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紅濤
摘要彩禮是我國代代相傳的風俗習慣,是證明男女二人訂立婚約并以將來締結婚姻為前提而為的財物給付行為。由于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飛快,人們的思想觀念變得較為開放,“閃結”、“閃離”事件層出不窮,進而引發越來越多的彩禮返還糾紛案件。《婚姻法解釋(二)》對此作出了相應的規定,但存在諸多不足之處。現提出幾項建議,希望能夠更好地解決彩禮返還糾紛,維護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關鍵詞彩禮 彩禮返還 法律規定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人們都認為結婚前給付彩禮是理所應當的。彩禮作為風俗習慣,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目前在農村地區尤其盛行,具體數額多少不等。由于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飛快,人們的思想觀念變得較為開放,“閃結”、“閃離”事件層出不窮,由此引發越來越多的彩禮返還糾紛案件。
我國《婚姻法解釋(二)》第十條對此做出了相應的規定,但是該規定存在—些不足,導致同案不同判的亂象,無法使百姓信服,不僅損害了司法權威,而且引發一系列的糾紛,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鑒于彩禮糾紛案件日益劇增,我國法律規定對彩禮糾紛存在缺陷,現需要仔細探究彩禮糾紛,并提出一些解決方案,完善相關立法規定,以更好地維護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一、彩禮的概述
(一)彩禮的定義
彩禮,也叫“財禮”,又稱“聘禮”,大家普遍認為“彩禮給付是男方給與女方家庭的財物,是約定雙方將來結婚的訂婚禮物。彩禮的給付以將來締結婚姻為目的。彩禮源自于西周時期的六禮。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現在所謂的彩禮就相當于六禮中的納征。
(二)彩禮的功能
在古代,彩禮的主要功能是限制和約束雙方當事人,尤其注重對女方的約束。當時女子處于被動地位,一旦接受彩禮就須按婚約與該男子完婚,而不得任意悔婚。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現代社會更強調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不再一味奉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雖然時代在變化,社會在不斷地發展進步,但彩禮這個風俗習慣并未被歷史消蝕殆盡而流傳至今。彩禮的源遠流長自然有其合理性,且其作為古代婚姻締結的必需品,以及現如今在相對貧窮的農村地區盛行,也必然有它的功能與意義。
1.補償功能
對女方父母的補償。父母辛辛苦苦的將女兒拉扯長大,承擔一切花銷用度,還不辭辛苦地掙錢讓女兒讀書上學接受教育,女兒剛剛完成學業找到工作,還沒來得及回報父母,便將出嫁令父母面臨分離的痛苦。男方通過給付女方彩禮報答女方父母二十年來對女子的養育恩,并藉以撫慰女子父母心靈上的痛苦和失落。
勞動力的補償。我國女子的法定婚齡是二十歲,但在農村地區大多數女子未達法定年齡便出嫁,此時女子剛剛具備勞動的能力,能夠工作掙錢,卻直接嫁入男方家中,成為其家中勞動力。因此,彩禮也具有補償女方家中缺失的勞動力的功能。
2.保證功能
男方給付彩禮以保障雙方婚姻的締結。在古代,不同時期給付的彩禮也不同,大都是當時的稀有之物或者有象征意義的財物,以此向女方表示男方的誠意和決心。當今世界的彩禮多是金錢,每個地區數額不等,有多有少,這與當地的風俗習慣有關。對于大多數家庭來說,辛辛苦苦一輩子攢的血汗錢全都用來給兒子結婚用了,也基于此彩禮可用來保證雙方完婚。
3.男方身份、地位的體現
古代亦或現代,人們會以男方給付彩禮的多少判斷該男子的身份、地位和家庭條件。若該男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工作以及男方父母的辛勤勞作而獲得財產,那就證明該男子及其父母是可靠之人。男方通過正當途徑以及智力獲取財物后贈送給女方,也暗示著該女子嫁過去之后不會受貧窮之苦,男子可以承擔養家糊口的重任。
二、彩禮返還的必要性
(一)平衡雙方當事人的利益
彩禮給付和彩禮返還是相對立的。既然給付彩禮目的沒有達到,那么收受方理應返還彩禮。彩禮返還能夠平衡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利益。眾所周知,彩禮數額不小,甚至是男方父母一輩子的血汗錢,一旦婚約解除或婚姻破裂,男方既沒有了錢,也沒了妻子。因此,特定條件下,應賦予其彩禮返還請求權。
(二)維護社會和諧的需要
近年來彩禮返還糾紛大量涌現。如果婚約取消或者離婚后女方可不返還彩禮的話,不僅是對男方利益的損害,還有可能引發道德風險,一些人會打著結婚的幌子騙取彩禮。然而,巨額的彩禮足以讓一個男人破產,在人財兩空的情況下,男人覺得社會對自己不公,當通過正當途徑無法要回彩禮的情況下往往會報復社會,實施犯罪行為,最后鋃鐺入獄。因此,為維護社會和諧,避免引發惡性事件,返還彩禮是必須的。
三、我國現行彩禮返還法律規定的不足之處
《婚姻法解釋(二)》大體規定了我國彩禮返還糾紛的解決途徑:該司法解釋確有其合理之處,但只是籠統大致地規定了大框架,存在以下諸多問題:
(一)彩禮的范圍不清楚
解決彩禮返還糾紛,首先要確定彩禮的范圍。那么究竟哪些可以歸入彩禮的范圍呢?是以結婚為目的而給付女方的聘禮還是從訂婚到結婚的花銷,如四金、男方父母給的見面禮、買衣服錢等。有些法院認為四金以及男方父母給付的見面禮屬于對女方的贈與,不屬于彩禮;有些法院則認為這些是男方按照當地風俗給付女方的財物,以締結婚姻為目的,應當將其認定為彩禮。對彩禮范圍的認定不同,最終的裁決就會不同,不利于司法裁判的遵守和執行。
(二)訴訟主體的規定不夠明確
《婚姻法解釋(二)》中“當事人”未明確列明。由于結婚時男人大多剛工作不久,能夠養活自己不向家里要錢就已經不錯了,更別提讓他們用自己攢錢娶妻給彩禮了。因此,大多數都是男方父母出的彩禮錢,甚至有的借親戚朋友的錢才勉強湊齊彩禮,那這種情況下誰是彩禮返還糾紛的適格當事人呢?男方父母是否有權提起訴訟要求女方返還彩禮還是只有男子本人才有此請求權?相對的,男方應該以該女子還是女方父母為被請求的對象呢?
