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創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促進了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人民群眾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產品,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受到高度重視。2012年11月舉行的十八大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明確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戰略目標。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任務之一。2014年,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制定“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對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行了頂層設計。2016年12月,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目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成效顯著,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思路,初步建成了包括國家、省、地市、縣、鄉、村和城市社區在內的六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大大增強,公共文化服務活力進一步激發①“十二五”我國文化改革發展取得輝煌成就[EB/OL].[2018-03-25].http://cpc.people.com.cn/n/2015/1022/c399243-27729383.html.。
在這一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進一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公共圖書館建設也在加速推進,公共圖書館設施服務網絡進一步完善,文獻信息資源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服務效能進一步提升。2016年12月,文化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體育總局、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推進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的指導意見》。2017年,開展第六次全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工作。2017年7月,文化部印發《“十三五”時期全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規劃》,明確了新時期的主要目標和指標,到2020年全國公共圖書館設施網絡進一步完善,文獻資源保障能力明顯增強,縣級圖書館總分館制基本建立,公共圖書館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水平顯著提高,信息網絡等新技術應用更加普及,法人治理結構建設積極推進,人才隊伍建設有效加強,政策法律保障更加有力,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公眾對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滿意度持續提升②“十三五”時期全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規劃[EB/OL].[2018-03-25].http://zwgk.mcprc.gov.cn/auto255/201707/t20170726_685747.html.。2017年11月,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
廣東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努力開創廣東省各項事業新局面,持續推進廣東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廣東省公共圖書館事業。2010年7月,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提出全面推進文化建設、實現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的跨越,其中“構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③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EB/OL].[2018-03-25].http://news.southcn.com/g/2010-07/30/content_14279712.htm.。2011年9月,廣東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廣東省公共文化服務促進條例》,是全國首部關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綜合性地方法規,提出了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立法的整體思路。2015年7月,中共廣東省委辦公廳、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與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人口狀況、人民群眾需求相匹配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主要指標居全國前列的目標任務。“十二五”時期,廣東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日趨完善,在全國率先實現公共圖書館等免費開放,開展服務效能提升計劃,打造文化惠民活動品牌,公共文化服務立法開全國先河,積極推進國家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創建工作,探索以人民群眾需求為導向的公共文化服務機制①,為“十三五”這一促進文化繁榮發展關鍵時期廣東省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本報告以廣東省第六次全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數據、廣東圖書館學會公共圖書館建設數據為基礎,從總體現狀、保障條件、業務建設、服務效能、區域特色等幾個方面呈現2013-2017年廣東省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的整體情況。數據共涉及136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其中包括5個省級/副省級公共圖書館(以下簡稱“省級館”)、39個地市級公共圖書館(以下簡稱“地市級館”)和92個縣級公共圖書館(以下簡稱“縣級館”),涵蓋了廣東省95.1%以上的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
《“十三五”時期全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規劃》確定了“十三五”時期全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的主要指標。參照這一指標體系,廣東省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的主要情況見表1。如表1所示,廣東省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情況較好。在此次調查掌握數據的主要指標中,公共圖書館達標率、每萬人建筑面積、人均藏書量、人均年新增圖書藏量、人均購書經費等均已提前實現文化部確定的“十三五”時期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目標,與廣東省走在前列、領先全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符合。

表1 廣東省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主要情況②
廣東省以城鄉基層公共圖書館設施建設為重點,加強對公共圖書館布局的統籌規劃,按照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建設原則,實現基層圖書館全覆蓋,形成比較完備的省、市、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五級公共圖書館設施網絡。
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計136個①另有14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由于舊館改造或新館建設暫未開放。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免費向民眾開放并提供服務,建筑總面積達152.56萬平方米,每萬人建筑面積達136.59平方米。具體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2017年廣東省公共圖書館設施建設、開放場館數量和面積②數據截至2017年12月。
珠三角九個地級市每萬人公共圖書館面積達176.71平方米,已遠超2020年該項指標的全國目標,粵北五個地級市也已提前達標。當然,廣東省區域間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依然突出。
廣東省加強基層公共圖書館設施建設。82%的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在不同程度上配備了無障礙設施,功能適用性得到增強。縣級和地市級公共圖書館閱覽座席數達8.348萬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讀者用計算機終端數達1.31萬臺,讀者服務區無線網覆蓋率達100%的公共圖書館超過95%。
2016年初,廣東省啟動并大力推進縣級圖書館總分館試點建設,選取了兩批圖書館總分館試點,共計27個。以群眾文化需求為導向,以強化館站服務效能為目的,創新管理機制,總分館試點突破了以往資源相對分散、服務相對獨立的瓶頸。2018年初,試點區域基本建立起縣級總館、鄉鎮(街道)分館、村(社區)服務點的三級體系,盤活了基層公共文化資源,實現了資源的互通共享④廣東省文化廳關于報送第六次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評估工作總結的函[Z].2017:11.。
圍繞公共圖書館的基本職能,廣東省建立公共圖書館經費保障機制以及公共圖書館免費開放經費保障機制,將人員開支、資源購置、基本服務提供、設施設備購置與維護等日常運行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并逐步提高經費保障水平,保障公共圖書館的正常運轉和可持續發展。
廣東省各級政府重視公共圖書館事業,年財政撥款總額持續增加。2017年全省財政撥款總額共計約16.89億元,年文獻購置費共計3.134億元。具體情況如表3所示。

