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華
摘要《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的規定標志著公益訴訟將成為我國重要的司法救濟渠道,然而反壟斷領域的公益訴訟救濟卻仍是立法空白。本文試圖從現有證明責任分配制度下的反壟斷民事案件存在的問題,結合域外反壟斷公益訴訟證明責任的相關經驗,為我國反壟斷公益訴訟證明責任分配提供相關建議。
關鍵詞反壟斷 公益訴訟 證明責任分配
一、問題的提出
公益訴訟在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的規定下,成為我國司法救濟的一條重要渠道,然而現行立法中僅明確規定了環境污染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的公益訴訟,對于保障健康市場競爭環境、維護社會總體利益的反壟斷公益訴訟制度,卻仍然屬于立法空白。由于反壟斷民事訴訟案件的專業性和復雜性,以及訴與被訴方信息不對等、力量懸殊等原因,很難完全依靠民事訴訟證明責任一般原則進行分配原被告雙方的舉證責任。舉證責任是證據制度中的重要部分,舉證責任的分配一方面影響著當事人是否能夠贏得訴訟,另一方面也關系著訴訟是否高效、司法成本是否降低以及訴訟能否順利進行。因此,在反壟斷民事公益訴訟中如何分配舉證責任應當受到重視。
二、我國目前反壟斷民事訴訟有關證明責任的法律規定
我國反壟斷民事訴訟證明責任分配在適用民事訴訟法對于證明責任分配的一般原理“誰主張,誰舉證”的同時,也有一定的傾向性。我國2008年出臺的《反壟斷法》中體現民事訴訟的有關規定,出現在第五十條,即“經營者實施壟斷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僅體現原則性規定而并未規定具體的證明責任。而從具體條文中也可解讀出證明責任分配的傾向性,例如從第十五條規定可以看出,被告如果能夠證明壟斷協議具有促進競爭效果的,可依法被豁免;從第十九條規定可以看出,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案件中,符合一定情形可以推定為具有市場支配地位,則被告需要對其不具有市場支配地位承擔證明責任。
在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因壟斷行為引發的民事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七條至第十條進一步具體規定了反壟斷案件證明責任分配情況。第七條規定了被告對于橫向壟斷協議不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承擔證明責任,傾向于加重被告的證明責任;第八條規定了原告負責證明被告在相關市場處于且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證明責任,而被告應當對其行為具有正當理由而抗辯提供證據;第九條中人民法院可以依據被告屬于公用企業或其他依法具有獨占地位而認定被告具有市場支配地位,從而減輕原告的舉證責任,同時賦予被告抗辯其不具有支配地位的舉證責任;第十條規定了原告或人民法院可以依據被告對外發布的信息證明或認定被告具有職場支配地位,相對減輕原告的證明責任。
三、反壟斷民事訴訟在實踐中產生的證明責任分配問題而引發的公益訴訟思考
本文根據北大法寶、中國裁判文書網提供的案例,整理了近年來較典型的反壟斷民事訴訟司法案例(表1),來分析反壟斷民事訴訟中自然人作為原告方進行反壟斷民事訴訟中證明責任分配的問題。
從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出,自然人原告均主要擔負證明被告具有壟斷地位或實施壟斷行為的責任,只有當原告方能夠證明被告具有壟斷地位或實施壟斷行為后,才由被告證明其抗辯。然而大多數自然人原告方,基于反壟斷民事案件的復雜性、專業性且原被告力量差距懸殊、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很難完成舉證責任,而導致最終敗訴的結果。例如李衛國訴中國電信案中,原告李衛國依靠其自身能力無法舉證中國電信西安分公司在相關市場是否具有能夠控制提供入網寬帶的交易條件,或者能夠阻礙、影響其他經營者進入相關市場能力的市場地位,也無法舉證中國電信西安分公司對中興某入網設備的搭售行為,導致法院無法認定西安電信在西安地區互聯網接入服務市場內具有支配地位,最終導致其敗訴。而在最高院指導案例吳小秦訴陜西廣電網絡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捆綁交易糾紛案中,原告吳小秦僅提供其收費專用發票等證據初步證明被告處于市場支配地位且利用其市場支配地位而捆綁銷售的行為侵害自身的消費選擇權,而被告需要承擔自身未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所提供的組合服務未侵害消費者選擇權等主要證明責任,由此可見,在吳小秦案中,法院將主要證明責任分配給被告,原告只需承擔初步證明責任,減輕了原告的證明責任。
