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京京
摘要股權轉讓的發生是商事主體在商事交易間接體現公司力量的方式之一,而出資瑕疵股權合同的效力的判斷是決定著股權轉讓后對公司、股東及債權人的利益,而理論界和司法實務界對于瑕疵股權轉讓合同的效用問題存在不同的說法:無效說、有效說和可撤銷說。本文將從股權、股資格、可轉讓性、合同效力四方面,綜合的進行考量商事合同效力的影響因素,得出可撤銷說更符合確保商業交易的外觀主義和合同法規定的實質要素,以期在司法實踐的案例中引起對多種理論學說的重視。
關鍵詞股權 股東資格 可轉讓性 合同效力
一、出資瑕疵股權的界定
(一)股權的涵義
股權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前者是指股權是指持股人在公司能夠主張的權益,包含股息紅利、剩余價值的分配請求權以及新股認購的請求權,其余還有享受合同、侵權等全部債權;后者指的是股權是指股東具備領有從公司獲取收益和參與公司管理運營的權利。鑒于《公司法》第四條的規則,本文亦采用狹義的股權概念進行理論上研究。
(二)出資瑕疵股權的性質
1.出資瑕疵股權的含義
瑕疵股權轉讓指的是出讓股權的股東與受股人簽署的旨在轉讓其持有的存在非主觀瑕疵的股權,讓受讓人繼受股權成為新的股東。當股東為了獲得公司的股權而進行出資,并依協議規定和公司章程向完成支付義務,并向公司進行財務方面的交接。股東對公司承擔責任的前提是實現上述業務,資金給付的不及時會影響到股東在公司經營管理方面的信譽,對公司及股東個體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而目前,我國商法理論界和司法實務界對出資瑕疵股權的是否具有真實的效用的定義還存在爭議,《公司法》中對此概念的規則仍未清晰。
2.出資瑕疵股權的分類
鑒于理論上出資瑕疵股權有狹義和廣義的分別,筆者認為出資瑕疵僅指由于股東出資不真實導致的實質性瑕疵結合,《公司法》和司法案例的實踐中贊同將出資瑕疵股權分為出資違約、出資不實和抽逃出資三種類型。出資違約是指出資方沒有及時出資,或者是沒有按約定金額足額出資,這種情況下出資方要對其他按約履行合同的出資人承擔違約責任;出資不實指用于抵償出資的物品,實際價值與標價不符,一經發現需對公司進行足額繳納金,其責任和出資違約的行為是一樣的;抽逃出資是指未走程序,私自撤資的行為,通過虛構財務報表將其財務進行轉移,此情況下,股東需對公司負返還責任;同時,違約股東被要求進行財務義務的履約不受訴訟時效的限制。
二、瑕疵股權的可轉讓性分析
“股權轉讓的本質是指公司的股東將自己的股份讓與受讓人,使轉讓人喪失股東資格、受讓人取得股東資格的行為。”所以,根據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知道,股東若想要將股權進行轉讓的前提是其擁有股東資格,否則,其權利的行使就毫無根據可言,權利將被架空。從理論上來講,及時、適當地履行股東出資義務的,該當具備股東資格,并依法享有其應有的權益,即轉讓股權。而具有出資瑕疵的股東由于其在出資時的不恰當行為,則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股東資格,對其所持的股權進行轉讓沒有處分權,或者轉讓的股權合同視為無效。本文中的重點就是對出資瑕疵股東所擁有的權利進行分析,討論瑕疵出資股權能否具備可轉讓性。
(一)出資瑕疵股東資格認定
1.股東資格認定
理論上說,對股東資格認定的重要尺度之一是股東出資,具備的兩個要件是衡量的標準,即實質要件是指,股東依約履行出資義務,并且出資的行為不能違反公司的規章制度;形式要件是指股東資格的取得必須符合《公司法》對于股東權利資格認證的外在標志,這種標志通常情況下是指股東名冊或者股權憑證等相關的書面文字證明。
2.出資瑕疵股東資格的認定
在公司運行過程中,股東的出資瑕疵行為時有產生股東未履行、未及時履行或未適當履行出資義務的行為,但并未對股東資格的認定造成影響,其原因如下:
第一,出資瑕疵這股東資格的認定是按照我國《公司法》之規定。即股東資格的認定廣泛采用認繳資本制,具體出資與否并不影響出資者股東資格的認定,而且,依照新《公司法》,具有出資瑕疵行為的股東只要想公司補繳注冊資金,并對其他同期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作出相應違約補償,或主動承擔法律責任,就能夠不影響出資瑕疵股東的資格認定。
第二,確認股東資格合乎商法公示主義和外觀主義的要求。這也就是,如前所述的形式要件和實質要件的滿足。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類比之,即公司的工商登記和法人營業執照,對股東的資格認定起到關鍵作用,股東是登記在公司的股東名冊中,與公司的實質要件密不可分。當公司宣布破產時,股東的資格也隨著公司的覆滅的不復存在,在這時進行股權轉讓即視為無效的股權轉讓。
(二)出資瑕疵股權的可轉讓性概說與評析
從前文論述可知,出資者出資存在瑕疵與股權股東資格的獲得并不具有線性關系,但并不代表其所擁有的股權也不受影響。出資瑕疵行為,一定對其股權的實質產生影響,視為瑕疵股權,對于瑕疵股權是否具有可轉讓性多方仍存在爭議。有些人認為瑕疵股權擁有不可轉讓性,即便是轉讓,也應該貶值轉讓;另一些人認為,部分己完全出資的股權能夠進行轉讓,未出資部分股權應予以凍結;還有一些人認為,只要對應出資的資金進行補足便可轉讓,當轉讓股權的資金不能補足出資時,公司或其余股東可協商進行撤銷股權轉讓合同,并向轉讓人追索所欠出資。
三、出資瑕疵股權轉讓的效力認定
(一)出資瑕疵股權轉讓合同效用認定的依據
