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紅霞
門頭溝區地域狹長,溝壑縱橫,是北京市唯一的純山區。全區近50%的中小學校分布在108和109國道沿線,山區學校距離城區遠,交通不便,如何有效落實掛牌督導工作是擺在責任督學面前的一道難題。門頭溝區教育督導室認真分析區情實際,確定了“溝域督導”的目標,打造出“一站”“兩帶”“三聯動”的溝域督導模式,并以住校督導、遠程督導等手段突破山區督導工作難點,實現山區掛牌督導工作的創新。
立足溝域特點,創新督導工作機制
門頭溝區有齋堂、大臺、潭柘寺三條山溝,針對這三條溝域內所有學校的督導工作,我們創建了“一站”“兩帶”“三聯動”的督導工作機制。
“一站”就是在山區設立掛牌督導工作站,實現督導觸角的有效延伸。門頭溝區山區面積廣,山區學校距離遠,為避免一旦出現問題學校來不及作出快速反應,我們在山區共設立了三個督導派出機構——齋堂督導工作站、大臺督導工作站和潭柘寺督導工作站。督導工作站的主要職能是,代表區政府教育督導室對山區學校掛牌督導工作進行協調與管理,管理人員由區總督學(督導站站長)、教育行政部門干部、鎮政府主管教育干部組成,通過定期巡視和重大事項會商的方式解決山區督導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例如,2017年3月16日,潭柘寺督導工作站以區少年法庭在潭柘寺小學開展的普法講座為契機,舉行了聯席會議,參會成員有潭柘寺鎮政府相關領導、責任區督學、潭柘寺中小學校長、校級督學。會議就校園欺凌防范、未成年人入學及學校周邊環境的治理等工作進行了交流和研討,對聯合維護校園治安,及時消除安全隱患,為學校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兩帶”即“帶需督導”和“帶教督導”,實現督導張力的有效擴展。“帶需督導”是對責任督學下校的一項具體要求。責任督學每次下校督導前都要做好“功課”:熟悉學校工作情況,征求學校意見,了解學校近期需求等,以保證下校督導有的放矢、方法適宜,真正為學校排憂解難,避免將“經常性督導”變成“經常性干擾”。例如,第三責任區的4所學校辦學規模小,責任督學通過調研,發現各校均有打造“小而特、小而精”的目標追求,都想在傳統文化傳承方面做一些文章。于是,責任督學針對學校的共同需求,邀請曾有此方面經驗的特級教師一起研究制定了《第三責任區“過中國節”傳統文化課程的開發》工作方案,并與4所學校校長、主任一起探討,最終每校確定一個主題開展實踐研究,力求課程開發有深度、有力度,結合學校文化建設形成各自特色。2017年上半年,責任督學和特級教師多次下校給予專業指導,組織學校開展聯動,效果突出,深受學校歡迎。“帶教督導”實際上是擴大督導隊伍、增強督導力量的一種手段。山區學校最需要的是先進的理念和優秀的師資,門頭溝區組建了專家團隊,包括退休和在職的北京市特級教師、市級學科帶頭人、市級骨干教師,為“帶需督導”“帶教督導”提供人力保障。責任督學結合學校需求,定期帶領學科專家下校指導,解決山區學校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出現的困惑。“帶教督導”緩解了山區學校教師的發展瓶頸,增強了山區家長對教育的信心,提升了山區學校的教育自信。例如,2016年11月,第一責任區的責任督學下校督導時,了解到責任校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方面存在一定的困惑,于是聯系教委中教科、中教研開展了一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討活動,邀請學科專家對觀摩課逐一進行點評,并就如何開展學科社會實踐活動進行了系統培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次督導活動進一步提升了山區學校教師的專業水平,解決了學校的實際需求,凸顯了“溝域督導”的工作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掛牌督導公示牌的設計也體現了門頭溝區督導工作的特色。我們推出了“1+N”公示牌,除按照統一要求公布掛牌責任督學的全部信息及八項督導事項以外,還將學科專家的姓名、職稱以及學校督學聯系人的信息一并公示,將掛牌督導團隊展示給家長和社會,體現了經常性督導的權威性,暢通了學校、家庭、社會之間的教育綠色通道。
“三聯動”指的是校際聯動、區域聯動和城鄉聯動。校際聯動指的是每位責任督學充分利用責任區內4所學校的資源,組織開展責任校之間的互動與交流,責任督學成為學校、教師、校級督學之間互動、互助、互學的紐帶。區域聯動指的是責任區之間的交流,有效增進了責任區之間的互動,擴大了學習交流范圍。城鄉聯動指的是城鎮優質校與山區校之間的互動交流,充分利用城鎮校優質教育資源,與山區學校開展手拉手交流和項目研究活動。“三聯動”有效彌補了薄弱學校的短板,推進了區域教育均衡發展。
立足山區實際,創新督導工作方式
一是深山區督學住校督導。山區學校邊遠偏僻,交通不便,督學下校督導往返時間較長。針對這種情況,門頭溝區創新督導方式,“住校督導”應運而生。例如,門頭溝區第一責任區的責任督學每月對深山區開展經常性督導時,都在齋堂督導工作站住宿一晚,用兩天時間完成對深山區4所學校的督導任務。這樣,既免去了責任督學的舟馬勞頓,也便于責任督學近距離走進山區學校的干部師生,深層次了解山區學校的整體工作,保證督導工作不留死角。為此,門頭溝區還特別設立了山區督導補貼,對到深山區督導的責任督學進行適當補貼。
二是應用“移動互聯網+”和遠程監控平臺實施督導。為便于開展工作,區督導室為每位督學配備了移動終端——智能手機,每月下校督導時,責任督學發現學校工作中的的亮點和問題,都可以及時記錄下來,獲取第一手材料。為解決山區督導的不便,我們除通過互聯網部署、交流工作以外,還充分利用智能手機開展遠程督導。我們的手機均安裝了“移動聽課評課系統”,這個系統與學校的課堂相連接,責任督學全時空關注課堂教學已成為可能。即使在惡劣天氣,責任督學也可以足不出戶直接觀察學校課堂教學情況,對課堂教學進行遠程觀摩和指導。督學還可以通過移動系統共同聽評課,提高督學的專業化水平。除此以外,我們還利用教委的網絡安全平臺和“互聯網+學校管理服務”平臺對學校的安全以及資產管理進行監控,及時行使教育督導職能。
責任督學掛牌督導是一項促進教育發展的新舉措,雖然門頭溝區掛牌督導創新工作還處在摸索和實踐階段,山區掛牌督導工作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但探索山區掛牌督導方式的創新,推動掛牌督導工作深入、有效、可持續發展,是我們要長期研究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