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液壓缸作為液壓傳統系統中最為重要的元件,其工作效能對液壓傳動系統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文章基于此,首先對液壓缸的結構設計做了分析與研究,重點分析了液壓缸的缸體、活塞桿、端蓋與套筒的設計,繼而借助仿真實驗,從多個角度分析了液壓缸結構的運行特點。
關鍵詞:液壓缸;結構設計;運行特點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8.15.042
隨著機械工藝的不斷發展與提升,液壓傳統系統已經被廣泛地應用于各種不同類型的機械中,而液壓缸則是液壓傳統系統中的核心部件,發揮著最為重要的作用。液壓缸的主要職責是借助液壓油完成能量的傳遞,而能量的傳遞則是液壓傳統系統的中心環節,且借助于液壓缸的運動,能夠使液壓轉變為機械動能,從而使傳動系統中的各個環節執行相應的運動指令。
1 液壓缸結構設計
在液壓傳統系統中,液壓缸是非常重要的能源執行元件,在特定功能的實現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不僅如此,液壓缸對液壓傳統系統的影響是全方位的,任何層面的問題,比如結構尺寸、性能等,都會對液壓傳動系統帶來非常大的影響,甚至使得液壓傳統系統難以實現預期功能,因此,液壓缸設計,特別是液壓缸的結構設計就顯得尤為必要。在液壓缸結構設計中重點需要處理好以下幾點內容:第一、當液壓缸沒有活塞桿,直接連通油箱時,需要將活塞向右斷開,同樣的情形也表現在當有活塞桿但沒有與高壓油側通時;第二、當活塞的兩側與高壓油同時連通,在設計中需要根據兩側實際的承壓面積,將活塞向左關閉;第三、活塞桿作為結構設計中的重點,在實際應用中經常出現滑動的現象,而導致此種現象的主要因素則是活塞桿的直徑存在問題,因此,在活塞桿設計時,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與需求,合理的設計活塞桿的直徑,避免故障的發生。不僅如此,在液壓缸的結構設計中,還要做好直徑計算與校核、厚度計算與校核、長度計算與校核的工作。
2 液壓缸輔件設計
除了結構設計以外,液壓缸的輔件設計同樣非常重要,輔件設計主要包括端蓋和套筒兩項內容。首先,就端蓋而言,端蓋在液壓缸結構中有著突出的地位與作用,不僅活塞桿、導向套以及防塵圈等都必須安裝于端蓋之中,且端蓋對壓力容腔的完整性以及密閉性同樣有著非常突出的作用。這些都要求液壓缸的端蓋必須具有較強的連接強度,如此才能保證液壓傳動系統的正常運轉。在端蓋的設計中,通常采用拉桿連接的方式來連接缸體端部,這種操作方式不僅很好地簡化了操作中的具體流程,而且有效地提升了液壓缸的通用性以及操作中的便捷性,具有非常突出的價值;其次,就套筒而言,套筒在液壓缸中的主要作用是支撐活塞桿,此外,它同樣是保證缸筒等部件發揮自身作用的重要配件,有著特殊的作用。套筒伸出液壓缸的時候,會與缸筒的表面發生接觸作用,因此,技術人員在設計套筒的時候,需要盡可能采用O型的密封圈將套筒外圓以及缸體內壁有效地的密封起來,確保其性能與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
3 液壓缸運行特點分析
在液壓缸進行往復運動時,速度是表示液壓缸運行特點最為有效的指標。本文主要借助仿真實驗來探討液壓缸的運行特點,實驗結果顯示:在液壓缸處于開斷狀態時,液壓缸的活塞運動離不開桿側系統工作的油壓作用,此時油壓箱提供的無桿側油壓基本等同于大氣壓,但比系統工作壓力要小。而當液壓缸處于閉合狀態時,兩側活塞將同時與高壓油連通,而活塞的運動狀態則和承壓面積密切相關,且根據活塞極限速度的最高值可以看出,閉合狀態下的液壓缸速度值明顯低于開斷狀態,由此我們可以得出液壓缸如下運行特點:速度越大、加速越大而動作時間則越短。
借助仿真實驗,我們探討了影響液壓缸活塞速度以及時間特性的因素,實驗中將變化對象設定為與活塞聯動的運動系統歸化質量,結果卻顯示,極限速度的最高值與運動系統歸化質量之間沒有任何關系,其始終處于穩定的狀態,沒有發生波動。但加速度卻會隨著歸化質量的變化而發生變動,具體來說,便是隨著歸化質量的增加,加速度則不斷減小,使得液壓缸的工作時間變相的增加。
仿真實驗同樣探討了活塞直徑與液壓缸運行速度以及時間的關系,結果表明,在閥口同流面積固定的前提條件下,隨著活塞承壓面積的增加,液壓缸的驅動力以及速度也會顯著提升,且液壓缸活塞的背壓阻力會隨著閥口通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此種條件下,極限速度的最高值會被控制在特定的范圍內,從中我們可以歸納出液壓缸如下運行特點:加速度與液壓缸的直徑成正比,但與極限速度的最小值成反比。
4 結語
液壓缸主要是由缸體、活塞桿、端蓋以及套筒等組合而成,任何一個環節出現設計問題,或者質量問題,都有可能對液壓傳統系統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完善液壓缸的結構設計就極為必要。
參考文獻:
[1]李樹茂.液壓缸結構設計及運行特性的分析[J].工程技術:引文版,2016(04):277.
[2]成曉軍,魏向晶,吳秀英.液壓缸結構設計及運行特性[J].現代制造技術與裝備,2017(09):59-60.
[3]劉曉明,葉瑋.液壓缸結構設計及運行特性分析[J].液壓氣動與密封,2013(07):44-45.
作者簡介:李成平(1990-),男,陜西安康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機電一體化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