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波 孔祥波
摘要:色彩語言在中國古典園林設計中應用廣泛,視覺要素往往體現造園者精神的寄托和意境的表達。文章以色彩美學為視角,分別從自然美、建筑美、詩畫美、意境美四個方面對古典園林的色彩運用進行分析。總結出色彩在園林的意境營造中有著重要作用,以期為當代風景園林設計提供新的理論及方法。
關鍵詞:古典園林;色彩美學;意境營造
中圖分類號:TU98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1-0013-02
一、前言
在風景園林中色彩語言是重要的視覺要素之一,通過色彩刺激視覺感官、引導情感聯想,從而促進內心情感的表達,以達到園林意境營造的目的。中國古典園林被稱作世界園林之母,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其輝煌成就舉世矚目,而在色彩構景方面更有著別具一格的特點。深入挖掘造園者在色彩運用中的智慧,利于我們歸納總結,繼而突破。為現代城市園林設計,從其環境、表現意圖和提高城市影響力等問題解決中,提供全新的視角。
二、自然美
(一)植物
色彩是大自然固有的屬性,植物色彩是生命的象征。園林設計中大面積的色彩配置主要源于植物。因色彩有冷暖、輕重和距離感之分,所以在園林造景中,植物色彩所表現的機能也各不相同。通常對比色與鄰補色的色彩搭配方式在造園植物配色中體現較為明顯,協調色的運用對園林更是起著重要的作用。植物配色運用對比色形式即產生鮮明的藝術效果,給人視覺強烈的沖擊:而運用鄰補色則較為緩和,給人以柔美和諧的感覺。
(二)水
“水本無色,而色最豐”。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中,礦物質含量不同和潔凈程度不同,以及自然環境與天色的影響,水便產生了豐富的色彩。根據鏡面成像的原理,水在倒映岸上景物時,暗部顏色較多,另外受水和水底其他介質的影響,故水色比景色暗些,使得水色與景色明暗有別,相互輝映。
(三)山石色
山色主要指山體的混合色及調和色,近山綠而遠山藍,漸遠漸淡。薄霧淡云給山體罩上一層調和色,使山色變得淡雅、柔和。石色的色彩相對穩定,常有青、白、黃、灰。在園林色彩配置中起到過渡作用。
三、建筑美
(一)融合
在西方古典園林中,建筑美與自然美是相互對立的。自然美被認為是有缺陷的,從而必須憑借某種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以達到完美的境地,這也就是對形式美的追求。而在中國古典園林中,無論建筑多寡,也無論其功能、性質如何,都力求與山、水、植物等造園要素有機結合在風景畫之中。在色彩的運用上,它們也相互協調,相得益彰,限制相互對立與排斥,從而達到建筑美與自然美的完美融揉。建筑色彩的選擇,主要利用色彩的對比性和主次性,使建筑更具特色和人文關懷。
(二)對比
在中國傳統的五色觀中,江南私家園林中包含了青、赤、白、黑四大正色,只是將固有色的純度降低。這不僅同中國人心中的宇宙圖式與色彩觀相吻合,更對園林的整體起到了很好相互調和作用。江南園林中的建筑往往淡雅、樸素,色彩基本上以白墻、灰瓦以及棕色的木構居多。灰瓦在白墻與花木間調和,起到了過渡作用。四川園林中的青城山樹皮亭,建筑材料就地取材,毫不做作。它們以樹皮為瓦,樹干為梁,色彩與山林相融合,建筑隱秘在林木薛荔之間,堪稱自然樸雅之極致。
四、詩畫美
(一)詩文意境
中國古典園林與山水詩畫相生相長、相輔相成,所以有“凝固的詩、立體的畫”之稱。園林藝術借鑒了詩文的意境和韻律,將園林景致欲表達的詩意通過詩文進行點明。園林與詩的融合始于魏晉,并經歷了相當長的歷程。在社會政治動亂發生之時,文人名士時常不滿社會現實,卻又無力去改變,便轉向寄情山水,去追求清淡隱逸、超塵脫俗的理想生活。我國古典園林的設計中通常在園的名字、匾額、楹聯中去反映出其中的意境。
(二)山水畫境
