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鏵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是生物教學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要上好生物課不僅要進行理論課的教學,還必須進行實驗教學。如果能上好生物實驗課,不僅能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生物學理論知識,還能牢固掌握生物學基本技能,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各種客觀原因,并不是所有實驗都能夠通過學生的親自操作完成的。例如,有的實驗過程太快,只能夠看到結果而無法觀察到中間過程;有的實驗過程耗時太長,在課堂上無法完成;有的場景太大或有危險性而無法進行等等。將信息技術應用到生物學實驗教學中來,不僅可以解決以上一些難題,而且還帶來了傳統教學手段所不具有的功能。
一、信息技術可以讓生物模擬實驗更簡便快捷
在有些生物理論的教學過程中需要通過一些模擬實驗來驗證,但傳統的模擬手段有時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借助信息技術,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模擬動物保護色的形成過程。傳統的探究方法上折疊100個五色紙星與背景相比對,不僅費時、資源利用率低,而且相對固定的探究模式,扼殺了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創造力,抑制了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形成,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參與性被剝奪,個性優勢受抑制,專長得不到發揮。如果我們借助信息技術的幫助,則成效顯著。如在PPT上設計斑斕的背景色,插入100只色彩各異的小蝴蝶,隨機分布在背景色上。然后,隨機刪除60只小蝴蝶,最后觀察剩余小蝴蝶的顏色,結果是與背景色顏色近似的小蝴蝶剩下的較多,體色與背景色對比度較大的小蝴蝶剩下的較少。同學們經過小組討論、組間交流最后得出的結論是:體色與背景色相似的動物,不易被敵害發現,生存下來的可能性較大。而體色與背景色對比度較大的動物,易被敵害發現,生存下來的可能性較小。所以保護色是動物對環境的適應這一理論等到有效驗證。
二、信息技術創設虛擬實驗場景可以使抽象的實驗過程具體化、形象化
例如:展示人的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的過程是膝跳反射實驗的難點內容。沒有錄像資料,又無法在課堂上演示整個神經沖動傳導的過程,就可以通過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通過虛擬實驗解決這一問題,把體內摸不著看不見的生理過程,在屏幕上一一展現在面前,不但將書本中的抽象的文字轉化成了直觀的圖像,而且在同一時間將反射弧組成及功能依次介紹。
三、信息技術的展示功能可以讓實驗過程更直觀
例如在《練習使用顯微鏡》一節的實驗教學中,學生需要全面了解顯微鏡的結構和功能。在教師介紹顯微鏡結構的過程中,由于其立體性,有些部分無法清晰地向學生進行展示,每個結構也很難一一向學生介紹清楚。因此,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對顯微鏡的結構和功能有了清晰而深刻的了解,更容易掌握本節實驗的重難點。通過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課件或視頻,充分調動學生認識的積極性,相對枯燥的講授就變得生動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信息技術靈活的播放功能使得實驗過程呈現更自由
有些生物實驗過程較快或較慢,與課堂時間要求不能很好吻合,例如,在做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實驗時,先在顯微鏡下將細胞失水、吸水的過程全程攝錄下來,制成視頻文件;將細胞失水吸水過程和水分子進出過程制成課件,播放時根據需要,進行拆分、慢放和定格,讓學生分步、靈活地進行觀看,從而提高對整個實驗現象的認知程度。
將信息技術與初中生物教學進行有效地結合,很大程度上使生物實驗教學能高效進行,但絕不能讓多媒體模擬實驗完全取代學生分組實驗或演示實驗,忽視學生動手的能力。 “信息科技可以是一個工具、一位助手、卻不能取代教師的地位,而成為教學的全部”。
總之,合理應用信息技術,對生物實驗教學的每個環節進行串聯,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鄧玉梅.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初中生物教學效果策略研究[J].東北師范大學,2012,5(10):25-26.
[2]莊征.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生物新課程教學策略[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0,10(20):6-7.
[3]王春.信息技術與初中生物實驗教學整合的研究 首都師范大學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