表3 2017年廣東省公共圖書館經費保障情況
地級市普遍重視公共圖書館建設,2017年地市級館獲得財政撥款達7.7億多元,完成了一批地市級公共圖書館的新建、改建和擴建工程。縣級館建設亦得到加強,2017年縣級館獲得財政撥款達2.7億多元,開展了一批縣級館修繕項目。
廣東省加大文獻資源建設經費投入,落實新增藏量指標,確保文獻資源達到一定規模并持續更新。
截至2017年底,全省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文獻館藏量達12017萬冊(件)①此項數據中,省級公共圖書館部分采用普通文獻館藏量數據。,人均文獻館藏量約1.076冊(件)。其中,省級館普通文獻館藏量約2786萬冊(件),電子文獻館藏量約1402.26萬冊。2017年省級館年圖書入藏量72.61萬種、年報刊入藏量2.85萬種、年視聽資料入藏量1.76萬種。全省19.8%的地市級館和縣級館人均文獻館藏量1冊(件)或以上,超過45.8%的地市級館和縣級館人均文獻館藏量0.5冊(件)或以上。
文獻資源結構不斷優化,涵蓋紙本文獻、縮微文獻、數字資源、網絡資源等多種文獻類型。地方特色數字資源、少年兒童適用數字資源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數字資源等中文優質網絡文化資源建設不斷加強。
廣東省落實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和地方實施標準,推動各級公共圖書館健全免費開放項目;積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一步推動服務創新,提高服務專業化水平,探索形式多樣、內容廣泛的服務模式,開展多種形式的延伸服務,向社會公眾提供多樣化、多層次的資源和服務,全面提升公共圖書館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公眾對圖書館服務的滿意率。89.7%的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讀者滿意率超過95%。
2017年,全省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免費開放率為100%,基本服務項目健全,平均周開館時間為64小時,地市級館與縣級館持證讀者達876.12萬人,地市級館年讀者人均到館量接近1.74次。2017年全省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年文獻外借量達9047.68萬冊次,年員工人均流通量為1.82萬冊次。具體情況如表4所示。

表4 2017年廣東省公共圖書館服務效能——基本服務
91%以上的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提供未成人服務,78.5%提供低幼服務,86.03%提供殘障人士服務,82.35%提供老年人服務,79.41%提供農民工服務。創建品牌活動491個,其中省級館56個、地市級館252個、縣級館183個。
近兩年,廣東省注重公共圖書館在閱讀推廣與社會教育方面的功能,相關活動數量快速增長,如圖1所示。2017年,年展覽次數②未包括少兒館數據。同比增長3.92%,年講座、培訓次數③未包括少兒館數據。同比增長4.11%,年閱讀推廣活動次數④未包括少兒館數據。同比增長34.89%,年文獻外借量同比增長4.78%。

圖1 廣東省公共圖書館服務效能——閱讀推廣與社會教育
廣東省按照“存量優化、增量優選”的原則,結合公共圖書館實際,積極探索公共圖書館人才建設體制機制,打造數量合理、結構優化、有良好職業道德與服務能力的人才隊伍。
截至2017年,全省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工作人員達4969人。74%以上省級館和地市級館,具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員工占比超過50%;約50%省級館和地市級館,高級職稱員工占比超過10%。約48%縣級館,具有大學專科及以上學歷的員工占比超過80%;超過89%縣級館,具有大學專科及以上學歷的員工占比超過50%。
各級圖書館學會著力完善圖書館在職人員繼續教育體系,加強分級分類培訓,重點加強對基層公共圖書館從業人員培訓。加強與圖書情報教育機構的合作,通過開展圖書情報專業碩士培養等方式,鼓勵圖書館從業人員接受專業繼續教育。廣州圖書館2015年與中山大學簽署協議,面向圖書館在職人員,聯合培養圖書情報專業碩士;中山大學圖書情報專業碩士學位點亦本著與業界合作、為業界服務的宗旨,為在職人員單設非全日制招生名額,并采取“提前面試”等入學考試方式①張靖,譚麗瓊.公共圖書館發展之館校合作——以廣州圖書館與中山大學合作為例[J].圖書館論壇,2016,36(12):76-80.。
根據調查②張靖,方家忠,等.廣州市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之人力資源保障機制研究[B].2017:56.,廣東省公共圖書館對新進人員的資質要求普遍提高。以廣州市為例,市區級圖書館均要求新進編制人員具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學科背景方面,總體而言,以圖情檔相關專業為主,開展多學科背景招聘。八個市區級圖書館在招聘啟事中特別提及圖書館學、情報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等圖情檔相關專業背景。對于新進非編制人員,要求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有一個區級圖書館,要求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有八個市區級圖書館;其中一個區級圖書館由于實行整體服務外包,對骨干人員要求具有圖書館相關工作經驗。專業背景方面,一般要求具有圖書情報專業或計算機相關專業背景。
2013年以來,廣東省各級政府進一步加大公共圖書館建設力度,財政投入穩步增加,法制化、規范化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公共圖書館服務設施網絡不斷完善,文獻資源日益豐富,服務理念不斷創新,服務手段不斷增加,服務能力顯著提升,隊伍素質穩步提高,社會效益明顯增強,廣東省公共圖書館事業呈現出蓬勃發展、整體推進的良好發展局面。同時,依然存在一些影響廣東省公共圖書館事業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問題,全省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水平仍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滯后于廣東省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全面提高人民群眾文化素質、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等要求還不完全相適應,主要表現在:保障機制有待完善,保障力度有待提高;設施網絡有待增強,服務網絡有待健全;區域平衡有待實現,城鄉差距有待彌合;隊伍建設有待強化,專業服務有待提升。
《公共圖書館法》第四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公共圖書館事業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公共圖書館建設納入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加大對政府設立的公共圖書館的投入,將所需經費列入本級政府預算,并及時、足額撥付。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唯一責任主體③毛少瑩,等.公共文化服務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01.,政府的主體意識和保障力度是公共圖書館事業快速且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之源。
自2013年以來,廣東省為促進公共圖書館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2015年,中共廣東省委辦公廳、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社會化、數字化。之后陸續出臺《廣東省文化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廣東省文化志愿服務事業發展“十三五”規范》《關于推進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的實施方案》《關于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等政策。
廣東省積極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公共圖書館建設的法制化,為公共圖書館事業提供法制保障。2017年,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將《廣東省公共文化服務促進條例》列入立法規劃修訂項目,審議《廣東省全民閱讀促進條例(草案)》。
全省各地相繼制定地方性法規或部門行政性規范文件,規范公共圖書館管理和服務,促進了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2014年10月29日經廣州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并于2015年1月13日經廣東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批準的《廣州市公共圖書館條例》是我國第一部省會城市公共圖書館法規;廣州市還出臺了與該條例配套的《廣州市“圖書館之城”建設規劃(2015-2020)》,科學統籌、長遠謀劃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深圳市人民政府辦公廳2016年9月印發《深圳市文化發展“十三五”規劃》,涵蓋公共圖書館。佛山市、東莞市等也相繼發布公共文化事業“十三五”規劃。
截至2017年底,廣東省97%以上的縣級以上公共館制定了圖書館章程,約75%縣級以上的地方發展規劃寫入圖書館相關條款,90%以上的縣級以上公共館制定并實施“十三五”規劃。
廣東省各級政府將公共圖書館事業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所需經費列入本級政府預算。2013-2017年對公共圖書館事業的財政投入呈逐年增加態勢,年均增長率達9.33%。具體如表5所示。

