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一強
摘要:紫砂,被譽為“東方紅色瓷器”和“陶都奇葩”,她那獨步藝林的颯爽英姿和豐富的藝術文化內涵,堪與聞名中外的國之精粹一瓷器并駕齊驅。
關鍵詞:紫砂壺;制作;手法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1-0024-01
一件紫砂壺的內涵,必需具備三個主要因素就是:夸張的形象結構,精湛的制作技巧和優良的實用功能。所謂形象結構,是指壺的嘴、扳、蓋、紐、腳,應與壺身整體比例協調。精湛的技藝,是評審壺藝優劣的準則。優良的實用功能,是指容積和重量的恰當,壺扳的便于執握,壺的周圓合縫,壺嘴的出水流暢。同時要考慮色地和圖案的脫俗和諧。
真正能懂得制壺,能制一把好壺的人,必是一個愛壺之人,因為紫砂作品的氣度,也正是作者個性、氣質和風格的體現。
氣,即壺的氣質,也就是形象內涵的實質性的美的素質。紫砂壺藝是具有藝術氣質的實用品和裝飾品,要求作品的氣質要美,裝飾生活,陶冶性情,從使用中獲得美的感受。
形象,也就是形狀式樣,這來源于對造型的熟習深度,取決于自己的精心設計。要明確地安排制作壺的大的“面”,即壺身;要鮮明地強調壺體每個部分所支配的方向、由點、線到面,交待清楚線條的來龍去脈,緩沖過度,明暗轉折,虛實對比,這樣才能深入空間而獲得形的深度。把點線面處理好以后,一切也就找到了,作品就已經具有了生命。
紫砂壺追求形式美,紫砂壺藝是從日用陶中脫胎出來的,集實用、欣賞、把玩三種功能于一體的藝術,又能包容及吸收傳統文化于一體,區別于書畫藝術和玉雕藝術的實用性,紫砂藝術既有適用美感又有視覺美感,亦有把玩撫摸的觸覺美感,一件佳美作品的內涵,必需具備三個主要因素:美好的形象結構,精湛的制作技巧和優良的實用功能。”大師強調的三要素是形象結構,制作技藝和實用功能。
鑒賞一把壺,一要看泥質。優質泥往往選料精細,加工繁復,陳腐多年,泥色自然,溫潤凝重而無須加工,入手便光潤古雅,俗稱“天青泥”。二要看造型。無論光器,花貨,筋囊器,要有形有神,骨肉勻稱。三看功能。口蓋嚴絲合縫,壺嘴出水流暢,壺把端拿省力,裝飾玩味無窮。四聽聲音。一把好壺,敲擊的聲音應該是清脆的,有金屬的質感;低沉,沙啞的聲音,表明這把壺的燒成有問題。
宜興紫砂,歷經千年的發展,在歷代藝人的辛勤耕耘、不斷努力創新下,從五十年代開始到九十年代,紫砂壺的造型藝術和裝飾工藝踏進了歷史發展和空前繁榮時期。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指導下,古老的紫砂工藝呈現滿園春色,萬紫千紅的景象。在紫砂世界里形成了花色品種繁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千奇萬狀。在繁榮的當今,更是層出不窮,如將它匯集歸納的話,可算陶瓷世界之最。壺藝也堪稱一絕:有方非一式、圓非一相的幾何形,有棱有角呈花卉圖案的筋紋形,有將松、竹、梅、柏、桃、樹、樁及動植物變形夸張的自然形,有瓜、果、魚、蟲類的象真形,也有沿集古代青銅、玉器及宮廷中各類仿古的器形,當今發展到具有個性化的現代陶藝造型等等,各具特色,競相爭艷。
宜興紫砂陶不僅氣孔率高,而且形成一個套一個、一個通一個的氣孔網絡,這些氣孔猶如千姿百態的雄偉壯觀的宜興著名溶洞的縮影。這也就是宜興紫砂陶具有良好透氣性、紫砂茶具具有泡過茶后留香不散的根本原因。這種特殊性能的紫砂泥在宜興地區以外是難以取得的。
江蘇省陶瓷研究所的科技人員與從事紫砂研究的藝術家采用紫砂壺、瓷壺、玻璃壺作了沏茶的對比試驗,結果表明紫砂壺泡茶具有的色香味均明顯優于瓷壺和玻璃壺。
優秀的紫砂作品是“多一分有余,少一分不足”壺身應與整體比例相協調,蓋與壺身必須和諧,壺蓋與的子大小相吻合,壺把與壺嘴的長短、力度、空間的對比,使紫砂壺在形體上達到豐滿、穩重、靈氣。
中國藝術有良多相通的地方,例如京劇的跳舞動作,與國畫的大寫意,是屬于豪放之列;京劇唱段與國畫工筆,則屬于嚴謹之列;而紫砂壺成型技法,乃與京劇唱段、國畫工筆技法,有著同工異曲之妙,也是十分嚴謹的。
如果每一把壺都是精細測量每一個角度,這種方器雖然規矩,但卻變成了僵化的東西。如陳曼生的壺就造型獨特,但精細又具有氣勢,各類壺形,越貼近生活的形態就愈豐富自然,優美得體。但又絕沒有脫離生活,違反生活規律,但又沒有來龍去脈或做得不倫不類、庸俗累堆。
壺的質地優異工藝精巧以及匠心獨運的協調統一,增加了壺的自然生氣。紫砂陶不單是技藝卓絕,而且它所包含的不僅是泥土及空間,更重要的是文化,是深厚的傳統文化。
紫砂藝術是一種“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藝術創作形式。一件較完美的作品,必須能夠發抒藝術的語言。誠然,這是不容易的事,需要有扎實的基本技能,豐富的生活積累,嚴格縝密的技巧,要有對泥原料、成型、燒成一系列錯綜復雜的工藝流程的深入了解和掌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