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環 李君 范華 呂春穎
[摘要] 目的 觀察烏梅消食顆粒聯合硫酸亞鐵在脾胃虛弱型缺鐵性貧血治療中作用。 方法 選擇2015年5月~2017年5月廊坊市中醫醫院診斷為脾胃虛弱型缺鐵性貧血的患者92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6例,對照組采用硫酸亞鐵片口服,治療組在服用硫酸亞鐵前20 min開水沖服烏梅消食顆粒,30 d為1個療程,觀察兩組療效、血常規、鐵代謝及副作用情況。 結果 治療1個療程后,兩組患者療效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但治療組患者的血常規及鐵代謝指標較對照組明顯改善,且治療組不良反應明顯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結論 烏梅消食顆粒聯合硫酸亞鐵治療脾胃虛弱型缺鐵性貧血,可明顯改善患者貧血指標,增加機體鐵儲備,減少鐵劑對消化道的刺激作用,效果優于單用鐵劑。
[關鍵詞] 烏梅消食顆粒;硫酸亞鐵;脾胃虛弱;缺鐵性貧血
[中圖分類號] R55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8)06(b)-0119-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Wumei Xiaoshi Granule combined with ferrous sulfate in the treatment of iron deficiency anemia (IDA) of spleen-stomach deficiency. Methods From May 2015 to May 2017, in Langfang TCM Hospital, 92 patients with IDA of spleen-stomach deficiency were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n = 46) and control group (n = 46)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ferrous sulfate tablets,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Wumei Xiaoshi Granule 20 min before ferrous sulfate tablets, 30 d for a course of treatment. The efficacy,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iron metabolism and side effect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urative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However, the blood routine test and iron metabolism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Wumei Xiaoshi Granule combined with ferrous sulfate in the treatment of IDA of spleen-stomach deficiency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anemia symptoms, increase the body iron reserve and reduce the stimulation effect, and the effect is better than ferrous sulfate only.
[Key words] Wumei Xiaoshi Granule; Ferrous sulfate; Spleen-stomach deficiency; Iron deficiency anemia
缺鐵性貧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最常見的營養缺乏性疾病,是威脅發展中國家女性和兒童的第一大貧血原因。IDA是指體內貯存的鐵缺乏導致血紅素合成減少所引起的貧血,主要由于鐵攝入不足、吸收不足、需求量增加或損失過多等原因導致,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小細胞低色素型貧血[1]。該病可引起抵抗力下降、工作、學習能力下降、生長發育遲滯等一系列不良后果,是全球普遍衛生問題,在發展中國家情況尤為嚴重[2]。補充鐵劑及查找并去除缺鐵的原因是治療IDA的主要手段,目前補充鐵劑的主要辦法為口服鐵劑及注射用鐵劑,兩者均有一定副作用,尤其是注射用鐵劑有13%~26%患者可有明顯不良反應[3],臨床應嚴格掌握使用指征。