表5 廣東省公共圖書館經費投入——年財政撥款

圖2 廣東省公共圖書館年財政撥款整體趨勢
2013-2017年,全省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獲得財政撥款總額逾70億元。其中,2016年財政撥款總額比2015年增長52.4%。年度增長情況如圖2所示。
2013-2017年,全省各級公共圖書館年財政撥款整體呈上升趨勢,2017年較2013年增長42.90%。其中,廣州市公共圖書館的年財政撥款情況很好地反映了立法成效。如圖3所示,2015年《廣州市公共圖書館條例》施行后,公共圖書館年財政投入顯著上升,2016年財政撥款較2015年增長47.4%,2016年和2017年財政撥款總額占近五年46.8%。

圖3 廣州市公共圖書館年財政撥款整體趨勢
約56%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財政撥款年增長率與當地財政收入年增長率之比超100%,體現出廣東省各級政府日益重視公共圖書館建設,政府主體意識不斷強化。
在文獻購置費方面,2013-2017年省級館年文獻購置費穩中有增,年平均約為11671.4萬元,如表6所示。2017年,全省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文獻購置費達3.134億元,比2013年的2.2億元增長42.45%。

表6 廣東省省級公共圖書館經費總投入——年文獻購置費
2013-2017年,全省地市級館和縣級館年人均文獻購置費在整體穩定的狀況下有所增長。2017年,38.9%地市級館、約11%縣級館人均文獻購置費達1.8元或以上。
廣東省加大文獻資源建設經費投入,落實新增藏量指標,優化文獻資源結構,建立涵蓋各種資源類型的公共圖書館信息資源體系。其中,省級公共圖書館兼顧文獻覆蓋面和文獻專深度,加強對廣東省出版或內容涉及廣東省的文獻采集收藏;地市級館和縣級館加強對內容涉及本地文獻、本地編印文獻以及與當地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相適應的出版物采訪。
省級館方面,截至2017年底,普通文獻館藏量達2786萬冊(件),電子文獻館藏量達1402萬冊。2013-2017年,年圖書入藏量、年報刊入藏量、年視聽資料入藏量整體呈穩中有升態勢。具體如圖4所示。

圖4 廣東省省級公共圖書館年文獻資源入藏趨勢
在地市級館和縣級館方面,截至2017年底,19.8%的館人均文獻館藏量達1冊(件)或以上。2017年,37.4%地市級館和縣級館年人均新增文獻入藏量達0.08冊(件)或以上,43.59%地市級館年人均新增文獻入藏量達0.08冊/件或以上。
在總分館體系中承擔總館職能的圖書館統籌分館文獻資源建設的機制逐步建立健全。為適應文獻載體形態的發展變化,數字資源等新興載體資源的采集入藏亦得到加強。
廣東省公共圖書館設施建設方面得到較好的保障,開放場館數量及面積如表2所示。《公共圖書館法》第四條要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公共圖書館建設納入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目前廣東省地市級以上公共圖書館在建筑面積方面保障較為充分,未來在法律框架下,縣級館的建筑面積也將逐步達標。截至2017年底,廣東省建筑面積較大的地市級以上公共圖書館包括廣州圖書館(10.26萬平方米)、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9.59萬平方米)、深圳圖書館(6.04萬平方米)、東莞圖書館(5.36萬平方米)、佛山市圖書館(5.27萬平方米);廣州、深圳以外面積較大的縣級館包括佛山市順德區圖書館(2.83萬平方米)、珠海市金灣區圖書館(1.28萬平方米)、汕尾市陸豐市圖書館(1.2萬平方米)、惠州市惠陽區圖書館(0.96萬平方米)、惠州市博羅縣圖書館(0.85萬平方米)。
2013-2017年間,廣東省各級政府啟動多個公共圖書館新建、改建或擴建工程,佛山市圖書館、深圳市寶安區圖書館、深圳市鹽田區圖書館、廣州市黃埔區圖書館、揭陽市圖書館、河源市圖書館等新館陸續建成開放,中山紀念圖書館、潮州市圖書館新館正在建設,韶關市湞江區、茂名市茂南區、云浮市云城區等結束了沒有公共圖書館的歷史。
截至2017年底,廣東省地市級館和縣級館閱覽座席數量共計8.348萬個,其中地市級館平均每館約1300個,縣級館平均每館約357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共有約1.31萬臺讀者用計算機終端,其中省級館讀者用計算機終端數占17.44%,地市級館占45.59%,縣級館占36.96%。超過95%的公共圖書館讀者服務區無線網覆蓋率達100%。
《公共圖書館法》第十九條規定:公共圖書館應當根據其功能、館藏規模、館舍面積、服務范圍及服務人口等因素配備相應的工作人員;公共圖書館工作人員應當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與技能。
截至2017年12月,廣東省136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共有工作人員4969人,其中五個省級館共1266人,占25.48%;39個地市級館共2269人,占45.66%;92個縣級館共1434人,占28.86%,人才隊伍集中在省級館和地市級館,具體見表7。

