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瑤 郭威


摘要:筆者通過就薛兆豐先生關于1869年馬糞爭奪案的判決觀點的啟示,就決策影響性這一概念引入公共政策的執行當中。據此,分析政府部門就推行環境保護政策,消除負外部性時政策執行的合理性與問題分析.
關鍵詞:馬糞爭奪案;決策影響;政策執行
一、關于馬糞爭奪案
1869年4月6日,案件的原告請了兩位幫工,在馬路上撿馬糞。至6日晚8時許,共收集18堆馬糞,因時間較晚與馬糞數量過多,兩位幫工準備取車于第二天來運。但于18堆馬糞上并未作出標記。但是,7日早上,被告看見馬糞,就馬糞是否有沒有主人的問題詢問了附近的巡邏人員,在巡邏人員回答不清楚的前提下,被告運走了馬糞,并灑在了田里。
當日中午,兩位前來運糞的幫工見馬糞消失,便在詢問下得知馬糞已被告運走。由于爭執不下,雙方遂走上司法渠道。
在法庭上,就馬糞歸屬問題共有如下觀點:(1)溯源說,即馬糞的主人是馬,進一步來說,其主人是馬的所有者。但是,馬的主人把馬糞丟棄在路上,巳經放棄了馬糞的所有權。(2)位置說,即馬糞位于公路,所以馬糞誰都可以拿走。原告的幫工堆起馬糞只是改變了其位置,并沒有改變馬糞所有權,進而馬糞不能歸原告所有。(3)標記說,即原告沒有對馬糞作出標記而導致被人拿走,所以不能怪被告拿走馬糞。(4)勞動說,即原因為幫工投入了勞動將馬糞堆積起來,所以應歸原告所有。
這是判決上的一個難題,究竟應判與誰呢?當年法官恰恰判給了原告。引用薛兆豐先生的觀點,即判決給誰不是那么重要的,而重要的是判決的影響。
二、馬糞爭奪案視角引用
為什么說重要的是影響?為什么薛先生的觀點——強調行為影響性,是正確的?
即馬糞案判決的結果是對公正背后效率的考量。此種司法行為報護了他人的勞動產品,樹立了公正觀念的旗幟。它以司法方式使人人認識到并強調了要尊重他人勞動與財富。以社會道德加以司法規范人們行為,可使社會公眾在有限資源條件下,不必為費盡心力保護自己的勞動產品而消耗資源;轉而將資源用于社會產品的創造,財富的積累,福利的增加。
當把這種觀點——強調影響性,自司法領域引入到公共政策領域同樣適用。筆者將以此為切入點并結合公共經濟學部分理論,以此分析JL省部分地區推行的環境保護政策執行行為。
三、政策分析
(一)環保政策內容分析
名為《CC市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實施方案》文件中規定且又詳盡闡述的政策主要目標為:加快畜禽養殖廢棄物收儲運體系建設,大力發展綠色農牧業循環經濟,因地制宜積極推廣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模式,大力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等。從公共經濟學視角出發,此政策旨在盡可能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促進現代畜牧業綠色發展;即消除養殖所帶來的負外部性——由于養殖所帶來的空氣、水源污染以及病蟲滋生等問題,并通過資源利用方式的改變形成綠色生態與循環發展,實現由外部不經濟為主到外部經濟為主的跨越,以大幅提高社會福利;并實現產業升級,使之規模化、集約化、科學化生產。
(二)現行政策執行方式分析
關于政策的初步執行,極大程度上采取的是行政命令方式,采取強制性禁養政策。
所謂的“禁養政策”即由政府根據農戶養殖產品性質與數量上的區別,給予農戶所養殖的養殖產品一定數目的補貼,但要以農戶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規模削減為前提,此后對于畜禽飼養數量需要控制在規定范圍內。
(三)政策執行影響分析
首先,關于現階段的政策執行采取行政命令為主的方式就行政成本而言,具有一定合理性,筆者引用公共經濟學視角分析如下:
