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濤 魏云峰

美國《紐約時報》日前發表匿名政府高級官員文章,批評總統特朗普的執政,由此引發的對美國政壇沖擊至今未消。白宮前首席戰略師班農表示,特朗普當前面臨的“惡劣情況”,只有美國總統林肯在內戰期間遭遇的信任危機可以相比。在很多人的心中,林肯是美國史上聲望最高的領導人,但鮮為人知的是,他在內戰期間曾遭遇軍方將領的集體逼宮。
臨危換將
1861年4月,剛就任美國總統的林肯就遭遇內戰爆發。必須承認,律師出身的林肯對于軍事一竅不通,因此他最初希望依靠聯邦軍中的專業將領們來打贏這場殘酷的戰爭。
但很快林肯就明白,不可能指望聯邦軍總司令溫菲爾德·斯科特提供幫助——斯科特受國務卿威廉·蘇厄德的影響過大,他希望同南方叛軍妥協。更糟糕的是,幾十年來,由于美國國會和州政府嚴重忽視軍隊建設,導致當時美軍規模很小,內戰爆發前美國陸軍只有約1.6萬名職業軍人。雖然南北雙方在戰爭爆發后大肆擴軍,但這種“注水軍隊”的水平可想而知,甚至被歐洲嘲笑為“菜雞互啄”。很多才華橫溢的將領在內戰爆發后轉投南方(例如名將羅伯特·愛德華·李),更讓林肯手下無人可用。軍事傳記作家杰弗里·佩雷特說:“林肯從一開始就沒有什么選擇,只能提拔政治將領,他一直因此受到嘲笑?!?/p>
1861年7月第一次馬納薩斯戰役中,聯邦軍遭到慘敗,忍無可忍的林肯決定整頓軍隊,提拔后起之秀。他任命35歲的麥克萊倫為波多馬克軍團司令。麥克萊倫很快同斯科特發生沖突,在林肯的支持下,斯科特被迫退休,麥克萊倫接任聯邦軍總司令。林肯在做出這一決定后告訴麥克萊倫:“今后你要向我提供所有的戰場信息。你除了負責現在的指揮職務外,掌握軍隊的最高指揮權也需要付出大量精力?!丙溈巳R倫謙卑地回答:“我都能做到?!辈恍业氖?,麥克萊倫沒有兌現對總統的承諾,由此,一場更大的政治危機在等待著林肯。
明爭暗斗
當時人稱“小拿破侖”的麥克萊倫具有非凡的組織才能,又通曉后勤,他很快就讓聯邦軍擺脫失敗的陰影,整頓為一支士氣高昂、指揮靈活、后勤完備的戰斗部隊。但麥克萊倫用兵謹慎,尤其是接任聯邦軍總司令后,他堅持拒絕在“未作好戰斗準備的情況下輕易發動決戰”,這讓林肯大失所望,他迫切需要一場勝利來化解政治上的被動局面。1862年1月,林肯明顯對麥克萊倫的“不作為”感到沮喪。另一方面,麥克萊倫認為,聯邦(北方)已被非理性的激情、極端主義和自私自利的政治割裂,他認為“如果讓政客染指軍事事務,將毀掉整編軍隊的計劃”。
這種互不信任很快讓雙方關系惡化。林肯在私人談話中多次嘲諷“像麥克萊倫這樣的將軍看起來只擅長固定演習”。麥克萊倫則公開抱怨林肯總統泄露軍事計劃,甚至向《紐約先驅報》透露林肯的“無能”。據說麥克萊倫同《紐約先驅報》記者艾夫斯密談了3小時,而就在前一天,麥克萊倫卻拒絕同林肯及其顧問們探討軍事計劃,理由是“他所說的一切都會出現在下一期的《紐約先驅報》上”。
將帥攤牌
林肯意識到,必須采取行動提醒軍隊“誰才是武裝部隊總司令”。1862年3月11日,林肯解除麥克萊倫聯邦軍總司令職務,讓他專心指揮波多馬克軍團。此時林肯成為聯邦軍實際上的最高指揮,但他沒有經過軍事訓練,也缺乏協調和指揮大軍作戰的能力,再加上一些議員的胡亂插手,聯邦軍的進攻接連受挫。不過麥克萊倫的表現也同樣糟糕,他在半島戰役等一系列關鍵之戰中表現得優柔寡斷,錯失良機。
聯邦軍在戰場上的拙劣表現加劇了“將帥不和”。雖然林肯承認自己缺乏親自指揮大軍的能力,但他仍嘲諷說:“麥克萊倫拖拖拉拉,不愿與敵人作戰。他是一位溫文爾雅的紳士,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工程師,但他似乎對靜止發動機有特殊的天賦。”
麥克萊倫則在一封私人信件中寫道:“我認為這個國家的命運取決于我,但我在政府中沒有一個朋友,任何一天都有可能接到解除我職務的命令。如果是這樣,我們的事業就將付之東流了?!丙溈巳R倫聯系聯邦軍的高級將領,策動他們反對林肯。他在信中說:“我看到太多死傷的戰友,我感覺政府沒有能力支撐這支軍隊,如果你們現在不這樣做,游戲就輸了。”
當時,聯邦軍中大多數將級軍官是林肯的政敵民主黨人,3名最重要的指揮官均是民主黨將領,這些人也不滿林肯的軍事戰略。1862年夏天,麥克萊倫、部分高級將領及聯邦軍中的所有民主黨人達成共識,“林肯不稱職,應該奪取林肯對軍隊的指揮權”。
7月8日,麥克萊倫公然同林肯攤牌,他在向陸軍總部匯報時向林肯遞交一份報告,就如何進行戰爭提出“指導性建議”。據說,當時林肯對這份“最后通牒式”報告沒有做出任何回應。
秋后算賬
表面不動聲色,并不代表林肯對這份“最后通牒”無動于衷。當時麥克萊倫已經公然無視林肯的命令,“半個美國都知道麥克萊倫的政治野心”。經過謹慎考慮后,為穩定軍心,林肯冒險前去視察麥克萊倫的軍團司令部。出乎意料的是,他受到士兵們的熱烈歡迎。
來自軍隊基層的支持堅定了林肯解決麥克萊倫的決心,他下令約翰·波普少將擔任新組建的弗吉尼亞軍團司令,取代麥克萊倫在戰場上的地位。8月,麥克萊倫奉命返回華盛頓。林肯內閣中的很多人對麥克萊倫返回華盛頓指揮中樞感到不滿,林肯充分利用了這種情緒,將麥克萊倫架空。他后來表示:“我現在對波多馬克軍團的掌控能力比麥克萊倫強,文官掌軍制度已經恢復,行政機構再度掌握了局勢?!?/p>
隨后林肯一一解決曾試圖“逼宮”的民主黨將領。1862年10月24日,俄亥俄軍團司令布埃爾被解除職務,直至內戰結束他都沒有再得到指揮權。11月5日,林肯解除麥克萊倫軍權。從根本上解決林肯困境的是,新一代聯邦軍將領逐漸在戰爭中嶄露頭角,他們終于取代那些老派的民主黨將領。1864年,麥克萊倫被民主黨選為總統候選人,試圖與林肯競選,但在大選中遭到失敗。▲
環球時報2018-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