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莉
摘要:為了提高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滿足社會需求,提高社會工作專業的專業化和職業化,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勢在必行,本文以洛陽師范學院社會工作專業為例,結果發現,以應用型為導向,立足區域行業的發展要求,明確專業人才所要具備的專業素養、核心能力,深化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改革,成效明顯。
關鍵詞:社會工作;人才培養模式;應用型人才
一、問題的提出
社會工作屬于應用社會科學,具有很強的實務性、實踐性及應用性。社會工作專業強調將所學專業知識轉化為服務案主的實踐能力,培養具備一定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方法、技巧又具備較強的社工實務能力的人才,是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重要目標。隨著地方高校向應用型轉型,現有的學院式教育在培養具有實務操作能力的教學目標上并未完全實現,必須對社會工作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就行探索和實踐,一是面有利于提供提高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滿足社會需求,促進專業發展,二是彰顯社會工作者的價值,加快促進社會工作專業的職業化進程。
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的具體措施
(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調整人才培養方案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要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目標,緊跟我校應用轉型戰略,我系依據教育部《普通高等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2012年)》和《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結合《洛陽師范學院關于修訂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精神,在認真聽取了相關領導及相關領域的實務專家的意見后,一致認為社會工作專業發展要面向區域需求、結合行業需要、立足我校實際,服務地方社會,社工專業作為應用型學科,就是要凸顯其本質屬性一實務性、實踐性,我們對培養方案進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
在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方面,我們把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進行了更清晰的定位,培養具備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和專業倫理,掌握社會工作基礎知識、掌握社會工作主要方法和技能的學生,并細化了培養要求,使學生具備從事社會工作實踐的能力和結合我國實際的創新能力,具備進行社會調查研究的方法和技能,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具有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
在培養模式方面,我系采取“2+X”人才培養模式,強化職業教育,兼顧學生個性化發展。“2”指的是第一、二學年實施通識教育和專業基礎教育,培養學生公民道德、身心健康、表達溝通等方面的素質和專業群基礎知識。“X”指從第三學年開始,向應用型、實務性人才培養方向靠攏,并加人以與機構聯合培養的方式以此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在培養方向上,強調本土經驗積累,滿足地方社會需要。根據國家的大政方針,簡政放權,權利下放,由社區管理轉向社區治理,未來社區承接多項任務與使命,我們開設了社區社會工作方向;根據我國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的趨勢,未來我國面臨銀色時代的到來,如何服務于老年人是一項急需思考的問題,我們順勢開設了老年社會工作;而殘疾人社會工作是我們的又一方向,這些方向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選擇空間,能更有力地拓展學生的職業面向。
(二)深化課程體系改革,加強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培養
課程體系的設置應該能支持培養目標的達成,滿足社會對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能力素質的要求。課程體系改革突出職業定位和應用型,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為核心,圍繞著培養目標,回應社會需求,我系依照“厚基礎,寬口徑”的原則,全面調整和優化課程設置體系,充分體現自己的特色與專長,使畢業生的素質與水平在省內同專業中居于上等。
修改后的課程結構由四部分組成,分別是通識教育平臺、專業知識平臺、專業能力平臺和專業教育平臺。在進一步夯實專業理論和知識的基礎上,加大實踐教學的比例,構建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并與理論課程體系相輔相成,把握必修課與專業課及其中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之間的學時比例,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課程安排上,重點平衡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加大實習實訓課程。
一方面是重視理論知識課程。前兩學年,實施厚基礎、寬口徑教育,構建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所需要具備的知識結構,以提高知識儲備為主,為學生打下良好基礎,以利于學生長遠發展與靈活擇業。突出了專業核心課程的作用。針對大一新生,通過開設專業導入課和社會工作概論這門課,讓學生對社會工作專業有個整體的認知,全面了解本專業的基本信息,明確了在校期間的學習方向和目標;針對已經熟悉專業基礎知識的大二學生,在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和社區工作中開展“團體凝聚力”、“團體游戲”為內容的活動,加深學生對更深層次社工溝通、會議、方案設計以及程序技巧的掌握。