表7 廣東省公共圖書館人才隊伍建設①數據截至2017年12月。
13.64%的省級館和地市級館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員工占比75%或以上;80%的省級館,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員工占比50%或以上;74.35%的市級館,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員工占比50%或以上;47.82%的縣級館,大學專科及以上學歷員工占比80%或以上。
40.9%的省級和地市級館,高級職稱員工占比10%或以上;超過50%的縣級館,中級職稱員工占比30%或以上;79.3%的縣級館,中級職稱員工占比10%或以上。
在“存量優化”方面,廣東省文化廳和廣東省各級圖書館學會著力完善圖書館在職人員繼續教育體系,加強分級分類培訓,重點加強對基層館從業人員的培訓。
廣東省文化廳公共文化處于2014-2015年連續兩年開展“基層文化館站服務效能提升計劃”,組織專家赴粵東西北地區對71個縣級公共圖書館、88個縣級文化館巡回指導。與此同時,推行“結對子”幫扶工程和館員互派計劃,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廣東圖書館學會、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實施“基層館員培訓計劃”,2011-2017年面向全省各系統圖書館從業人員舉辦各類講座、培訓32場,培訓近9600人次。培訓計劃注重將我國圖書館事業發展新要求新趨勢與廣東實際相結合,根據基層館實際需求,提供“點單式”培訓課程。培訓方式包括專家授課、現場考察等,充分利用現代科技,使培訓不受空間的限制,讓更多基層館員參加并受益。此外,組織省內專家深入基層,面對面為基層館解答問題、解決困難。
廣東省各地各級公共圖書館因地制宜,采取多種手段引入專業人才、穩定人才隊伍。2012年12月,廣州市圖書館學會被廣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認定為廣州市圖書館專業繼續教育基地;汕尾市圖書館和梅州市劍英圖書館通過政府人才引進計劃,招聘相關專業技術人才;粵西、粵北地區部分公共館積極創造條件引進高素質人才、吸引高校圖書情報相關專業畢業生扎根山區,成為新館建設、創新服務的骨干力量。
廣東省在未成年人公共圖書館服務繼續教育方面,率先落實《公共圖書館法》中關于加強公共圖書館與中小學圖書館合作交流的要求。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深圳少年兒童圖書館重視對分館、館外服務點以及區域內各區(縣)公共圖書館和中小學圖書館的業務輔導與培訓,努力發揮在未成年人圖書館服務領域的表率和引領作用。深圳少年兒童圖書館根據《深圳市中小學圖書館“常青藤”行動計劃(2014-2020年)》的部署,積極發展學校加盟“常青藤”計劃項目,并以此為基礎開展深圳中小學圖書館管理員業務培訓,為全市中小學教師舉辦以中小學生人文閱讀為主題的閱讀推廣人培訓班。
廣東省各級公共圖書館通過合理規劃館藏體系、深入挖掘館藏內容、有針對性地開展分層服務、提供個性化信息服務、有計劃地開展館藏和服務評價、積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等方式,不斷推動服務創新,提升服務專業化水平,提高服務質量。加強圖書館數字化建設,推進基層公共數字文化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提升數字化服務能力。創新管理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化發展。
3.1.1 基礎業務建設標準化、規范化
在第五次全國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中,廣東省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反映出基礎業務建設偏弱問題,如文獻入藏(含采購、受贈、交換、調撥等途徑)缺乏相關的方針和條例指引,文獻編目缺少細則,地方文獻數字資源建設缺少規劃①毛凌文.廣東深莞惠地區公共圖書館第五次評估定級工作情況簡析[J].圖書館論壇,2013,33(6):62-66.。為此,廣東省公共圖書館特別強調基本業務建設的規范化。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注重全省范圍內的資源建設和業務引領,制定《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文獻采選條例》,對各類文獻資源的采集依據、工作要求、資源結構等做出詳細規定。2017年,廣州市文廣新局以總分館制為紐帶,發布《廣州市公共圖書館服務規范》《廣州市公共圖書館第三方評估管理辦法》《廣州市公共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剔除規定》,加強基本業務建設標準化、規范化,相關標準的影響力輻射全省。館藏發展政策制定方面,100%的省級館、88.5%的地市級館和86.4%的縣級館均制定了本館相關政策。
在編目標準化建設方面,廣東省文獻編目中心服務全省各級圖書情報機構,通過聯機編目共建共享數據,促進了基礎編目數據的標準化、規范化;緩解了基層圖書館的編目困境,推進了編目成本最小化、編目效益最大化。截至2017年底,廣東省文獻編目中心共有188家各類型用戶。縣級館依托總分館體系,與上級圖書館聯通,實現總館主導下的文獻資源統一采購、統一編目、統一配送、通借通還;分館在編目與館藏管理方面,積極配合總館調配,逐步提高館藏管理和服務能力,促進了區域內資源的進一步整合。
業務統計亦逐步實現標準化、規范化。廣東省各級公共圖書館重視服務統計,以及用戶統計數據的記錄與保存。
3.1.2 基層業務輔導與培訓常態化
基層業務輔導與培訓是保障基層公共圖書館服務專業化的關鍵。廣東省已形成“省-市-縣-街鎮”層層傳導、系統安排的公共圖書館業務輔導體系。業務輔導內容既包括圖書館日常業務工作,還注重現代公共圖書館服務理念的宣傳。在這一體系中,縣級館扮演重要角色,積極聯系基層,把基層館建設納入本館工作計劃,定期組織鎮街圖書館(室)業務輔導,促進基層業務輔導與培訓常態化。

