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軍
【摘要】目的:觀察PFNA-Ⅱ微創內固定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86例作為樣本,所有患者均行PF-NA-Ⅱ微創內固定術治療。結果:86例患者手術時間(51.26±3.69)min,出血量(119.52±7.15)ml,骨折愈合(3.10±0.08)m,并發癥發生率2.33%。治療后,86例患者VAS(2.10±0.07)分,Harris(87.56±2.61)分。與治療前相比,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將PFNA-Ⅱ微創內固定術應用到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治療中,可有效減輕疼痛,改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減少并發癥,優勢顯著。
【關鍵詞】PFNA-Ⅱ微創內固定;股骨粗隆間骨折;髓內釘
前言:股骨粗隆間骨折常見于老年人,骨折后,髖內翻等并發癥發生率較高,患者預后一般較差。有研究指出,將PFNA-Ⅱ微創內固定術應用到疾病的治療中,可有效促進骨折愈合,改善預后。本文于本院2014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中,隨機選取86例作為樣本。闡述了PFNA-Ⅱ微創內固定的手術方法,并觀察了該術式的治療效果:
1.1一般資料于本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中,隨機選取86例作為樣本。患者資料如下:性別:男40例,女46例。年齡(57-88)歲,平均(75.84±1.89)歲。
1.2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已確診為股骨粗隆間骨折。(2)患者無惡性腫瘤,無其他系統重大疾病。(3)術前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3方法所有患者均行PFNA-Ⅱ微創內固定術治療,手術方法如下:
(1)全身麻醉,囑患者取平臥位。
(2)患側髖關節內收10-15°牽引,上半身向健側彎曲,x線透視下,將骨折閉合復位。
(3)沿腿部縱軸,自股骨大粗隆頂端切開3~5cm,X線透視下,插入圓頭導引針,至骨髓腔后停止。
(4)沿導針擴髓,將PFNA-Ⅱ主釘插入股骨髓腔,置入股骨頸導針。骨折復位不良者,應同時置人克氏針。沿股骨頸導針擴孔深度,應較拉力釘長度少10-15mm。
(5)將螺旋刀片尖端,置入股骨頭骨質中。待尖端距離關節面5-10mm時,將螺帽鎖定,加壓固定骨折區域。
(6)瞄準器引導下,加克氏針固定。
1.4觀察指標觀察86例患者的手術情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時間、并發癥發生率4項指標。觀察86例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及Harris評分。
1.5評分方法疼痛采用VAS量表評分,髖關節功能采用Harris量表評分。
1.6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3.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采用X2檢驗,以(%)表示。計量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表示。P<0.05視為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86例患者的手術情況86例患者手術時間(51.26±3.69)min,出血量(119.52±7.15)ml,骨折愈合時間(3.10±0.08)m,并發癥發生率2.33%。
2.2 86例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及Harris評分治療后,86例患者VAS(2.10±0.07)分,Harris(87.56±2.61)分。與治療前相比,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術前,術者需借助x線片,評估患者骨折的穩定性、定位術區。采用上述方式評估病情,有利于提高手術方案的針對性,提高手術效率。PFNA-Ⅱ微創內固定術中所應用的髓內釘與患者髓內解剖結構相匹配將其與克氏針聯合應用到術中,可有效促進骨折愈合。PFNA-Ⅱ微創內固定術,同樣具有切口小的優勢。術中出血量較小,患者預后更佳。本文研究發現,行PFNA-Ⅱ微創內固定術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手術時間(51.26±3.69)min,出血量(119.52±7.15)ml,骨折愈合(3.10±0.08)m,并發癥發生率2.33%。隨訪6個月發現,本組86例患者VAS(2.10±0.07)分,Harris(87.56±2.61)分。與治療前相比,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采用PFNA-Ⅱ微創內固定術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預后,臨床應用價值值得肯定。
綜上所述,將PFNA-Ⅱ微創內固定術應用到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治療中,可有效減輕疼痛,改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減少并發癥,優勢顯著。
【參考文獻】
[1]劉彥旬,馬陸達,盧孟康.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與內固定在高齡骨質疏松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中的療效[J].河北醫藥,2018,40(13):1979-1982
[2]張文昌.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對股骨粗隆間骨折老年患者術后髖關節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8,18(06):976-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