一方面加強對三、四年級學生的實訓課程。按照社會工作服務一線對職業崗位能力的要求及職業發展需要,強化實訓教學,增加實訓課程課時,實踐實驗教學增加到1144學時(課內實踐實驗819學時、課外實踐實驗325學時),這樣安排的時間鏈接,不僅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有一個從淺到深的認識和把握,而且更重要的是鍛煉了學生自己動手,自己動腦解決問題的慣性思維,使學生掌握從事社會工作的各種技能和方法,善于運用社會工作理論、知識和方法分析解決社會工作實際中的各種問題,畢業后在崗位上能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三)深化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加強實踐教學
社工系教師積極開展教學方法改革,以啟發式教學為主,輔之以研究型教學,采取討論、案例分析、小組分享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著力推動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經常組織教師開展教學研討活動,注重運用情景模擬,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在整個社會工作教育過程中,突出職業化與應用性,加強學生的職業能力教育,使培養出來的專業學生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較強的專業實務能力,能夠滿足市場對人才的要求,使應用性學科進入社會便能運用,在專業教育體系的設計上,同時以學生的職業生涯設計為關注點,根據社會和職業的需求設計部分課程的教學內容,采取動態的反應方式進行適當的調整。
實踐教學上,采取校內模擬實踐和校外實踐的有機結合,以培養學生的專業精神和專業能力。在課內教學中強化職業技能訓練,教學方法初步實現“教、學、做”一體化。突出社會工作專業應用性,有效發揮實驗室及實習教學的重要作用,比如把《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等實踐性較強的課堂搬到實驗室,再通過到社會機構的實習,實現了“教、學、做”一體化,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另外開設了資深社工實務教學,邀請香港一線社工、督導進課堂,介紹資深社工開展活動、項目的相關經驗,增長學生眼界。同時,積極開展專業技能競賽“和諧社區模擬訪談,和專業競賽“挑戰杯競賽”,獲得省市級榮譽與獎勵若干項,從而強化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校外實踐方面,專任教師在開展理論學習與科學研究的同時,以社會工作專業崗位和職業需求為前提,堅持在地化發展,在社會服務領域深度耕耘,建立專業培養和崗位需要的一體化通道,走特色發展道路。專業老師李華偉主持參與的洛陽市通用社區的成功社會治理案例,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我們嘗試探索建立“政府一高校”合作模式,創新建立洛陽師范學院澗西區社區培訓學院,培訓社區工作專業人員,同時在重慶路第二社區建立實習基地,每年選派學生在社區實習,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另外和洛陽本地社工機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多位老師已在本地欣和社工機構何陽光社工機構擔任督導,一方面為學生實習提供了機會和平臺,另外也給專業老師提供了活生生的案例豐富了教學。
(四)加強實習環節的教學,建立專業的實習基地,提高實習質量
社會工作作為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專業,它要求學生必須具備將所學的專業價值、理論和技巧為案主提供最有效的服務,而知識、技能和理念能否很好地內化,與社會工作實踐息息相關,實踐環節是使學生鞏固、加深所學的理論知識,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提高實務能力的重要途徑,為了完成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提高學生的實務能力,為就業打下基礎。
根據我校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經學院研究決定,我校社會工作專業本科生采取第6學期(大三下學期)集中實習,實習生的管理實施“雙導師制”,即我系指導教師和實習基地指導教師共同管理實習生,在大三上學期末我們制定實習安排,在實習前對學生實習進行培訓,專業指導老師要在實習期間要通過各渠道對學生進行指導,及時監控實習質量。探索建立專業教師和實習機構經驗成員相結合的實習督導制度,使學生真正可以將理論應用到實際的服務過程中,學有所長,學以致用。
近年來我系加強學校和政府社會福利機構、非營利機構合作,形成相對穩定的專業實習基地。前后建立以洛陽兒童福利院、香港主流夢工場為代表的各種模范實習基地9個,目前已與香港主流夢基金會進行合作,聯合培養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邀請香港專業社工和督導對學生進行培訓,提高學生的實務技巧和技能。同時和鄭州和南方一些城市的專業社工機構,建立長期實習合作關系。
三、培養模式改革取得的成效
隨著這些實施舉措的不斷深入,學生在實踐創新能力、實習、就業等多個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在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方面,社會工作專業學生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每年一次的“和諧社區模擬訪談”專業角色扮演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河南省大學生“挑戰杯”大賽中,我系學生多次獲得獎項。學生結合地方需要先后開展社會調查活動20次,開展社會服務活動30次,受到了媒體的廣泛關注和地方政府的一致好評。另外通過實習、就業單位對學生的反饋來看,社工專業的學生綜合表現優異,深受實習單位和就業單位好評。
參考文獻
[1]陳英,劉淑娟,關盛梅.社會工作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02.
[2]陳宇鵬,佘曙初,董海寧.地方高職院校社會工作專業課程體系設置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08.
[3]趙勤.國際教育背景下的中國社會工作專業課程體系設計探索[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3.
[4]王瑩,劉華.社會工作專業應用型人才實踐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