表8 廣東省公共圖書館人員繼續教育情況——年員工人均教育培訓(學時)
廣東在基層業務輔導與培訓中注重區域發展協調。在總分館制建設路徑多元、基于總分館體系的業務輔導的基層推進仍存在較大阻滯的情況下,廣東省采取“試點―小規模復制―大規模推進”策略②肖鵬,唐瓊,陳深貴,等.廣州區域總分館制實施路徑探索:以基層管理者為中心的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6,42(3):103-115.,逐步推動基層業務輔導與培訓、繼續教育的體系化建設。
廣東省積極推進現代科技融入圖書館服務,為文化服務供給搭建交流橋梁,形成資源共建共享平臺。
各級圖書館積極開展數字圖書館平臺和智能化服務建設。為貫徹《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積極推進珠江三角洲文化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組建珠江三角洲數字圖書館聯盟,由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牽頭,突破行政管理體制和網絡版權局限,建立起覆蓋全省的跨系統聯合目錄,實現公共、高校、科技三大系統圖書館資源共享③莫少強.我國圖書館技術史上的先行者和探索者——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自動化建設回眸(1980-2012)[J].圖書館論壇,2016,36(8):25-36.。與廣西、山東、福建、海南、天津等地區多家公共圖書館合作建立的聯合參考咨詢與文獻傳遞網實現無縫連接,服務對象覆蓋全國。在智能化建設方面,省級館均配備自助借還等設備,輔助智能圖書館建設。87.17%地市級館基本具備智能化建設基礎設施,并進行對應的智能化管理。85.71%縣級館已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統,并依托總分館制服務體系建設,逐步落實通借通還與自主借還等智能化建設。
為貫徹國家文化共享工程政策,積極推進廣東省文化共享平臺建設。現有中央財政專項資金支持項目26個,地方財政支持項目20個,其他經費支持項目4個。各地公共圖書館牽頭,收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資源,以專題片、動漫、微視頻、舞臺演出等形式發布在文化共享工程平臺上,方便讀者利用。
廣東省公共圖書館重視數字資源建設,公共圖書館數字文化服務呈現出主動預約、按需供給、評價反饋、對接需求的新常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逐步具備提供互聯網服務和移動終端服務的能力,詳見表9。

