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勤



魯本斯故居(Rubenshuis)位于比利時第二大城市安特衛普,這是一棟意大利風格的公寓,在繁華的Meir名店街后面,鬧中取靜。兩層樓內部裝修漂亮奢華,并且擁有一座美麗的后花園。房子哪怕經歷風雨500年,依然保持當年生活原貌。魯本斯和家人就在這里生活了25年,他也在這里完成了一生的大部分藝術創作。今時今日故居里陳列著的一器一物都講訴著這位平民之子繁花似錦的一生。
我坐在巴洛克風情的后花園中,閱讀起了《魯本斯自傳》,繼而抬頭望向故居一隅,似乎窺見這位17世紀偉大畫家穿梭的身影。
魯本斯故居,是我比利時之行的必選項。
在參觀前,我和朋友上網看了不少資料,網上說,魯本斯故居像個宮殿。可能是期待過高,同行的小伙伴看到故居很小,很驚訝:這就是宮殿?我聽了噗嗤一笑。比起巴黎的凡爾賽宮這種真正的宮殿,魯本斯故居當然小;但對比名人故居,比如倫勃朗,魯本斯的房子是相當豪宅了。
博物館的內部氛圍有如魯本斯的畫面,物件上皆朦朧透著光暈。這位除畢加索外創作最多的藝術家,吸引著我開始一探究竟。
平民之子的人生逆轉
不像前輩達芬奇、米開朗琪羅出生在富裕家庭,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出生在個普通家庭,他的父親讓魯本斯原是位律師和地方官員,因為信仰新教而被驅逐出比利時安特衛普,舉家遷往德國。魯本斯幼年就隨父母生活在顛沛流離之中。但他父母并沒有放棄對他的教育,他在拉丁學校里掌握了英、法、德、拉丁等七國語言和人文主義基礎知識。更幸運的是,他長得一表人才,風度翩翩,陳列在故居里的自畫像印證了這個事實。
14歲時,他被送到一位責夫人府第當侍童,在那里魯本斯不僅懂得了上流社會禮儀習俗,而且學會了為人處事,這對他后來的發展是有益的。
16世紀爆發的文藝復興運動,是一個讓偉大的建筑師和畫家干一番事業的偉大時代,畫家、建筑師、雕塑家備受王室重視。于是,十七八歲的魯本斯開始默默拜師學畫,魯本斯最初師從于風景畫家維爾哈希特和多才多藝的畫家阿達姆凡諾爾特,在他們的門下學習了4年時間,不久又成為從羅馬歸來的維尼烏斯的弟子,21歲便成為了安特衛普畫家公會的會員。兩年之后實現了去意大利留學的夢想。1600年,23歲的魯本斯來到了威尼斯,他以極為虔誠的態度研究學習提香的色彩藝術和丁托列托具有生動韻律的構圖及明暗法。后來相繼訪問羅馬、佛羅倫薩和熱那亞等地,精心研究臨摹古代藝術精品和文藝復興大師們的畫跡。同時,卡拉瓦喬的現實主義繪畫也吸引了他,而他最感興趣的是正在興起的意大利巴洛克藝術。故居的樓陳列著魯本斯自己創作的繪畫精品,還有許多他從國外買來的繪畫精品。魯本斯有收藏畫的嗜好,凡他看中的畫,無論多么昂貴,都不惜重金買下。提香、丁托列托兩位大師的作品便陳列在當中。
魯本斯選擇了從藝這條道路,與其說他有繪畫方面的天賦,不如說這是一個審時度勢之后的抉擇。多國文化的熏陶下,魯本斯不但成了法蘭德斯地區巴洛克風格的代表人物,而且他還是一個掌握七國語言的外交官。換句話說,魯本斯不但有著高超的繪畫技巧,更是一個有著高情商的外交人才和藝術品收藏家,這一切,都以無形的形式體現在他自己修建的大宅子里。
魯本斯式的巴洛克風格