即采取行政命令,對農戶進行強制式限期關閉,是一種政府采用的消除外部性(DEMEND)的方式,政府以國家權力為支撐與后盾,極具強制性、時效性與徹底性。此時由于農戶討價還價能力極地,理論上近乎于零,其雙方交易時協商成本也近乎于零。此外,政府會對涉及農戶進行財政補貼。但是,總成本除政府運行成本外,涉及最多的就是按標準對農戶進行補貼。如下圖所示僅為PL
政府提供公共產品與服務的方式成本就大為上升,例如,僅從《實施方案》中所述采取政府扶持、企業主體、的方式,建設設與現代畜牧業發展相適應的畜禽糞污集約化處理中心。
如圖所示,此時成本項目就涉及了除政府內部運營成本以外,還涉及處理中心的建設成本(土地成本、建筑物材成本等)公共產品與服務的成本(例如提供政策指導),多方交易成本(例如政府對企業主體選擇與評估成本、企業與農戶的協商成本等)、中心建設完成后運行成效評估與監管成本等。如圖所示,此時政府要實現供給(SUUPLY),達到由于外部性帶來的需求與外部性消除能力的均衡(達到供求均衡點E),成本為PO點。
其次,行政政策客體影響分析。政府部門在執行方案時使用行政命令式的方式,是具有效率的,并通過補貼方式彌補其損失。但是,就公平補償農戶損失的問題上是有待改善。
第一,在橫向補償方面,政府部門針對不同的生產產品提出不同的補償標準,這是極為正確的。但是有些地域補貼范圍只局限于養殖物,而缺少對于基礎設施、生產設備的補貼。
第二,在補償縱向方面卻未能作出區別補償,僅從數量上作為補償指標。比如同種類不同生長周期的養殖物給予同樣的補償標準,未考慮到農戶是否已經從飼養的產品中受益。
第三,正是由于補貼標準問題導致出現了搭便車現象,即在政策涉及區域內,與政策實施時利用不對稱的信息,暗地購進養殖物以不正當方式獲取補貼。對于基礎設施的建設費、生產設備費用補償同樣存在縱向劃分不明的問題。
很大程度上由于養殖是政策客體(農戶)的唯一收入來源,在政府政策執行之后,致使其收入急劇減少,而政府未做好相應的信息指導、就業培訓與勞動力安置問題,閑置的資源未做好安置工作。這使得原本處于社會較為不利地位的社會公眾,在資金補償不足以彌補其利益損失時,而加深其不利地位。此種狀況下,易對社會穩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沖擊。
再次,社會效用分析。第一,由于政府管制政策使客體利益受損,導致農副產品產出下降,價格出現小范圍的波動(上升)。同時會導致縮減生產規模,會使一些生產者或將要進入的生產者退出市場,如下圖所示,形成社會福利的無謂損失(△c)。整體上(采用小國模型)的社會福利將會由于生產者剩余與消費者剩余的減少而下降。
第二,在政策實行地區,很大范圍上,養殖地區的居民會進行交易。即養殖農戶將養殖物的排出物施加到其他居民用于糧食作物生產的土地中。雙方都將獲益,養殖戶與其他居民共同分攤了成本。這種交易所帶來的正外部性也會消失。
最后,政策效果分析。對于政府政策執行時的行政命令、規制手段,是有效率的,不僅在于其迅速徹底,而且其行政成本較低。但是,隨之而來的是社會效益的受損,社會其他成本的增加。單方面對于效率的追求,會導致公平的失衡。政策的執行應以一種公正的方式,即“找到一種有效率的同時也是正義的分配方式,即以一種與效率相容的方式超越單純的對效率的考慮。
而且,就現行執行手段而言,區域上是有效的,但整體缺乏聯動。政府部門在A地區治理時,農戶要在一定期限內處理其禁養的畜禽,此時處于買方市場,B地區居民可以因其尚未出臺限制政策而低價買人A區畜禽,借機擴大生產,取得了類似“用腳投票”的效果,使自己獲益。但總體上看,是負外部性的轉移而非外部性的削減。
參考文獻
[1]薛兆豐.[M]薛兆豐經濟學講義(第一梗),2018.6.
[2] http://www.changchun.gov.cn/zw/zfwj/sfbwj 108294/201806/t20180615 450528.html.
[3](法)盧梭.社會契約論[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