表9 廣東省公共圖書館數字化基礎建設情況
各級公共圖書館重視通過讀者數據分析明確讀者需求。各館積極將新興技術融入館藏管理,增加服務數據的實時顯示,提高服務數據顯示度。各館逐步配備統一數字化揭示平臺、圖書智能上架、自助借還等設備,提升基礎業務建設數字化水平。在數據挖掘分析方面,深圳圖書館走在前列,已完成“圖書館之城”大數據應用平臺EasyLod的系統研發,優化數據挖掘策略和統計分析功能,2016年12月向深圳市其他圖書館開放。
全省公共圖書館數字閱讀量占比達39.48%,體現了讀者對數字資源的閱讀需求。在國家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和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的協調推進下,廣東省縣級館數字閱讀建設勢頭強勁,積極參與基層公共數字文化平臺建設,積極向本區域讀者輸送優質公共數字文化資源。
廣東省積極貫徹國家在“省一級”“地市一級”“區縣一級”建設圖書館總分館制的要求,深化公共圖書館總分館體系建設。2013年第一批國家示范區創建驗收,東莞市以集群管理技術為紐帶將全市公共圖書館聯成網絡,打造無障礙、無差別服務①李東來,劉磊,王素芳.區域圖書館整體協同發展網絡信息技術支撐研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2(1):69-73.。廣州市以法制推動廣州地區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打造“圖書館之城”,落實《廣州市圖書館條例》中服務體系建設要求。目前廣東省在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方面逐步形成自上而下、逐次推進、全面鋪開的建設脈絡。深圳“圖書館之城”建設起步較早,已進入規范化、標準化的發展階段,借助體系建設推進閱讀推廣全城聯動,推動建立閱讀推廣館際聯盟與共享專家資源。
廣東省面對基層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的困難,結合業界實際,借助學界理論研究,深入探討基層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的有效路徑②肖鵬,唐瓊,陳深貴,等.廣州區域總分館制實施路徑探索:以基層管理者為中心的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6,42(3):103-115.。藉由學理與實踐的結合,因館制宜,采取不同的應對策略,靈活變通地推進區域總分館制度建設。
五年間區域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主要由省級館、地市級館為建設主體,協調向前推進。由省級館牽頭,明確廣東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設計,地市級館與縣級館分館建設以本區域二級行政區數為發展著力點,切實提高地市級館與縣級館總分館制建成總體比例。截至2017年底,72.19%地市級館實現總分館建設,42.35%縣級館積極推進總分館建設。
“廣東流動圖書館項目”繼續推進。在廣東省文化廳領導下,以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為龍頭,分別在粵東、粵西、粵北地區以縣級館為硬件依托,整合資源形成龍頭帶動和中心輻射的圖書物流,以理念創新、服務手段創新、內容創新、機制創新和技術創新,實現省館與基層館之間長期的實質性的文獻資源共享①于良芝,邱冠華,許曉霞.近年來我國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8,34(3):31-40.。在流動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逐步落實廣東省縣級館全覆蓋。依托流動圖書館服務體系,以巡回培訓、“結對子、種文化”、館員互派等方式,強化基層館員繼續教育。建立中心館―總分館是流動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中的重要舉措,進一步強化欠發達地區地級市館的地位和作用,使之在地區上起到承上啟下的區域總館作用,帶動各縣、鄉鎮、村形成區域中心館―總分館制,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圖書館服務體系②劉洪輝.夢想與現實:構建普遍均等服務體系——以廣東流動圖書館發展為例[J].圖書館,2014(6):49-52.。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這是我國公共文化領域的重要理論創新③劉新成,張永新,張旭.中國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報告(2014~2015)[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22-23.。廣東省積極推進公共圖書館社會化發展。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2011年9月通過的《廣東省公共文化服務促進條例》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建設。廣東省文化廳2014年制定的《關于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暫行辦法》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2015年7月中共廣東省委辦公廳、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出臺《廣東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準(2015-2020年)》。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創新政策的出臺,為廣東省公共圖書館社會化發展提供了指導和保障。
3.4.1 社會力量有效承接公共圖書館政府購買服務
各圖書館逐步擴大政府購買服務業務范圍。廣州圖書館為解決新館人力資源緊缺、業務量大、服務對象多等問題,積極探索社會化用工機制,自2012年起通過物業管理公開招標,初步建立起輔助性專業崗位的用工模式。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2015年將古舊文獻數字化加工項目外包給上海中信信息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掃描古舊文獻30萬頁。與此同時,能夠承接公共圖書館政府購買服務的社會力量也逐步發展壯大。
3.4.2 社會力量深度參與基層公共圖書館建設
通過圖書館服務整體外包,社會力量得以深度參與公共圖書館建設。廣州南沙區圖書館自2011年起將圖書館服務整體外包,通過政府采購招投標的形式確定服務承接主體,以合同形式明確社會力量在讀者服務、人員管理、圖書館基礎業務等方面的工作職責。深圳鹽田區圖書館制定《圖書館外包服務項目實施方案》,明確社會力量參與的相關職責。2016年廣州市黃埔區圖書館與華南新材料創新園合作建立華新園分館,該館主要由園區投入資金建設,在業務上接受黃埔區圖書館指導,日常運作采取“政府資源補給+企業自主運營+社會市場參與”的分館建設模式,按需投入、按需服務、按需建設④孔玉華,葉振賢.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創新圖書館總分館服務體系—以黃埔區圖書館“華新園分館”為例[J].辦公室業務,2018(1):161-162.。華新園分館作為華南新材料創新園的服務對接平臺、活動對接窗口和眾創空間聚集點,成為眾創空間和企業孵化器載體。2018年廣州市越秀區圖書館與廣東新華發行集團合作,在四閱書店·東湖店共建越秀區圖書館四閱分館,深化“圖書館-書店”合作,為大眾提供菜單式、互動式服務。
3.4.3 社會力量贊助圖書館服務項目
社會力量參與圖書館建設方式多元,企業、社會組織等通過資金、設備等贊助,助力圖書館完成圖書館項目創新實踐。深圳少年兒童圖書館于2016年在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樂博士(中國)公司幫助下設立科創閱覽區,引進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機器人教育課程,以及一整套創客服務體系,包括3D打印等STEM教育項目、創客教育公益實踐課程和1000多冊科技創新主題文獻資源。2007年啟動的花旗少兒圖書館建設項目由美國花旗集團與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合作,共同建立廣東省新興縣六祖分館與惠州市龍門縣少年兒童圖書館分館,依托廣東省流動圖書館服務體系,送書到點,提升農村少年兒童圖書館服務效能,在廣東鄉村發揮著推廣閱讀、普及閱讀的作用。廣州滿天星青少年公益發展中心打造“滿天星公益圖書館”項目,在廣東圖書館學會指導下,2011年9月在云浮市郁南縣大灣鎮建立第一批滿天星公益圖書館,在廣東省內援建鄉村(流動人口)社區圖書館,開展閱讀冬夏令營、閱讀推廣周、教師培訓等活動,研發兒童閱讀書目、閱讀課程、閱讀活動方案,資助廣東圖書館學會開展未成年人閱讀科研課題。2013-2017年,廣東圖書館學會每年均與滿天星青少年公益發展中心在廣州各高校聯合舉辦公益主題巡回展覽,展示鄉村兒童閱讀現狀,截至2016年底,有約3萬人次參觀展覽,推動青年學生和社會公眾關注和支持鄉村兒童閱讀。
3.4.4 社會力量積極投入公共圖書館志愿服務
圖書館與高校及其他志愿者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志愿者服務項目,以項目建設促進公共圖書館志愿者服務機制的逐步完善,并打造志愿者服務參與平臺。深圳“圖書館之城”建設有規劃地整體引入志愿服務項目,組織動員社會公眾力量,整合志愿者資源,完善圖書館公共職能,推動圖書館公益服務發展。深圳市南山區義工聯與南山圖書館合作,志愿服務內容涵蓋心理健康、急救知識、攝影、禮儀等,由義工聯獨立策劃、組織、舉辦圖書館活動,深度創新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形式與主題。
廣東省公共圖書館事業注重保障人民群眾文化權益、圖書館權利,注重增強人民群眾對公共圖書館服務的獲得感,積極承擔堅定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的社會職能。讀者滿意率,省級館平均達96.98%,地市級館達96.44%,縣級館達97.82%。
廣東省各級公共圖書館周開館時間,省級館平均為67.2小時,地市級館平均為71.61小時,縣級館平均為60.5小時。年文獻外借量和年館外流動服務點文獻借閱量、年讀者人均到館量①根據地市級館和縣級館數據計算。、年講座培訓次數、年展覽次數穩步增長,具體如圖5所示。

圖5 廣東省公共圖書館基本服務情況
各級公共圖書館均制定閱讀推廣計劃,圍繞世界讀書日、圖書館服務宣傳周、全民讀書月以及中華傳統節日、重要節假日和重大節慶活動開展系列閱讀推廣活動。年閱讀推廣活動次數逐年加速增長,2013-2017年年均增長34.47%,具體如圖6所示。
完善針對不同讀者群體的優秀讀物推薦機制。省級館和地市級館依托圖書館網站與新媒體平臺,以多元形式向讀者進行新書推介。廣州圖書館創意設計館開展面向藝術院校學生群體的閱讀推廣,講解檢索工具的使用方法,推薦設計類專題圖書。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結合不同年齡層次的未成年人開展新書推薦,明確適合閱讀的年齡層次,編制暑期未成年人經典閱讀導讀手冊。