在故居內,一幅巨幅油畫《亞當與夏娃》相當醒目,這是魯本斯早期的創作。亞當與夏娃無憂無慮地生活在伊甸園中,因為抵抗不了蛇的引誘,偷吃了樹上的禁呆,被憤怒的上帝逐出伊甸園,從此開始艱苦的生活。這個《圣經》故事曾被不少前輩畫家描繪過,但魯本斯風格卻別樹一幟。首先,構圖很夸張,比例是我們真人的好幾倍;其次,這幅作品描繪的是亞當和夏娃偷嘗禁果后,有了智慧和羞恥感,開始用樹葉遮蔽身體,里面的男人強壯、女人豐腴漂亮。這些“魯本斯式女人”,體態胖肥,皮膚細嫩,深受當時的達官貴人喜歡。法國王后瑪麗德美第奇( MARIEDE MDlOS)曾委任魯本斯為她與她的丈夫亨利四世創作一系列寓意畫以紀念他們的人生。而這一組由二十四幅畫作組成的系列畫“瑪麗·德·美第奇的一生》( CYCLE DE MARIE DE MDICIS)在1625年完成,被收藏在盧浮宮。而這些畫足見魯本斯與法國王室的密切關系。
魯本斯一生高產,代表作品有教堂祭壇畫《上十字架》《下十字架》,以及《搶奪留希普斯的女兒》等為世人熟知。在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對生活充滿美好理想和豐富的想象力。由于他所處的上流社會環境和迎合貴族審美的要求,所以他筆下的人物,尤其是婦女幾乎都是貴婦人,而男子都是浪蕩公子一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佛蘭德斯貴族資產者的追求享樂和驕奢淫逸的生活情趣。在富裕的安特衛普資產階級中,不論是商人還是官員,全都迅速地被魯本斯的畫作所吸引。對于杰出公民而言,能被魯本斯畫肖像畫是種榮譽。超乎想象的是,他的繪畫訂單已超越國界,歐洲各國君主都想擁有他的畫作。他不得不擴大自己的生產規模。為了有更多的空間來創作,他在比利時安特衛普買了塊地蓋了座房子,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故居。
魯本斯于1610年買下這處房子到搬進去居住,足足花了5年時間,親力親為的設計與裝飾極大地發揮了他的建筑師天賦。這是一個兩層樓的建筑,有個類似羅馬萬神殿的圓形穹頂,還配有碩大的花園,花園里有噴泉、雕塑,還有類似中國牌坊那樣的建筑。魯本斯的設計結合了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古典風格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風格,建筑裝飾之華麗在當時的安特衛普是獨一無二的。當你一踏入故居的庭院,立刻會被眼前這個通向后花園的門廊所吸引。門廊由意大利風格的墻面和柱子,以及巴洛克風格的廊頂所組成,房子周圍都是雕塑,有凱撒大帝頭像等。魯本斯和家人在這座房子里生活了25年,他在這里完成了一生的大部分藝術創作。
當時歐洲流行師傅帶徒弟的藝術作坊,魯本斯也變身成為頭腦靈活的經理人,在工作室(現在的故居),招募了多名有才能的畫家分工協作(最有名的學生是安東尼·范·戴克),他們分工極為詳細,有專門畫人物的、專門畫動物的,還有專門負責風景畫創作的……據說署名魯本斯的油畫分為三類:他親手畫的、只畫重點的和僅僅監督指導的。
傳記式的敘事藏所
500年后,魯本斯故居成為世界各地無數“魯粉兒”必到之處,游客絡繹不絕。為了控制人流量,門口還設有個玻璃售票廳,是由比利時著名建筑師Stephane Beel設計的。魯本斯故居經1939-1946年7年的修復,現在已經成為市立美術館。區別于其他藝術藏所的是,它完整地重現了藝術家的工作生活習慣和當時的社會風貌,屋內的壁爐、家具,甚至軟裝,無不體現著一種雍容華貴卻不失穩重的特質。屋內陳列了魯本斯本人及弟子和助手們的作品,以及魯本斯收藏的許多異常精美的雕塑和工藝品,還有各國皇帝、國王獎給魯本斯的獎章和紀念品。所以,即使魯本斯故居之藏品體量根本無法與其他資金殷實的藝術收藏機構匹敵,它依舊作為一個傳記式的敘事場所而值得一游。
