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昌
摘要:我國漢字歷史源遠流長,在歷史長流中,漢字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本文就隸書對小篆的繼承與發展進行分析探討。此次就隸書對小篆的繼承與發展從筆勢與結構兩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隸書系統;小篆系統;筆勢;結構
中圖分類號:J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1-0008-01
從商代至今,我國漢字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漢字的形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真書到至今的簡化字。其中小篆是秦朝統一文字的誕生物,結束了秦朝以前數千年的古文形體。而隸書是漢代誕生的方塊形漢字,為后續文字兩千多年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一、隸書與小篆的淵源
小篆是由秦李斯研究而成,字體筆畫粗細一致,結構瘦長,但是辨認起來比較困難。而隸書由程邈研究而成,在漢代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它是由小篆系統演化而成,通過對小篆進行改造,把篆書的彎曲線線變成平直線條,把結構進行調整后而形成的一種新的文字形態。所以隸書既是對小篆的繼承,也是對小篆的發展。
二、從筆勢上看隸書對小篆的繼承與發展
筆勢是指書畫文章的意態與氣勢,在這里僅是指漢字的筆畫姿態。在漢字演變過程中,隸書向小篆的演化是一次極為重要的變革。從文字演化進程來看,秦代小篆到漢隸書的變化是從長方形結構到扁平形結構的發展,是平直方整化的發展趨勢。
1.隸書把小篆線條改曲為直。隸書對小篆的形體上并無大的改變,只是將小篆的彎曲線條平直化,在書寫時更為方便流暢,省去了小篆圓轉勾連的許多細節。例如“上”字將小篆里彎曲的部分用一豎來表示;“千”字,也是將彎曲線條平直化而成,這些漢字變化在當代出土的古文物中都有所體現。還有“日”字,隸書把小篆的圓形外框進行轉變,分解為“|、一、|、一”,將“日”字中彎曲的線條分解成多個平直筆畫,提高了文字的書寫性。
2.隸書系統在小篆系統基礎上加入挑勾。小篆系統本身沒有挑勾存在,隸書系統在小篆的基礎上憑空加入了挑勾。例如,“月”字,隸書書寫中將月字右邊沒有變化,只是在左邊豎直線條的筆末加上了彎勾。
3.隸書將文字末筆中加上波勢。隸書在小篆系統的基礎上將漢字的筆末加入了波勢。如在“上”字的最后一筆橫的末尾加上波勢、“人”字的最后一捺加入波勢、“論”字的臥勾也有波勢出現等。
由此可以看出,小篆以象形為基礎,隸書以筆畫為單位。筆畫產生的主要原因還是源于當時有限的書寫工具。戰國以來書寫工具都是以毛筆和竹木簡為主。小篆系統由于筆畫較多,結構復雜,書寫起來較為不便,在竹簡上書寫時容易滲透化開,使字跡模糊不易辨認。而隸書的筆畫較為簡潔,在書寫上能夠克服這一難題,因此隸書的形成與使用也是當時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三、小篆到隸書的發展中結構的變化
小篆到隸書的演化過程中,漢字更加規范化,漢字結構變化具有多樣性。隸書把漢字結構扁平化,對文字的部分部位進行刪減,是一種漢字由繁到簡的變化。
1.漢字的省并。隸書系統將不少小篆漢字的兩筆合并成一筆,使隸書結構更加簡單化。例如“大”字,隸書在小篆基礎上將“大”字的兩只胳膊并作一橫,身體和左腿并作一撇,右腿則由一捺組成,共同組成一個“大”字。
2.漢字的省略:(1)省去隸書中重復的部分。如“雷,,字,小篆中“雷”字有三個“田”組成,隸書將其省略,只保留了一個“田”字。如此既保留了漢字的原始含義,又使書寫更加便捷。(2)省去了漢字的一部分筆畫。如“商”字,隸書將小篆“商”字的上半部“章”字簡化,省去了章下面的“早”字和“立”的最后一橫。再如,釜底抽薪的“釜”字,隸書將“金”上半部的“人”字省去。
3.漢字的轉變:(1)偏旁分化歸并。小篆中每個單獨的結構都可以形成一個文字,而隸書的演化逐漸脫離了象形符號,失去了偏旁的獨立性,隸書的偏旁部首必須經過組合才能形成文字,使漢字結構更加嚴謹。另一方面,隸書把小篆系統中相似的偏旁加以歸并,既保留了漢字的唯一性,方便人們辨識,又使漢字更加規范,書寫更為方便。(2)偏旁的移位。小篆隸變后,隸書系統自合自身特點將部分偏旁部首進行移位,有的是上下結構變成左右結構,如“印”字,有的是左右結構移成上下結構。還有一些為書寫方便,將原本的書寫方向進行了逆轉,如“右”字的一撇方向在小篆中是朝右的。(3)偏旁的割裂與恢復。隸書中將有的偏旁部首進行割裂,分為兩部分,如“徒”字,原本左邊結構較為復雜,為讓文字結構達到平衡,將小篆“徒”字的偏旁加以改造,從而達到左右平衡,結構合理。還有一些文字,為了讓它上下結構均勻,符合隸書的扁平形結構,將文字結構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如“資”字,小篆中是長方形結構,變為隸書后將“資”字的“次”恢復成左右結構,使文字結構更加美觀。
隸書演變既是對小篆的合理繼承,也順應社會發展的合理改造。它將我國書法藝術推到一個新的境界,為后世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參考依據。它更是文字演變史上的一個歷史轉折,為楷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