反壟斷法的根本價值在于保護競爭,維護社會總體利益。而實踐中反壟斷民事訴訟原告尤其是自然人原告與被告舉證責任與舉證能力的失衡,越來越多的敗訴案例,則會導致壟斷行為的受侵害者沒有精力和動力提起訴訟。公益訴訟的核心價值在于公益訴訟所帶來的社會效益的提升和社會成本的下降,使每個參與主體都得到利益追償。。反壟斷民事公益訴訟的引入,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實踐中自然人原告在舉證責任問題中的不足,對于實現反壟斷法的根本價值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國外反壟斷公益訴訟證明責任分配情況
(一)美國
美國是最早開展公益訴訟的國家,其制度體系相對成熟健全,在反壟斷訴訟領域通常采用公益訴訟的模式。美國的反壟斷公益訴訟中采用反托拉斯民事訴訟的證據開示制度來分配證明責任,即在庭審開始前,原被告雙方均有權要求對方出示其已經掌握的文件、證言等證據,被要求的一方沒有正當理由故意不出具的,將受到法院的制裁,法院將認定其拒絕開示的有關事實成立、駁回其相關訴訟請求甚至判處藐視法庭罪最高五年刑期的監禁。這種證據開示制度明顯降低了自然人原告在反壟斷訴訟案件中的舉證難度,緩解了訴訟原被告之間的實力不平等和信息不對稱,從而平衡雙方訴訟利益,提高訴訟效率。然而這種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當反壟斷案件涉及商業秘密時,可能會造成商業秘密泄露的惡意訴訟泛濫。
(二)日本
日本在反壟斷公益訴訟中采用公正交易委員會的證據援助制度,由于原告方在反壟斷訴訟中需要搜集證據的任務量巨大,單憑個體或個人組成的小團體不足以勝任專業性強又復雜的反壟斷訴訟取證,因此設置反壟斷法執行機構公正交易委員會,來減輕反壟斷訴訟當事人搜集證據的負擔。公正交易委員會為提出援助申請且符合條件的當事人提供幫助搜集相關證據資料以及賠償意見。公正交易委員會具有權威性,在反壟斷訴訟過程中,法院可以向公正交易委員征求關于損害賠償或者相關事實認定的意見,而且通常會將其意見作為認定依據。就這一層面而言,公正交易委員所提供的證據材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當事人勝訴概率,也減輕了其證明責任。
五、對我國反壟斷公益訴訟證明責任分配的建議
(一)舉證責任倒置
基于反壟斷民事公益訴訟中原被告實力懸殊,能夠反映案件事實情況的相關專業知識和證據通常掌握在實施壟斷行為的被告手中,倘若仍主張使用傳統民事訴訟證明責任分配理論,勢必會不合理的加重原告方的舉證義務而導致原告敗訴,也不利于實現維護社會總體利益的反壟斷法立法意圖。因此,應當在反壟斷民事公益訴訟中更多的適用舉證責任倒置,來適當減輕原告的證明責任,即在分配證明責任時,將是否構成壟斷,是否存在壟斷行為,壟斷行為與損害結果的因果關系等證明均由被告來承擔,而原告僅需承擔初步的證明義務來證明被告的侵害行為對自身或公共利益造成損害的事實即可。當然,不同的壟斷行為的危害性大小不同,當事人證明責任的分配范圍也應當據此適當調整,如果一味減輕原告舉證責任,也會導致濫訴發生。
(二)信息披露申請制度
我國可借鑒美國的證據開示制度,當反壟斷公益訴訟原告在取證過程中受到阻礙或己窮盡能力范圍內的取證方法仍不足以證明的情況下,可向法院申請要求被訴壟斷行為實施者或掌握壟斷事實的第三方獲取資料,若被訴方或第三方無正當理由拒絕提供或所提供資料被故意毀損的,應當受到相應法庭制裁。如果所要求披露的信息涉及禁止第三人知悉的商業秘密等情況,也可以由法庭進行獨立調查,來決定是否作為證據使用。
(三)自由裁量權的運用
我國《證據規定》第七條將舉證責任倒置的確定納入自由裁量權中。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目前法律規定的滯后和體系的不完備,面對新型復雜的反壟斷案件,法官依職權調整原被告的證明責任,有益于實現具體訴訟目的和訴訟價值。同時,自由裁量權的使用應當是有限度的,應當在原被告雙方實力懸殊,被告掌握著原告無法獲取的資源和證據能力的前提下進行;我國法律或司法解釋規定了證明責任的,優先適用法律司法解釋規定;在運用自由裁量權過程中,要保證舉證責任的分配結果符合社會公平正義、誠實信用等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