圖6 廣東省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情況
鼓勵群眾依托公共圖書館,興辦讀書社、閱讀興趣小組等,開展閱讀活動,進行讀書交流。佛山圖書館向社會招募文化志愿者作為授課老師,打造讀者自助講壇,推出“讀者定制·文化活動”的新型服務,讓讀者自發組織閱讀活動,使讀者成為閱讀推廣活動的主角。
各級圖書館學會發揮行業組織作用,指導各級公共圖書館探索符合本地實際的閱讀推廣方式。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牽頭指導區域閱讀推廣聯動機制,如“誦讀傳承文明 經典潤澤心靈”全省聯動經典誦讀活動由深圳、東莞、珠海、中山、汕頭、梅州等地的公共圖書館共同參與。
2013-2017年間,廣東省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逐步完善參考咨詢服務。95.6%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提供咨詢臺服務,78.4%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可提供文獻傳遞服務,81.7%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提供網上咨詢與回復服務,77.4%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設立專職人員實時咨詢。
由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牽頭搭建的“全國圖書館參考咨詢聯盟”平臺與全國269家圖書館建立合作關系,以數字圖書館館藏資源為基礎,參考互聯網的豐富信息資源,以各種信息搜尋技術為依托,為社會提供免費的網上參考咨詢和文獻遠程傳遞服務。深圳圖書館集中建立“咨詢服務知識庫”,實現電話咨詢、網上咨詢、微平臺咨詢在組織管理上的統一,建立健全咨詢員共同參與知識庫建設的機制。
廣東省在實施“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基礎上,以互聯網、移動通信網、廣電網為通道,借助微信、微博等新興社交媒體,提供多層次、多樣化、專業化、個性化的數字圖書館服務,打造基于新媒體的圖書館服務新業態,以便利讀者的方式擴展公共圖書館服務平臺。全省各級公共圖書館均建設了微信公眾平臺,提供館藏查詢、信息參考咨詢、精彩活動查詢、服務導引查詢、書刊續借、WIFI上網等服務。部分圖書館研發移動APP。新媒體的引入打開了圖書館對外宣傳的新窗口,成為實時發布活動等信息的重要渠道。2015年起,“你買書、我買單、即借走”等讀者選書活動成為熱點,主要依托圖書館APP或微信平臺,在方便讀者、宣傳圖書館的同時,促進了出版行業與圖書館的深度交流與合作。
服務品牌建設這一新的管理理念引進開拓了公共圖書館服務新局面。全省各級各類公共圖書館共建有491個服務品牌。品牌建設主題多元,形式多樣。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打造羊城少年學堂、立體閱讀、真人圖書館、讀者俱樂部、幼兒親子閱讀等活動品牌,內容涵蓋學習輔導、非遺教育、繪本閱讀、閱讀分享等,為讀者搭建閱讀分享互動的平臺。東莞圖書館借助總分館體系建設實現聯動的活動模式,與相關機構合作開展動漫展覽交流等活動,進一步凸顯東莞動漫圖書館品牌效應。
在廣東省,珠三角在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等方面一直發揮著引領輻射作用。珠三角公共圖書館事業一直代表了廣東省乃至全國的先進水平。
2013-2017年,珠三角公共圖書館事業以搭建服務體系骨架、鞏固可持續發展根基為重點,形成了以廣州、深圳、東莞、佛山等區域為代表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多元模式。
廣州市以《廣州市公共圖書館條例》《廣州市“圖書館之城”建設規劃(2015-2020)》等政策法規為指導,以保障市民基本文化權益、滿足市民基本文化需求為根本,以強化資源整合、創新管理機制、提升服務效能為重點,穩步推進以廣州圖書館為中心館,各區圖書館為區域總館,鎮(街道)圖書館為區域分館,村(社區)圖書館(室)、農家書屋、流動圖書車、24小時自助圖書館等為服務點的公共圖書館四級服務網絡建設,逐步實現全市各級公共圖書館的互聯互通、資源共享,確保全市人均擁有公共圖書館的設施面積、藏書量以及服務水平居全國前列,為全體市民提供優質、便捷和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務①廣州市“圖書館之城”建設規劃(2015-2020)[EB/OL].[2018-03-18].http://www.gzlib.gov.cn/policiesRegulations/148307.jhtml.。
深圳市于2003年首次在全國提出建設“圖書館之城”的新思路:以全市已有、在建和將建的圖書館網點和數字網絡為基礎,聯合各圖書情報系統,建立覆蓋全城、服務全民的文獻信息資源共享網絡,實現圖書館網點星羅棋布、互通互聯、資源共享,為市民提供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的圖書館服務,達到提供豐富資訊、支持終身學習、豐富文化生活的目的。近年深圳市“圖書館之城”建設繼續強力推進,逐步構建了一個理念超前、資源豐富、設施先進、服務便利、互通互聯的圖書館服務網絡②深圳圖書館.深圳市“圖書館之城”[EB/OL].[2018-03-18].https://www.szlib.org.cn/libraryNetwork/view/id-1.html.。
東莞市自2004年起開始建設總分館服務體系,目前已通過總館、分館、服務站、圖書流動車、圖書館ATM等構成三級網絡、五種形態的合理布局,在全市范圍內建立起一個總館、52個分館、102個服務站,實現全市32個鎮(街)24小時自助借閱服務全覆蓋的服務體系,形成了“一館辦證,多館借書;一館借書,多館還書”的服務模式③東莞圖書館.圖書館之城[EB/OL].[2018-03-18].http://www.dglib.cn/dglib/tsgjs/list_tt.shtml.。
佛山市從2004年起建設“統一標識、統一平臺、統一資源、分級建設、分級管理、分散服務”的聯合圖書館體系。經過數年發展,已經初見成效。全市五個區圖書館已全部加入,成員館達146家,包括公共圖書館、街道館、學校圖書館、部隊圖書館、智能圖書館等不同類型的圖書館,探索多元化聯合圖書館發展模式④佛山市聯合圖書館.佛山聯合圖書館[EB/OL].[2018-03-18].http://www.fsunionlib.com/reader/libinfo.aspx.。
粵東地區公共圖書館積極應對經費保障不足等困難,盤活現有資源、建設活動品牌,在能力范圍內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眾文化權益。同時,也通過讀者認可、社會效益彰顯來謀求未來發展的有利條件。
河源市圖書館的“古邑講堂”、“書香河源”全民閱讀、“微家書”、“優閱故事會”、“少兒手工坊”、弱勢群體服務、數字資源推廣等活動成效顯著。源城區圖書館的“四點半學堂”,從周一到周六,項目每日更新,豐富多彩,寓教于樂,受到當地學生和家長的熱烈歡迎。梅州市劍英圖書館建立了繪本故事分享會、國學公益閱讀、玩多多積木活動、非遺面塑、客都公益講堂、文化驛站等多個品牌項目,提升了圖書館社會影響力。五華縣圖書館的“親子閱讀系列”、梅州市梅縣區圖書館的“閱讀讓我們的世界更豐富”、興寧市圖書館文峰塔編輯室出品的“小荷才露尖尖角”、蕉嶺縣圖書館的“月芽”少兒閱讀推廣、和平縣圖書館的“閱讀點亮人生”等活動均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反響。
近五年,粵西公共圖書館事業平穩向前發展。茂名市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比較突出,在粵西地區公共圖書館建設中發揮引領作用。始于2016年江門市五邑圖書館發起并牽頭舉辦的“建立粵西聯盟可行性研討會”,粵西組建起區域圖書館聯盟。“粵西聯盟”是指廣東西部七個地級市圖書館本著“自愿、互利、共贏”的原則組建的圖書館聯合體,基于統一的系統平臺實現粵西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對于區域內發展水平不均衡、整體資源欠豐富的粵西地區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意義重大⑤廣東圖書館學會.2016年廣東省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報告[EB/OL].[2018-03-18].http://www.lsgd.org.cn/sybk/yjdt/252329.shtml.,對于本區域內公共圖書館服務的均等化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近年來粵北地區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快速。韶關、清遠、云浮均已把新館建設列入政府工作報告并立項。其中,清遠市陽山縣圖書館新館在第六次全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期內建成開放;清遠市圖書館新館于2017年底動工建設,占地面積5萬平方米;韶關市新豐、南雄、仁化,云浮市郁南、新興,清遠市佛岡等縣均計劃建設新圖書館。
一方面,新館建設能為公共圖書館服務搭建基礎平臺;另一方面,伴隨新館建設,專業人才引進、專業隊伍建設、區域體系構建等對于公共圖書館事業至關重要的環節也具備了發展良機。韶關通過推動“韶關公共圖書館聯盟”,提升整體區域的服務效能,同時打造了“風度書房”24小時自動圖書館品牌。清遠市圖書館致力于未成年人服務,聯手廣州圖書館開展“繪本閱讀”故事會等活動,深受小讀者歡迎;云浮市圖書館啟動“城市書吧”,優化服務體系;湞江區圖書館“小空間、大作為”,對內優化閱讀環境,對外拓展分館;英德圖書館設立青年創業孵化基地、紅茶培訓學堂;羅定圖書館引入“少兒3D立體互動體驗區”。以上表明粵北地區圖書館事業呈現整體推進、加速發展之勢。
2010年文化部、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開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創建工作的通知》,至2015年已開展三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創建工作。廣東省共有三個示范區、六個示范項目被列入國家級名單,具體如表10所示。