經過筆者長期臨床發現,脾胃虛弱型缺鐵性貧血是臨床上常見類型,因此,廊坊市中醫醫院(以下簡稱“我院”)血液科結合自身特色,采用烏梅消食顆粒聯合硫酸亞鐵治療脾胃虛弱型缺鐵性貧血,效果滿意,副作用少,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5月~2017年5月我院血液科門診及住院診斷為脾胃虛弱型缺鐵性貧血的患者92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6例。治療組中男18例,女28例;年齡18~72歲,平均(54.6±11.3)歲;其中輕度貧血21例,重度貧血23例,極重度貧血2例。對照組中男21例,女25例;年齡19~74歲,平均(53.1±10.7)歲;其中輕度貧血20例,重度貧血24例,極重度貧血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和/或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參考《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1]中關于缺鐵性貧血的診斷標準,①小細胞低色素貧血:男性血紅蛋白(Hb)<120 g/L,女性Hb<110 g /L;紅細胞平均體積(MCV)<80 fL,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量(MCH)<26 pg,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0.31;紅細胞形態可有明顯低色素表現。②有明確的缺鐵病因和臨床表現。③血清(血漿)鐵<10.7 μmol/L(60 μg/L),總鐵結合力>64.44 μmol/L(360 μg/dL)。④轉鐵蛋白飽和度<0.15。⑤骨髓鐵染色顯示骨髓小粒可染鐵消失,鐵幼粒細胞<15%。⑥紅細胞游離原卟啉(FEP)>0.9 μmol/L(50 μg/dL)(全血),或血液鋅原卟啉>0.96 μmol/L(60 μg/dL)(全血)或FEP/Hb>4.5 μg/Hb。⑦血清鐵蛋白(SF)<14 μg/L。⑧鐵劑治療有效。符合①和②~⑧中任何2條以上者可以診斷為缺鐵性貧血。貧血嚴重程度分級為:Hb>90 g/L為輕度貧血,Hb在>60~90 g/L為中度貧血,Hb在>30~60 g/L為重度貧血;Hb≤30 g/L為極重度貧血。中醫病名診斷參考《中醫內科學》[4]中“虛勞”,辨證分型診斷參考《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5]中的脾胃虛弱證的診斷標準即:面黃少華或淡白,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或有便溏腹瀉,唇舌色淡,苔薄,脈弱。
納入標準:①符合缺鐵性貧血西醫診斷;②中醫證型辨證為脾胃虛弱型;③年齡18~75歲;④近期未針對IDA進行過治療。
排除標準:①不符合中醫或西醫診斷者;②合并肝、腎、心、肺、腦、造血系統等嚴重疾病,或有惡性腫瘤者;③屬于極度貧血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⑤依從性差,不能堅持試驗者;⑥近2周接受過針對缺鐵性貧血治療的患者。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硫酸亞鐵片(上海黃海制藥有限責任公司,規格:0.3 g×60 s)1片飯后口服,1日3次。
1.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烏梅消食顆粒(廊坊市中醫醫院制劑室生產)每次12 g,在服用鐵劑前20 min開水沖服,1日3次。
以上兩組患者療程均為30 d,治療1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1.3 觀察指標
觀察治療1個療程后療效,對患者治療前后進行實驗室檢查,觀察血常規中Hb、網織紅細胞(RET)、MCV、MCH、紅細胞計數(RBC),鐵代謝指標:血清鐵(SI)、SF、轉鐵蛋白飽和度(TS)的變化情況,記錄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
中醫癥候療效評定標準:參考《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5]。臨床治愈:中醫臨床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癥候積分減少≥95%;顯效:中醫臨床癥狀及體征均明顯改善,癥候積分減少在70%~<95%;有效:中醫臨床癥狀及體征均改善,癥候積分減少在30%~<70%;無效:中醫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明顯好轉甚或加重,癥候積分減少<30%。有效率=(臨床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7.0對數據進行分析,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中醫癥候療效比較