(三)《婚姻法解釋(二)》的相關條文過于籠統、寬泛
1.不利于保護婦女合法權益
在我國的廣大農村地區,由于男女二人年齡尚小,其中一人或二人均未達法定婚齡或者其他特殊原因,往往在未辦理婚姻登記的情況下就按照當地風俗舉辦結婚典禮,進而形成事實婚姻。雖然沒有辦理結婚登記領取結婚證,但街坊鄰里都認為他們是夫妻,在此期間女子還為男子生育了孩子。如果日后二人分開,男方以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為由要求女方返還彩禮,對女方毫無公平可言。同時,如果因為男方的過錯導致男女二人離婚,那么男方還有權請求女方返還彩禮嗎?如果此時男方仍然可以依據相關規定行使彩禮返還請求權,對女方權益的損害未免有些過大。
2.共同生活無法區分
《婚姻法解釋(二)》未對“共同生活”作出明確、具體的規定,該概念模糊不清,司法實踐中法官也難以對此進行界定。如果將共同生活僅界定為結婚后居住在—起,恐怕與社會上大多數人的認知有所出入,進而做出的裁決不能為民眾所信服,不能達到解決糾紛的良好效果。
3.生活困難的標準難以界定
出現什么樣的情況才可以認定男方因給付彩禮造成其生活困難呢?對此我國法律和司法解釋未作出明確規定,且全國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因此,司法實踐中對生活困難的認定標準無從參考、難以把握。
四、我國彩禮返還法律規定的完善
(一)明確彩禮的范圍
彩禮返還糾紛中,如果彩禮的范圍無法界定,就無法作出令雙方當事人滿意的、公正合理的判決,也就無法保障社會秩序的和諧穩定。因此,應結合司法實踐和民間風俗對彩禮的范圍作出相應的規定,維護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規定時可以綜合考慮以下因素:(1)給付的時間。男女二人剛開始談戀愛的時候,男子為追求女子而贈送的各種禮物屬于贈與,不屬于彩禮:而訂婚時給付的財物屬于彩禮。(2)給付的目的。若男方送給女方金項鏈僅是表達其愛慕之情,而無締結婚姻的目的,則不能將其認定為彩禮。(3)按照當地風俗而給付。如果當地結婚時都流行買四金,那么四金就應歸入彩禮的范圍。
(二)明確訴訟主體
如前所述,大部分男子婚前給付女方的彩禮都是父母的血汗錢,男子不是真正的權利人。如果法律規定僅男子具有原告資格,男子父母不享有請求權,那么當男子放棄彩禮返還請求權時,男子父母一輩子的積蓄就付之東流,而他們卻沒有途徑來保護自己的財產權利。另一方面,女方收受彩禮后,一般是女方父母實際享有,用以日后置辦嫁妝,此時如僅將女子列為被告,即使法院支持了男方的訴訟請求,判決該女子返還彩禮,然其并無財產可供執行,男方的財產權照樣得不到救濟。因此,應將男女雙方以及男女雙方的父母規定為彩禮返還糾紛的當事人,公平合理地解決糾紛。
(三)對《婚姻法解釋(二)》的相關條文作細化規定
1.規定例外情形保護婦女合法權益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女子因為不能生育而被迫離婚,此時男方還可請求該女子返還彩禮的,是對婦女權利的極大侵害。若因男方過錯導致離婚,男方不享有彩禮返還請求權。另外,雖未辦理婚姻登記手續,但按照當地風俗舉辦婚姻典禮后以夫妻名義長期生活在—起,后二人分開的,男方無彩禮返還請求權。
2.對共同生活的界定
共同生活是指男女二人結為夫妻,在一個家中居住,互相照顧、互相扶助,并忠實于對方。共同生活除共同的住所外,還包括:(1)履行夫妻性生活;(2)夫妻共同的精神生活;(3)夫妻相互扶助的義務;(4)夫妻共同承擔家庭義務。
3.明確規定生活困難標準
司法解釋應對生活困難作出明確規定。第一,生活困難是指因給付彩禮導致其全家基本生活水平低于當地最低生活消費水平。第二,應提供相應的證據:(1)五保戶的證明材料;(2)村委會或居委會出具的貧困證明;(3)家庭成員無固定收入或患有嚴重疾病,需要巨額醫療費。
五、結語
近年來,彩禮返還糾紛層出不窮,且紛繁復雜,但是法律具有滯后性,《婚姻法解釋(二)》的相關規定已不能較好地解決此類糾紛,司法實踐中法官無具體的參考標準,只好結合當地的風俗習慣,在不違背現有法律規定的前提下盡可能的作出令雙方當事人都滿意的判決。因此法律要順應現代社會的需求,與時俱進,以更好地維護每一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