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平
讀過《美國語文》,讓我思考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反觀教育的困境,進而思考課程開發、教材建設和教法研究。
《美國語文》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教材所輸出的價值觀是為提升人之為人的素養。教材選材范圍廣、注重包容多元,也尊重觀點獨立,以直擊靈魂的問題設計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揚批判精神,去標準化,植根邏輯思維,直面問題,以實干促實效。
一、選材
《美國語文》涵蓋了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到國家的誕生以及南北戰爭等重大歷史事件,收入了歷史時空里產生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產品。全書將美國的歷史分為六個單元:“文明的交會”,“國家的誕生”,“國家的發展”,“分裂、和解與擴張”,“不滿、覺醒與反抗”,“繁榮與保護”。中國的中學語文教材,一般都是按照詩歌、小說、散文和戲劇這樣的文學題材來劃分單元。而美國語文則是根據美國歷史發展的過程來選擇語文文本。有一種文明、國家和文學發展的歷史視野。注重同社會和歷史的聯系,還原歷史場景,給學生真實的靈魂洗禮,把語文教學活動與美國歷史、文化、文學、科學以及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工作連接起來,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是多層次、多角度的。
教材以通識教育培養學生通用特質和全人格,在“人人都是公民”理念影響下,鼓勵以文明推動文明。教材選本背景知識豐富,幫助學生了解過去、立足當下、放眼未來,讓學生在背景中學,尊重歷史邏輯,尊重不同人的立場,建立歷史使命感,點燃自我意識,激發歷史情懷。
二、問題設計
教材課后習題注重收集、整理、拓展延伸,也注重多種能力培養。讓學生進入文本、嵌入問題,與編者意圖融合。如梭羅的《瓦爾登湖》(節選)后的信息理解:梭羅為什么住在森林里?他最后為什么離開森林?梭羅對那些生活在貧困中的人們提出了什么忠告? 如《龜》中的評價題:你認為龜從路堤上退下來是正確的決定嗎?為什么?你認為那只龜能夠象征 20 世紀 30 年代大蕭條時期普通人的經歷嗎?烏龜的個人素質在今天的商業社會中將會有怎樣的優勢或劣勢?梭羅《瓦爾登湖》的分析題:梭羅的評論“受到一個農場的束縛和受到國家監獄的束縛并沒有什么不同”是什么意思?根據梭羅的觀點,為什么窮人比富人好,給出證據支持。美國語文也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課本,比如在《一個美國農民的來信中》課后思考題這樣設計:“克雷弗科爾暗示說,自利是一種有價值的品質,現代社會普遍將自利作為一種值得贊揚的品質嗎?為你的回答做出解釋。”在梭羅的另外一篇文章《論公民的不服從》中,梭羅說:“如果他們(人們)真心地想把它(政府)作為一支真槍來彼此對抗的話,它就必然會破碎。”根據你的歷史知識對這一論斷做出判斷。這樣的問題設計可以充分實現學習者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和辯證思考能力,培養現代公民意識。
這樣,美國語文就突破了狹隘的小語文圈子,走向歷史,走向社會,走向政治,走向廣闊的人生,真正成為大語文,讓學生學會真思考,從學習行為升華為學習思維,讓一個人真正成為公民。
三、有意味的寫作:不僅僅為了考試
《美國語文》注意小論文寫作和培養學生的研究興趣,同時注意把寫作與生活結合起來,大凡生活中需要的日記、書信、隨筆、通知、倡議書、歷史研究報告、軍事研究報告、葬禮上的講話、書籍廣告、人物傳記、編輯評論、旅游宣傳冊、照片簿的說明文字等等,都有涉及,在小說作品的課后寫作練習中還有戲劇電影的改編。
更難得的是,美國語文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個性表達,注重培養人的生命感。比如它會提醒學生:“在寫作中使用個性化語氣來反映你對主題的態度。為了保持你的文章的非正式語氣,你需要避免使用高級詞匯。”而且提出明確具體的修改要求,這就擯棄了一些“大詞”的誤導和矯情的詞語對學生真實情感的傷害。
將寫作視為自塑人格、自我療救、培養公民意識的工具:在《葛底斯堡演說》后有一個寫作題這樣設計:“選擇美國內戰使你一直感興趣的一個方面,寫一封調查信或請求信,來收集相關信息。把你的信發給著重于研究這一階段美國歷史的機構、圖書館、或歷史社團之一。使用適用于商業信函的語言和格式,使你的信收到效果。”這樣寫作,學生有現場感,有具體的情境,學生更容易寫出特色,寫出個性。
美國語文鼓勵孩子說真話,提倡真實表達,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因為批判意識是一種創造意識,能夠始終保持自我的在場,靈魂的在場,能夠讓一個人不斷超越自己。比如在《戰爭插曲》的寫作訓練中有這樣的練習:“寫一篇報紙社論,揭露疾病和惡劣的衛生條件是戰爭中的最大殺手。”寫作訓練也很有意思,操作性很強,每一個訓練都有一個具體目標要求。
《美國語文》,它走的完全是“大語文”的路子,是在一個系統中確立語文的位置,有非常清晰的課程意識。它不是把語文僅僅定義為科目,而是定義為培養人的教育行為,注意語文與其他學科和人的生命成長之間的內在聯系,在生活背景中把握語文,促使語文突破課堂限制與學校約束走向廣闊的世界,走向生命的自覺。
認為美國語文將個人融于時代,呈現國家大事也展示私人日常,發現自然也認識社會,它引導美國青年認識自己腳下那片神奇的土地,用神話傳說、名人回憶等多種途徑,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中,讓美國孩子品味土地上優秀的人,有趣的故事,無論農事還是戰爭,都以無法抗拒的方式吸引著他們涵養獨立的精神,濡染永恒的情懷,建設饒有興致的趣味。
初二女生作文《愿你》走紅后,有評論“多樣化的文化生態才有選擇、有判斷的余地,才有發現“什么是更好”的可能,才能促成對真相、歷史、自我、平等的探究和表達。坦率說,初二女孩的文章表達出了吸納不同敘事方式的嘗試,只要持續這種開放性的閱讀,她的未來肯定會與更成熟的自我相遇。相反,一些有網絡通俗文本恐懼癥的人們,才要擔心閉鎖了人生的更多可能”。
愿我們給予的平臺和成長機會足以讓學生有勇氣與理想、敬畏規則與規律,懂得競爭與合作,富于創造力與激情,擁有品格與境界。愿我們培養的學生在體察自然、專注學習、開創未來時彰顯思想的力量。理想的教育是給學生搭建梯子,給予更多的可能。行動是最好的研究,堅持是最好的理由,愿我們傾力根本、淡化枝節的努力,可以讓學生登高望遠,放懷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