山水畫的美不僅表現在結構與形式上,更在意的是傳達出的精神世界,注重的是意境的追求,致使中國古典園林就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中國古典園林設色借鑒了山水畫的南北宗用色,北方偏濃色重彩,以紅綠的強對比為勝,而南方多以白色為主,常為輕彩淡調。中國山水畫注重寫意,文人騷客擅長將情感寄托于山水之間,造園者又將畫卷中繾綣的情意融進園林,這便有了“以畫入園,因畫成景”的園林畫境。“淡”作為中國山水畫中一個重要的美學追求,無論“彩”、“墨”都是力避濃艷,這冥合了畫家追求淡泊的特征。這種“淡”在色彩上表現出弱對比色關系的運用,形成了氣韻生動的意趣與淡雅的美感。園林所表現的詩情畫意,與詩畫如出一轍,表達各自的精神追求,在這種藝術趣味影響下設計出的園林也各不相同。在南派山水畫中,其風格水墨淺絳、略施淡彩、優雅天成。因暑天炎熱,故色彩總以雅靜為歸,以清幽勝濃麗。
(三)詩畫結合
詩、詞意境與山、水畫境在很大程度對中國古典園林中的藝術表現形態和發展產生了影響,正如人們所說,中國古典園林是詩詞與山水畫的再現。特別是在宋朝時,造園家往往通過把詩情與畫意巧妙地融入園林設計中。中國古典園林在營造園林的過程中,常常遵循山水畫論中的構圖、落幅原則。所以營造出的園林既像是意境深遠的詩歌,又好似一幅立體的山水畫。因此,我國古典園林的營造與詩、畫的相互融合,才實現了我國古典園林中的自然美、詩畫美、意境美三者的有機統一。
五、意境美
如果將自然美與建筑美比作中國古典園林的骨骼,那么詩畫美就是園林的血脈,意境美則是園林的氣質與內涵。意境是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創作與鑒賞的重要美學范疇之一,同時也是品評的重要標準。在中國古典園林中意境是借助園林形象所體現的一種境界。通過詩文、繪畫的意境,對山、石、水、花、樹、亭等元素進行組合營造,擬繪出獨特的園林境況,表達一種“意在言外”的虛境。
(一)儒、道、釋
在中國古代各思想流派中,儒家尊禮比德主張入世,道家超脫、親近自然,其風格概括為“飄逸”,而禪宗重視心境。這是中國園林乃至中國藝術思想進化的三部曲,其哲學審美概括為兩種理想,一是儒式的華麗繁復之美,在皇家園林中有明顯體現;二是道、禪的平淡素凈之美,表現在南方私家園林的形態之中。比較兩種審美,莊重華麗的高雅美,平淡素凈的天然美,都被認為具有極高的藝術境界,觀者在各園林中體會不同的意境。
(二)對比枯山7Y-~_園
與中國一衣帶水的日本,其園林設計深受中國影響,但最終卻能形成獨具魅力的藝術特色。其中最典型的當屬枯山水庭園。它是禪宗思想與園藝相結合的藝術形式,反映修行者“苦行”及“自律”的精神。雖然日本庭園對意境的營造同樣有著高度的表現手法,但對色彩的運用方面較弱,這是日本庭園設計中在色彩方面的一部分缺失。枯山水中最具代表性色彩有枯寂的砂礫白、幽暗的苔蘚綠和清幽的翠竹綠。日本庭院更注重觀者自身感受與體會,但缺少色彩的運用往往無法使觀者更直觀更好的體會園林所表達的意境。枯山水庭園中選用枯寂的白砂石當做模仿山與水的材料,以借用白砂石“不老”的特質對超越生命的精神進行表現,但砂這種“不老”的特質是建立在一種沒有任何情感存在與沒有生命的基礎之上。白砂石冰冷的色澤,時常會給人一種冷漠、凝重之感,從而能夠營造出悲涼與哀戚的氛圍。與其說枯山水庭園在造園中有意識地排除色彩,不如說是對中國的水墨畫在景觀設計中更深的挖掘。雖然水墨畫并不像其他繪畫那樣多彩,但庭園也必須要恢復其本來更加大方、自由、有力的姿態,對色彩的興趣也必須進一步提高。
六、結語
在中國古典園林中,造園者通過巧妙地色彩運用表現出不同的風格,也表達出各自的精神追求。最終使得在中國這個多民族多文化的國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園林。從園林設計整體來看,每一種色彩的位置和作用都被清晰的表現出來。造園者充分利用色彩本身具有的豐富表現力,有序、和諧地組織各種顏色,形成多樣的色彩關系,從而產生舒適、愉悅的視覺感受。在當代風景園林設計中,只有深入了解色彩的精神內涵,掌握豐富的色彩語言,才能造就能與觀者產生共鳴的色彩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