表10 廣東省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建設情況
公共文化服務、公共圖書館建設的廣東經驗在全國起到了示范作用。在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廣東省公共圖書館事業建設成就突出。
2016年,廣東省文化廳啟動圖書館總分館試點工作,在全省選定27個縣(市、區)試點分批推進總分館建設。以縣(市、區)圖書館為總館,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為分館,輻射農村和社區。通過機制創新,盤活存量資源,實現省、市、縣、鎮、村五級聯動,提升基層圖書館服務效能,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突破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瓶頸①廣東全面啟動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試點建設工作[EB/OL].[2018-04-05].http://www.gzlib.gov.cn/mediareport2016/79108.jhtml.。
一方面,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平臺,在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一黨和國家重大戰略任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與發達國家近年來公共圖書館發展疲弱相反,廣東乃至中國的公共圖書館事業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充分體現了文化自信以及中國公共圖書館事業建設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十九大后,《公共圖書館法》頒布實施為促進圖書館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法律支撐。
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之上,廣東省深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將其內化為公共圖書館建設的新思路,引領公共圖書館事業新發展。加強制度創新、發展方式創新、推動新技術在公共圖書館領域的應用;推動全省公共圖書館協調均衡發展,著力解決公共圖書館發展區域、城鄉不平衡問題,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增強發展后勁;在綠色發展中充分發揮公共圖書館的重要作用,同時自身亦逐漸向綠色發展方式轉變;將公共圖書館打造成文化交流和傳播平臺,展現中國的文化競爭力和影響力;以有效的制度安排,推動公共圖書館為全體人民所共享,增加公共圖書館服務供給,不斷提高公共圖書館基本服務均等化水平,增強公共圖書館服務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
服務體系是公共文化服務、公共圖書館服務的骨架和根基。廣東省尤其重視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構,以保障公共圖書館事業的長遠健康發展。在頂層設計層面,從共建共享、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與服務網點建設三個方面布局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構;結合粵東、粵西、粵北與珠三角各區域發展現狀,鼓勵探索適合其自身發展的服務體系建構路徑;同時加強區域聯動,強力推進縣域總分館建設、發揮中心館作用,已基本形成自上而下、逐次推進、全面鋪開的建設脈絡。
務實進取是廣東精神的重要內涵,體現在公共圖書館建設方面,便是重視公共圖書館服務效能。政府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建設主體,是解決效能問題的關鍵。廣東省各級政府積極履行公共文化服務、公共圖書館服務責任,推動公共圖書館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鼓勵和推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服務,保障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有效提供,提升公共圖書館服務效能。
致謝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副館長吳昊、研究輔導部伍舜瓔等,中山大學林芊里、黃丹珠、徐曉瑩等在數據收集和整理、文字校對等方面為本報告的撰寫提供了幫助,謹致謝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