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春地鐵2號線一期工程開通試運營2018年8月30日,長春地鐵 2 號線一期工程正式通車試運營。
長春地鐵2號線一期工程東起東方廣場,沿吉林大路、解放大路和景陽大路敷設,西至雙豐,線路全長20.5 km,全部為地下線路,共設置 18 座車站,與地鐵1號線形成打通長春東西南北的“大十字”骨架,與環狀的地鐵3號、4號線構成長春市軌道交通基本線網,線網總長達86.8 km。地鐵2號線的通車運營,將市民出行乘坐的軌道交通由原來的散點、單線出行,變成點對面的網絡化出行,使長春市軌道交通邁入了網絡化運營的時代。
全線配備22 列6輛編組的 B 型地鐵客車,單程運行時間為 36 min,發車間隔為 10 min,票制票價與 1 號線相同。首班車雙豐站于 5 : 15 始發,東方廣場站 5 : 55 始發;末班車雙豐站 21 : 00 始發,東方廣場站21 : 30 始發。

(吉林日報 2018-08-30)
● 蘇州有軌電車2號線開通試運營2018 年 8月 31 日,蘇州有軌電車 2號線正式開通試運營。
蘇州有軌電車 2 號線全長18.463 km,初期開通 13 座站點,其地面站 11 座、高架站 2 座。全線途中 4 次跨越運河,下穿國道、省道,全線高架達5.84 km,下穿通道長1.086 km,有效避開沿線 25 個道路交叉點,運營環境得到明顯提升,運行效率與 1 號線初期相比提高30%。
蘇州有軌電車 2 號線開通后,票價按照 2 元一票制,各項優惠政策也與 1 號線一致。2 號線與 1 號線在龍康路站相互換乘,換乘收費參照公交車。
2 號線開通初期,線路運行速度27.46 km/h,全線單程運營 36 min。高峰段上線車輛 8列,發車間隔 10 min;平峰上線車輛 7 列,發車間隔 11 min 26 s。
(蘇州日報 2018-08-31)
● 住建部發布國家標準《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標準》
2018年8月24日,住建部正式發布《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發布國家標準<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標準>的公告》,批準《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標準》為國家標準,編號為GB/T 50546-2018,自2018年12月1日起實施。原國家標準《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編制標準》GB/T 50546-2009 同時廢止。
(住建部網站 2018-08-24)

● 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將正式開通運營香港特區政府 2018年8月23日傍晚正式宣布,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將于2018年9月23日正式開始運營。
高鐵香港段開通運營后,將能到達內地 44 個站點,包括 38 個長途站點和 6 個短途站點。高鐵香港段的開通,將香港納入了全國高鐵網絡,可直達內地深圳、汕頭、廈門、福州、南昌、杭州、長沙、武漢、鄭州、石家莊、貴陽、桂林、昆明、上海、北京等城市。
根據中國鐵路總公司2018年9月7日發布的公告,自2018年9月10日8:00 起,各售票渠道開始預售2018年9月23日及以后的廣深港高鐵跨境列車車票,預售期為 30 天,即:互聯網售票、電話訂票預售期30天,人工窗口、自動售票機預售期28天。

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的《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關于在廣深港高鐵西九龍站設立口岸實施“一地兩檢”的合作安排》,旅客只需在香港西九龍車站采用“一地兩檢”方式辦理出入境,過關時間可大大節省。以內地旅客為例,在香港西九龍車站下車后,先辦理出境手續,離開內地口岸區,之后進入同一層的香港口岸區辦理入境手續,然后出站。
(人民網 2018-08-23)
● 新一代智能地鐵列車發布2018年9月7日舉辦的長春軌道交通展上,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發布了新一代地鐵列車,該車能實現全自動無人運行,采用全碳纖維車體結構,操作更加智能化、人性化。
新一代地鐵列車采用國產無人運行系統,可實現自檢、出庫、行駛、停靠、折返、洗車、休眠,均不需要人為參與。智能系統還能實時監控全車運行狀態,裝備有“障礙物及脫軌檢測”安全裝置,大大提高了安全性能。
車廂內,車窗集成有 OLED 顯示膜,通過智能人機交互系統,乘客能在車窗上在線觀看喜愛的影音節目。此外,列車還實現了 WIFI 信號全覆蓋,并且配備有可以通過燈光傳輸網絡信號的 LIFI 系統。
列車車門上方的 3 D 雙目攝像機可以自動精確計算乘客數量,判斷擁擠指數,引導站臺乘客乘車。在輪椅停靠區,殘疾人助聽服務也將為殘疾人乘客提供更多便利。

由于采用了全碳纖維車體結構,新一代地鐵列車比以往同類型的地鐵車減重 15% 以上。同時通過采用永磁牽引電機、高壓直進空調、電制動回收等技術,該型列車比同類型地鐵節能近 15% 。
(新華網 2018-09-07)
● 北京地鐵施工首用全自動無人監測系統正在建設的北京地鐵 12 號線和平西橋站,首次采用了全自動化無人監測系統,該系統對地鐵施工中的安全、高效、便捷起到重要作用。
實現無人監測的是智能監測點。在距離車站小導洞洞門 3.8 m位置,埋設了 1 排 10 個智能監測點,可實時監測前后 10 m 左右開挖過程中的沉降信息。智能沉降點能夠將自身感知的沉降變形數據自動發射到電腦里,無需人工量測便可以迅速得出監測結論。利用這些基礎數據,可有效指導現場安全施工。

與此同時,監測點埋設僅需 1 次即可完成,改變了人工大量掘路逐一埋點方式,降低人員安全風險的同時也節省了人工費,監測范圍能夠做到全覆蓋、無死角。此外,這個系統針對不同類型的監測數據,建立監測數據黃橙紅三級報警體系,并對監測數據進行對比分析。
(北京日報 2018-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