在故居展室里不時可聽到咔嚓咔嚓的快門聲,和人們對某件作品由感而發的贊嘆和評論。人們或站或坐,認真觀賞,細細琢磨著眼前的作品,進入與畫家、與畫中人物的對話和對歷史、對藝術的沉思。
魯本斯的肖像畫是非常著名的,他的故居陳列了多幅人物肖像,這些人物大都與畫家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穿著修女服的伊薩貝拉》作于1625年,畫的是阿爾伯特大公的夫人,大公夫婦是魯本斯最重要的資助人。1621年,阿爾伯特大公去世后,為表達對丈夫的追思和哀悼,夫人伊薩貝拉加入修女會,穿著修女服度過余生。在弗蘭德斯繪畫里,肖像畫惟妙惟肖的程度,只有安東尼·范·戴克( Anthony van Dyck)的作品可以與魯本斯比肩。范戴克是魯本斯最為得意的門生和助手,后來成為了弗蘭德斯肖像畫家領軍人物,他常常與魯本斯一起合作繪畫。魯本斯故居展出的人物肖像《安特衛普大主教楊凡邁德倫》和《威廉二世王子》是范·戴克人物肖像的代表作。
魯本斯一生過著王子般的生活,49歲時第一任妻子依莎貝拉·布蘭特去世,53歲時又與一位16歲的妙齡少女海倫娜·弗爾曼結婚,仍然過著幸福生活。他故居的二樓寢室里懸掛著海倫娜·弗爾曼的年輕畫像。海倫娜是魯本斯晚年多幅作品中的模特,《美惠三女神》是這個時期最有名的作品之一,藏于西班牙普拉多藝術館。晚年,魯本斯遣散了工作室人員,在家中庭院里看孩子們追逐嬉戲,還經常到郊外去畫自然風景和田園農莊,似乎回歸到個純粹畫家身份,享受簡單平靜的生活樂趣。
這個傳記故事的終章是,在離世前的兩年,魯本斯于梅赫倫市(Mechelen)的莊園田產中傳信箋給弟子盧卡斯·菲德貝(Lucas Faydherbe.1617-1697)。這個21歲的年輕人收到老師的囑托:“在離開工作室前確保所有東西已安頓好,不要落下任何原作或手稿。讓園丁將當季收獲的梨與無花果寄出。盡快封閉工作室并來到我這兒。”他的工作室兼故居一直完好保存至17世紀中葉,而后,大部分建筑結構被損毀,收藏與創作被散落于世界各地。
目前,魯本斯大部分作品被世界各地著名的機構和私人收藏,包括倫敦國家美術館、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巴黎盧浮宮等。他的作品很少流入拍賣行,有幅《Massacre of theInnocents))曾以7600萬美元,在蘇富比拍賣行創下了天價紀錄。魯本斯的繪畫影響了佛蘭德斯以及整個西方繪畫的發展,17世紀后期巴黎的法國皇家美術學院就出現了一批魯本斯主義者。18-19世紀法國畫家瓦托、德拉克洛瓦、雷諾阿和英國畫家雷諾茲、康斯特布爾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過他的影響。
穿梭在這座故居時,我幻想起魯本斯忙碌的身影:他在這里接待到訪的皇室王侯、達官顯貴;他像車間的廠長,指揮著學生、助手創造了2500多幅“魯本斯畫作”,繼而流入歐洲各國的美術館、畫廊……法國藝術史家丹納說:“佛蘭德斯只有一個魯本斯,正如英國只有一個莎士比亞,其余的畫家無論如何偉大,總缺少他的一部分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