經過30 d治療,治療組有效率為100.0%,對照組有效率為97.8%,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 治療前后血常規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Hb、RET、MCV、MCH、RBC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經過30 d治療后,兩組以上指標均明顯改善,且治療組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2.3 治療前后鐵代謝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SI、SF、TS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經過30 d治療后,兩組以上指標均明顯改善,且治療組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2.4 不良反應
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高于治療組,兩組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見表4。本研究中的不良反應均為輕度,改為飯后服用或停藥后自行緩解。
3 討論
Hb是幼紅細胞與原卟啉、珠蛋白與鐵結合生成的產物,鐵的缺乏可直接引起缺鐵性貧血,同時,鐵還參與機體中肌紅蛋白、細胞色素及部分呼吸酶的合成。據WHO 2014的調查顯示,全球有一半的居民存在缺鐵的情況[6],而我國的調查結果亦不容樂觀。
根據IDA的臨床表現,可將其歸屬于中醫學中的“萎黃病”“食勞氣黃”“積黃”“黃腫”“黃胖”“黃病”“虛勞”“虛損”范疇。16世紀中后期歐洲醫師普遍將本病稱為“萎黃癥”或“綠色貧血”,17 世紀中葉的法國,醫生們已經開始使用鐵鹽治療本病。20世紀初人們確認萎黃癥的特征是血液中的鐵含量下降。北京市東直門醫院陳信義教授根據對本病臨床觀察,發現輕度貧血(Hb 80~100 g/L)可歸屬于“萎黃病”“黃胖病”范疇,中度貧血(Hb 60~80 g/L)可歸屬于“黃腫病”“食勞氣黃病”范疇,重度貧血歸于中醫“虛損”“虛勞”范疇。在古代醫籍中,有許多關于本病的類似記載。其中有的描述了與之類似的臨床癥狀,例如《素問·生氣通天論》篇中提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認為陰血不足的病因在于水谷精微攝納不足。《靈樞·決氣》篇中認為血液化生的過程是“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的結果。《素問·痹論》云:“飲食自倍,脾胃乃傷”提示水谷精微是生血之源,若飲食不足,則血無以生化。清代徐大椿《雜病證治·血證》指出:“血者,水谷之精氣也”,也指出水谷精氣吸收不足是血虛疾病的重要原因。馬薇等[7]學者發現,中國古代文獻中,幾乎一半的學者認為IDA的病機為“脾胃虛弱”,治當健脾養胃。脾胃虛弱型IDA主要表現為面黃,神疲乏力,面色蒼白,時有頭暈、心悸,大便稀溏。本病的發生與肝、脾胃功能密切相關,因為脾為后天之本,為氣血化生之源,血的生成就是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的結果,而肝藏血,脾攝血,二者相輔相成,是統攝氣血的關鍵。
需鐵量增加、鐵吸收障礙是缺鐵性貧血的常見病因,前者以嬰幼兒及育齡期婦女常見,而后者主要見于胃部手術或胃腸道功能紊亂者。相關研究顯示,男性IDA發生的主要原因是消化道出血,女性則為月經過多[7]。對于IDA的治療,除了針對病因的治療以外,應補充鐵劑。但口服鐵劑可引起較多消化道不適的不良反應,硫酸亞鐵的副作用也較多[8]。姚惠等[9]對IDA患者使用口服鐵劑的同時,聯合雞血藤水煎液治療,可明顯改善患者癥狀,加快機體鐵代謝;陸泳萍[10]用加味當歸補血湯聯合鐵劑治療IDA患者,發現中西醫結合科明顯緩解患者腹部不適癥狀,改善貧血,證實中藥對癥聯合口服鐵劑治療,可明顯改善IDA患者臨床癥狀,增加機體鐵儲備,減少副作用。
烏梅消食顆粒是我院院內制劑,具有完備的藥品審批手續和臨床應用經驗,其組方主要有枳實、雞內金、白術、焦山楂、太子參、蒲公英、烏梅、木瓜、莪術、焦神曲等,既有健脾和胃之功,同時兼有補氣生血之用,方中白術、太子參健脾益氣,培補中焦,雞內金、枳實、烏梅、山楂、神曲消食化滯,木瓜、莪術和中消積,健脾助運,蒲公英清泄肝火,抑木扶土,諸藥合用,共奏益氣生血,健脾和胃之功,本方消導重于補益,原因在于鐵劑屬于金石之劑,其性沉滯,若不加消導,容易停積化熱,故服用鐵劑常常出現納呆、腹脹、胃部燒灼感等不適。既往研究顯示,烏梅消食顆粒能促進鐵劑吸收,加速貧血恢復,增加血清鐵儲備的作用,同時可以降低鐵劑對消化道的副作用,在輔助鐵劑治療時對細胞免疫功能改善的積極作用,常用于治療各類原因導致的缺鐵性貧血的治療,效果滿意[11-13]。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枳實總黃酮苷提取物能明顯改善實驗動物近端胃適應性,可以改善動物的消化不良癥狀[14]。白術、雞內金提取物均有修復胃腸黏膜損傷的作用,可明顯減輕藥物引起的消化道黏膜損傷[15-16]。而太子參含有多種化學成分,藥理活性包括改善免疫功能、抗氧化、抗應激、抗疲勞等[17]。龔祝南等[18]報道太子參醇提取物可以改善細胞免疫功能低下小鼠模型的脾虛癥狀,蔡晶等[19]研究發現太子參多糖可以促進小鼠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同時可以提升小鼠免疫器官的重量。
