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旦
摘要合同是日常經濟活動中雙方彼此承諾遵守而制定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契約,合同法是法律領域各國都極力去完善的—部重要的法律。它的完善不僅關系到國家經濟的增長,同時也保持國家的穩定與和諧。顯失公平原則作為合同法的基本原則之一,是制定合同法當中其他法律條丈的依據,是維護合同領域間雙方公平利益的一個重要原則。而與此相對的是,顯失公平原則與歷年來人們所追求的“契約自由”理論相沖突,故顯失公平原則在合同法領域經歷了一個坎坷的發展過程。
關鍵詞合同法 公平 原則
一、法國合同法顯失公平原則
法國是第一個將契約自由寫入合同法當中并將其作為制定合同法的一個基本原則與評判標準的國家。為了保證國家經濟社會的穩定,有必要對雙方合同的行為加以限制規定,使其符合貿易公平這一大前提,故法國合同法將雙方利益的嚴重不等價而使一方當事人遭受損失的行為定義為“合同損害”,這便是法國合同法中的顯失公平原則。法國的合同損害原則,在處理因出現合同損害的情況時,合同是歸于無效亦或通過其他途徑改變合同原有條款以適應公平的精神理念這兩種處理方式存在時期性。
合同損害所依據的是一個公平的價格,但對于公平價格這個尺度的界定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于是在處理合同時與該合同有直接利害關系的當事人的主觀看法往往是最為重要的,如果當事人認為合同中所給出的對價是公平合理的,那么此項價格則被認為是公平的價格,符合雙方的利益。但是,自由需要有個度,既要保證合同雙方的契約自由,提倡市場的自由精神,又要維護合同的交易安全,保障合同雙方的權利,選擇后者的重要性勢必大于前者。在保障經濟活動有序進行的同時必須對市場的投機行為加以限制引導,盡量避免出現雙方明顯不公平的經濟行為而擾亂市場投資環境。
在一些特定的情況下,合同損害可以直接適用之,使其成為構成合同無效的一個原因,《法國民法典》中對于合同損害作為直接原因的有相應規定的情形,這些情形允許因合同損害而受害的一方當事人可以在合同無效或變更當中加以選擇,除此之外,大多數的情況下合同的損害只能要求變更合同相應條款,以求繼續履行。因此,《法國民法典》對于合同損害有不同的處罰方式,多數學說將其歸為三類:第一類是在法律當中之間規定的一些合同損害的情形,這些情形適用撤銷合同的方;第二種是《法國民法典》增加的一些相關條文,對于另一些合同損害的情形規定采取變更的方式,以減少價金或減少約定的經濟利益為常見方法;第三類是比較特殊的一類,即受司法保護的成年人這一類,此類的合同損害案件賦予了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權,法官有權根據具體情況確認存在合同損害的合同為有效合同。
二、美國合同法中制定的顯失公平原則
美國的法律形式代表了英美法系。美國在經濟領域提倡的是最大的自由,最小的限制,它對公平的認識并不僅僅體現在合同的字面上,更多的則是在合同之外的其他方面予以體現。因此,法律通常不會拒絕執行一份僅僅是字面上不公平的合同,除非它還能夠滿足其他一些必要的條件,使得它的構成要件符合了美國合同法上所說的“顯失公平”原則。
美國合同法中顯失公平原則經歷了從個別到一般的演變。《統一商法典》的出現使顯失公平原則正式成為一個標準的規則寫入到了合同法當中,它規定:“顯失公平的合同及合同條款。作為一個法律問題,如果法院認定了合同或合同當中的任何條款在訂立時即是顯失公平的,那么法院就可以拒絕支持執行該合同,或僅支持執行合同當中除顯失公平條款以外的其他部分內容,或限制任何顯失公平條款的適用以避免任何顯失公平結果的產生,當合同或合同當中的任何條款被指控或被法院覺得是顯失公平的,那當事人應被給予合理的機會來呈交有關商業背景、目的和效果的證據以幫助法院作出最終的認定。”
由此可以得出,英美法系對于顯失公平的認定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是程序上,即在訂立合同時,一方當事人對于另一方當事人有明顯的地位上的不平等。第二就是在實際的合同當中的權利義務的明顯不平等,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實質性的顯失公平,表現為權利明顯的傾向于一方。只在制定的時候雙方有顯失公平的現象是片面的,還要在合同本身的內容方面顯失公平。顯失公平原則運用要求這種不公平的情形出現于合同訂立時,若在合同執行時才出現不公平的情況時,則不適用顯失公平原則,而因適用諸如情勢變更等其他規則去妥善解決合同問的糾紛。
三、中國合同法中顯失公平原則的相關規定
中國借鑒了法國德國等與中國相同法系的國家甚至美國等英美法系國家的法律,取其優點并結合中國自身的國情來進行制定。中國對于顯失公平原則是處在一個不斷摸索的過程中,直到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的出臺才對“顯失公平”下了個定義:一方當事人利用優勢或者利用對方沒有經驗,致使雙方的權利、義務明顯違反公平、等價有償原則的,可以認定為顯失公平的行為。《合同法》在前者的基礎上對顯失公平的具體存在時間進行了一個約束,即存在于訂立合同時而不是合同成立后,這對于合同的安全履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國雖然規定了顯失公平制度,但對于它的構成要件卻并沒有詳細的規定,這就使得針對顯失公平的構成要件產生了一定的爭議性,主流的有二要件說和三要件說這兩種觀點。前者有如王利明的二元觀點。