,如尿量>30ml/h,表示血容量已經補足。
3.4 積極抗感染
按醫囑及時服用抗生素,觀察其療效和副作用;按時霧化排痰保持呼吸道暢通;做好皮膚、口腔護理,防止新感染;有創面的部位按時換藥,促進愈合。
3.5 心理護理
大量的搶救治療、監護使患者產生恐懼感,特別對于老年患者一般病程較長,更容易悲觀甚至對治療失去信心,治療過程也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煩惱,顧慮經濟、預后及日后生活等。因此治療過程中對給予安慰性和鼓勵性的語言,鼓勵病人說出內心感受,耐心講解疾病相關知識,通過主動介紹病室情況,各項檢查、治療、護理操作的目的、程序和配合要點,取得患者合作;掌握不同性別、年齡、職業、文化背景等不同患者心理狀況;告知患者病情好轉的每個指標;把握時機,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使患者保持穩定健康的情緒,主動配合治療。
3.6 對于有慢性病史患者,加強營養失調護理
靜脈補充營養,做好腸內外營養護理,定時準確記錄攝入量及出入量,監測血糖值及血清生化指標。
3.7 健康指導
對患者進行疾病知識指導,以避免病因、誘因。生活知識的指導,囑咐患者加急診重癥肺炎并發感染性休克患者與一般重癥肺炎相比,具有更大的危險性,主要是因為患者感染情況更為復雜,并常呈多病灶、多菌種、多系統并發,其抗菌治療更為困難。本研究通過治療及護理,96.5%治愈出院,取得了較好的治療及護理效果。在實際臨床應用中,重癥肺炎并發感染性休克治療具有一定的難度,臨床護理中醫護人員應密切注意患者病情變化,要有高度的急救意識和熟練的護理操怍技術,做到搶救時穩、準、快,使整個搶救過程有序地進行,在最短時間內控制病情發展,才能贏得寶貴的搶救機會。
參考文獻
[1]歐陽貴珍。重癥肺炎患者機械通氣的護理。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2012,21:145-146.
[2]高文琦。重癥肺炎合并ARDS的臨床觀察與護理。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