在《<公司法>司法解釋四》(征求意見稿)之前,對于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認定,理論界的觀點存在差異,實務界有不同的裁判如下:
1.無效說
無效說認為出資瑕疵股權轉讓合同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其原因在于:一是主體不適格,二是合同標的違法,即主體資格和合同標作為認定合同效力的重要因素存在瑕疵,因此股權轉讓合同無效。這種觀點將投資者的適當履行出資義務著重強調,并且將股東資格的取得作為適當、及時履行出資義務具有充分條件,但是這種做法違反商事交易規則,忽略了《公司法》中章程和股東名冊的外觀主義規則,使得受讓人、債權人的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證。
2.有效說
有效說認為股東的出資義務的履行和股東資格的取得不具有絕對的聯系。股東名冊是判別股東資格的重要根據。該學說從商業交易的方式闡述出資瑕疵股權轉讓的有效性,被登記在股東名冊的股東即具有股東資格,適格股東就不存在受未履行出資義務的影響,這一說法也是被大部分學者認可。對此,最高人民法院起初持有效說。
從商業實踐的角度來說明出資瑕疵股權是有可能具有有效性的,但此行為會對公司造成的不良影響卻是不可預計的,“有效說”一方面過分強調了股權轉讓交易過程中涉外商事交易的特點,沒有考慮股東意思表示的不真實會對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構成消極的效果。另一方面該學說割裂了股權轉讓過程中民法對于合同當事人保護的理念,違反了公平正義的原則,使得善意受讓人的權利無法得到救濟,使得受讓人遭受損失。故而,該觀點雖與前面學說意見相左,但因缺乏辯論思考而在合同的公平正義之方面有失偏頗。
3.可撤銷說
可撤銷說的探討是基于主張股東資格的獲得與出資行為沒有必定的聯系,照此邏輯,瑕疵出資股權并不絕對無效,應當考量轉讓人與受讓人之間能否存在惡意的欺詐事由。那么,按照欺詐情況存在與否來看,一種是轉讓人如實告知受讓方自己存在出資瑕疵的事實后,受讓方仍然與轉讓方簽訂股權轉讓合同,此時認定股權轉讓合同有效;另一種情況是轉讓方采用隱瞞事實或者虛構事實的手段,受讓方在不知情或者在當時的情況下也不可能知情,那么應當認定轉讓人與受讓人存在民法上的欺詐,適用《合同法》的一般規定時將此類合同歸為可撤銷合同,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最高人民法院后來持可撤銷說的觀點。浙江省高院、山東省高院和江蘇省高院的司法解釋和相關案例中持可撤銷觀點。
可撤銷說在一定程度上保護受讓人在善意支配下被欺詐時賦予了其撤銷出資瑕疵股權轉讓合同的權利,切實地維護受欺詐的受讓人的合法利益,存在合理性。但是其弊端在于由于強調當事人內心意思而忽視商事交易的效率和流通性,以及瑕疵股權轉讓合同撤銷后加劇對公司、債權人、股東的利益沖突。
(二)本文觀點
出資瑕疵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的認定,業界針對不同的情形進行了相應的策略探討,總的來說,不同的制度有不同的對待方式,并不能一概而論。不據實情而片面的對其進行定義是不嚴謹的行為。對出資瑕疵股權轉讓合同效力的認定,應當綜合考量多種因素,盡量在不傷及債權雙方利益的前提下對其進行認定,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則,做到誠實守信實現市場效率的提高。
1.從合同的有效性構成要素出發
出資瑕疵股權轉讓合同究其本質而言是一種買賣合同,此種合同屬于民事行為,對民事行為生效的認定在我國民法總則中已有規定,這其中包括主體適格、有可以履行的標的、具有行為能力及意思表示能力,那么受讓股東對出資瑕疵股權的知曉程度即為當然要素。
2.從行為的危害性視角分析
我國法律明文規定,合同的簽訂是為了保障簽訂雙方的利益,這其中如有惡意串通合謀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方利益的,或合同內容明顯帶有不公平的性質,則被法律確認為無效。在股權轉讓過程中,如果出資瑕疵股權合同的受讓人在明確知道此為瑕疵股權,并且本合同的簽署會導致該股權所有公司的利益遭受侵害,明確知道此公司所遭受的損失將連帶國有企業,仍繼續簽署股權轉讓合同的民事行為人將被認定此合同無效。與此同時,視情況對合同雙方采取恰當的處罰。
四、結語
股東履行出資義務,是合乎法律規定的應然行為,是公司發展所必須的行為。股東的出資瑕疵一是違反法律規定,二是對股權所有公司的違約,并會對公司運營產生阻力。關于諸如在認定出資瑕疵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時,股東資格、瑕疵股權的可性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轉讓合同的效力。在公司起步及經營中,應重新審視這些問題以保護和平衡股東、公司、公司債權人利益,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針對理論界和司法實務界的觀點進行了總結和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看法和意見,以期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是對瑕疵股權轉讓行為的監督。相信未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出資瑕疵股權問題將會被更好的應對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