第一點,一方當事人利用另一方當事人自身經驗的缺乏、輕率等;第二點,合同中顯示出來的雙方的權利義務的不平等。這兩點是從一個主觀與一個客觀出發來解釋顯失公平的構成要件的。主觀上在訂立合同時雙方的地位不平等,顯示為一方利用另一方在此次合同訂立事項的疏忽,或利用對方自身經驗的不足,或者顯示為對方在此次事件上有求于他,不得不與其訂立合同,這也是造成雙方所訂立的合同權利義務的不平等,正是由于此種不平等,法律才賦予了受損害一方對合同予以變更或撤銷的權利,以保障他們自身的利益不被侵犯。合同中權利義務的平等與否體現著一個合同是否公平,公平原則是合同的基本原則,任何—個合同都需要遵循這個原則去制定,因此顯失公平的合同是“惡”,此類合同的出現不僅會打亂正常的交易市場,嚴重的更會影響市場的穩定,導致人們對于交易公平性的一個懷疑,降低交易市場的“活性”,最終導致國家經濟增速的減緩。三要件說相較于二要件說更加的具體,以翟云嶺在其《合同法總論》為例,他認為首先的第一點為在訂立合同之初雙方權利義務的不對等,這個不對等具有嚴重的程度且出現在合同成立之前,合同訂立并無全對的平等,但應當處于一個相對平衡且能夠接受的狀態,顯失公平的狀態使得這種失衡已經達到了一種不能為正常人所接受的狀態;第二點為合同結果的顯失公平,此為實質上的顯失公平,一方當事人利用自身的優勢強勢的壓迫另外一方其根本的目的是為了合同成立,獲取超出正常水平的利益,這是不被法律所允許的。第三點為結果違背了遭受重大不利方的真實意愿,這其實違背的是對方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的自由性,除卻當事人的無知、疏忽、輕率等主觀色彩,此類缺乏公平的合同是受損害方所不愿意接受但卻因一些情況所不得不接受的,因此顯失公平原則所保護的其實是當事人的意思自由性,只要當事人意思表示自由,那么即使在合同的表面上雙方的權利義務相差很大,法律也不得對其進行干預。
四、中國合同法中顯失公平原則的實踐運用
在實際處理過程中,首先確定的是在合同訂立時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占有優勢地位,但這個優勢地位的界定是比較模糊的,我們需要學會去加以區別,尤其是像中國這樣的國家,存在諸多的國企,像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等這樣的國企,他們掌握了大量的資源,與消費者之間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消費者處于相對弱勢的一方,但這并不能夠說明他們與消費者之間訂立的合同便是顯失公平的,因為顯失公平的優勢不僅要存在,而且優勢的一方還得利用了此種優勢,使得處于劣勢的一方不能夠做出其他的選擇,喪失他的意志自由性,從而使得合同雙方的權利義務處于極端不平等的狀態。同時不可否認的是在當今的中國存在著大量的法律上或者事實上的壟斷經濟,但是他們這些企業對于產品價格的確定是非常復雜的,這些企業產品價格的確定不僅關系到人民的利益,更關系著國家的穩定。一個國家的法律不僅保障個人的自由與權益,更保障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的和諧。國家對于這些企業的價格進行了嚴格的監督管理,確保人民的生活不會受其影響產生較大的波動,即使這些企業在與消費者之間訂立合同時有剝削消費者的霸王條款,消費者也不僅僅只有請求法院變更或撤銷合同這一種途徑可走,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等的其他相關法律法規可以給消費者提供一個保護的途徑。
另一個需要注意的方面則是當事人缺乏經驗這一點,個人認為缺乏經驗這一點針對的是一般大眾,而對于企業之間的交易活動則不能夠適用,企業雙方在簽訂合同之前必定需要對合同內容的可行性進行調查,如果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也可以咨詢相關專業的公司,這是一家企業在簽訂合同之前必須要做的,企業在商業領域需要具備基本的謹慎,企業必須對這種風險負責,法律也允許這種風險的存在。不同與企業,消費者作為一個個體,他在交易領域處于一個弱勢的地位,并且作為單個的個體,他本身沒有足夠的資源去獲得與合同相關的訊息,因此法律必須對消費者額外的保護,以避免他們在交易過程當中受到損害。而我國并沒有對企業與個人這兩種情況加以區分,造成一定程度上對受損害的個人一方保護不足,不能最大程度上切實保護受害者的權益。
五、對合同法中的顯失公平原則運用的完善措施和前景的展望
如今社會在不斷的向前發展,對于顯示公平原則的認識與理解應不斷加深,完善該原則體系的構建,合理運用該原則以切實保護弱者的合法權益是我們所需要完成的目標。這就需要我們對中國現如今處理顯失公平這類案件有一定改進:從法律層面來講,我們應該對顯失公平原則的解釋予以細化,以結束當前社會在運用顯失公平原則時的—種盲目性與法院之間的那種差異性,這將會大大提高案件的公正性與效率性,老百姓也能夠對自身所訂合同風險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從實際操作的層面來講,可以在適當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請相關的專門人士或者專業機構給予法院或仲裁機構以適當的幫助,同時法院也可以在吸收陪審員時適當地挑選一些在各個領域有一定專業知識的人才,這樣就能夠在平時處理合同案件時對公平這個概念作出一個合理的正確的評判,保證審判的公平與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