本研究采用烏梅消食顆粒聯合硫酸亞鐵治療脾胃虛弱型缺鐵性貧血,發現治療效果與單用硫酸亞鐵治療效果一致,但配合烏梅消食顆粒的消食導滯,健脾養胃作用,治療組患者的HGB、RET、MCV、MCH、RBC較對照組明顯改善,證實烏梅消食顆粒可加速貧血的恢復,而通過30 d的治療,治療組患者囑患者SI、SF、TS明顯提高,說明烏梅消食顆粒具有增加鐵儲備的功能,與之前研究一致;本研究囑患者服用硫酸亞鐵前20 min服用烏梅消食顆粒,具有健脾養胃的功效,減輕了硫酸亞鐵對消化道刺激作用,故治療組不良反應明顯減少。綜上所述,烏梅消食顆粒具有消食導滯,健脾養胃之功效,聯合硫酸亞鐵治療脾胃虛弱型IDA,可明顯改善患者貧血指標,增加機體鐵儲備,減少鐵劑對消化道的刺激作用,效果優于單用鐵劑。
[參考文獻]
[1] 張之南,沈悌.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M].3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172-176.
[2] Ezzati M, Lopez AD, Rodgere A, et al. Comparative quantification of health risks: global and regional burden of disease attribution to selected major risk factors [J].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4,1(1):163-209.
[3] 陳灝珠,林果為,王吉耀.實用內科學[M].1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323-2328.
[4] 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428.
[5]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34.
[6] 馬薇.北京地區老齡人群鐵缺乏癥流行病學調査與分析比[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4.
[6] 劉形華.缺鐵性貧血228例臨床分析[J].實用臨床醫學,2012,13(2):22-24.
[7] 馬薇,侯麗,陳信義.“健脾生血”治療缺鐵性貧血的理論依據和臨床實踐[C].中華中醫藥學會第二屆岐黃論壇-血液病中醫藥防治分論壇文集,2014:7.
[8] 王淑芹.右旋糖酐鐵與硫酸亞鐵治療缺鐵性貧血效果比較[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5,18(2):167.
[9] 姚惠,楊維佳,楊敏春,等.口服鐵劑聯合雞血藤水煎液治療缺鐵性貧血對機體鐵代謝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16,14(4):540-543.
[10] 陸泳萍.加味當歸補血湯聯合維鐵緩釋片治療缺鐵性貧血43例臨床觀察[J].中醫藥導報,2016,22(2):540-543.
[11] 周振環,楊淑蓮,孫長勇,等.烏梅消食顆粒治療缺鐵性貧血50例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09,36(1):63-65.
[12] 周振環,郎立新,劉震,等.烏梅消食顆粒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合并缺鐵性貧血的臨床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25):134-137.
[13] 周振環,孟予城,劉震,等.烏梅消食顆粒治療缺鐵性貧血細胞免疫紊亂的臨床觀察[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7, 35(6):1610-1612.
[14] 吳震宇,張聲生,盧曉芳,等. 枳實總黃酮苷提取物對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近端胃適應性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16,24(3) :188-192.
[15] 李茹柳,宋厚盼,伍婷婷,等.白術提取物對IEC-6細胞遷移過程Rho GTPaes及肌球蛋白Ⅱ表達的影響[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15,26(6):739-743.
[13] 遲玉森,馬成印,邵允琪,等.雞內金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其改善腸道保健功能的研究[J].食品工業科技,1999, 20(4) :21-22.
[17] 褚書豪,汪小彩,馮良,等.太子參化學成分及其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光明中醫,2016,31(7):1047-1048.
[18] 龔祝南,戴岳,馬輝,等.8個不同產地太子參對脾虛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藥材,2010,24(4):281-282.
[19] 蔡晶,李孝棟,陳旭征,等.太子參多糖提取物對小鼠免疫功能的影響[J].福建中醫學院學報,2005,15(3) :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