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旭
摘要:網絡用戶商標侵權案件中,商標權利人多數情況下只能對網絡用戶進行追責。商標權利人想要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相應的責任,常被網絡服務提供者適用“避風港規則”進行杭辯,讓商標權利人的追究網絡服務提供者連帶責任變得困難重重。對此有必要對商標侵權案件中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連帶責任的情形進行探討一下。
關鍵詞:避風港規則;合理注意義務;必要措施
一、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責任
網絡服務提供者在商標侵權案件中責任來自于何處呢?一般情況下,網絡服務提供者僅提供交易平臺并不參與商品生產、銷售和經營,因而網絡服務提供者該承擔什么樣的責任,才能既促進網絡的交易,又能保障其他商標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呢?我國在《商標法》和《侵權責任法》中為其設定了相應的責任。根據《商標法》第五十七條第六項的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就算不參與商品從生產到銷售的各自環節,但是故意為他人商標侵權提供侵權便利,也要承擔相應的商標侵權責任。同時根據《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的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的責任分為兩種情形:一是在其不知侵權的情形,當接到有效通知后未及時采取必要的措施,對于擴大部分承擔連帶侵權責任;二是明知平臺上存在商標侵權的行為而不予處理,對網絡用戶造成的侵權承擔連帶責任。
二、避風港規則的適用
“避風港規則”一開始旨在解決互聯網時代的版權糾紛問題。該規則主要表現在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平臺上出現侵權作品,接到權利人的有效通知后,刪除侵權作品則不用承擔之前不知情的侵權責任。我國在法律條文中沒有明確提出“避風港規則”,但《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規定與“避風港規則”并無本質上的差異。在商標侵權案件常被網絡服務提供者作為抗辯理由,且大部分得到法院認可。
法院適用“避風港規則”是建立在相應的基礎上,并不是在所有的網絡用戶商標侵權案件中,網絡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刪除相應的信息就不用承擔侵權責任。接到通知后及時刪除侵權信息是免于承擔賠償責任的條件之一,但并非是充分條件。網絡服務提供者刪除信息后,如果網絡用戶仍然利用其提供的網絡服務繼續實施侵權行為,網絡服務提供者則應當進一步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制止繼續侵權。因而網絡服務提供者只有在符合一定條件下才能適用“避風港規則”。從規則性質上來看,避風港規則并非是一項常規,而是例外的一項規制,需要滿足相應的條件才可予以適用,并非是網絡服務提供者作為常規的抗辯事由。然而案例處理中卻恰恰相反,“避風港規則”被作為一種常規予以適用,不適用“避風港規則”成為一種例外的現象,這不得不讓人為此進行反思。
“避風港規則”的立法目的是平衡網絡服務提供者與權利人的關系,從而保障電商網絡服務平臺快速健康的發展。不過該規則的適用需要滿足以下條件:第一,網絡服務提供者在侵權過程中僅僅扮演一個中立的角色,且不包含偏向性的因素,否則其就不會僅僅只提供技術的服務,而有可能阻礙他人維權的手段。“避風港規則”僅僅是給網絡服務提供者賦予自保的壁壘,如果其不能保持中立地位,依舊還適用該規則,無疑于為網絡服務提供者侵權提供一個免責的“外殼”。這樣會致使“避風港規則”由被動防御規則轉變成主動進攻型規則;第二,網絡服務提供者盡到了合理注意義務。網絡服務提供者對于網絡用戶需要進行必要的形式審查,并在平臺上頒布相應的規則提示網絡用戶;第三,在接到通知前并不知道或者不應當知道網絡用戶的商標侵權行為;第四,網絡服務平臺在接到通知之后是否采取了必要措施以防止權利人的權利再次遭到侵害。網絡服務提供者在網絡用戶侵權案件中想適用“避風港規則”進行抗辯應當滿足上述條件,如果其未能滿足上述條件,并不能當然使其在商標侵權案件中免責。
三、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責任的判定
網絡服務提供者是否承擔商標侵權責任的關鍵在于其主觀上是否存在過錯。網絡服務提供者是一個平臺,對其主觀上進行判斷,需要參照從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整體行為上進行判斷。
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責任問題應分為不同時段分析。首先,網絡用戶準備和剛開始侵權時。網絡服務提供者如果明知或者應知的情況下沒處理,則該行為表明其對于侵權行為的默許。為此網絡服務提供者應該為其主觀上的“惡”承擔相應的責任。其次,商標權利人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在其平臺上的網絡用戶存在侵權行為的時段。如果權利人按照有效通知的要求,提供了商標專用權證明、侵權人進行交易的網絡地址和構成侵權的初步證據材料后,網絡提供者并沒有將通知當一回事,由此可以推斷網絡服務提供者對于侵權存在主觀上過錯,為此其應承擔連帶責任。最后,網絡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后,也做出了刪除處理。但如果網絡服務提供者只是對侵權行為做刪除處理,并未能有效制止侵權行為,在其平臺上還是不斷出現對同一商標的侵權,則說明網絡未能采取必要的措施,為此其對于接到通知后的侵權部分應承擔連帶責任。
對于網絡服務提供者在權利人通知前行為的考量,來判斷其是否為網絡用戶商標侵權承擔連帶責任,主要是考慮其是否盡到合理的注意義務。合理的注意義務是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判定的,例如一個網絡服務平臺網絡用戶所開網店對單一品牌商品進行銷售時,網絡服務平臺須要求該網絡用戶提供商標權利人證書或者商標使用權授權許可證書。如果這些簡單的形式審核都沒有,則表明網絡提供者有故意縱容他人侵權的嫌疑,為此其應承擔連帶責任。另外,網絡服務提供者是否在其平臺上對一些像“高仿”、“仿真”、"A貨”之類的關鍵詞進行檢索,并對檢索到的違規店鋪進行處理。如果這些簡單的檢索都未進行,則可以推斷網絡服務提供者未能盡到合理的注意義務,其需要對網絡用戶的侵權行為承擔相應的責任。
參考文獻
[1]黃亮.避風港規則在電子商務商標侵權認定中的適用[J].中華商標,2015(2):41-44.
[2]朱冬.網絡交易平臺商標侵權中避風港規則的適用及其限制[J].知識產權,2016(7):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