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國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載體,更是立德樹人、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途徑。在北京市社會大課堂實踐的大背景下,學校為開展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努力挖掘資源,做了以下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學校立足社會大課堂資源,積極探索“主題性混合式學習”模式。它是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接受學習、發現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的混合,是真實環境與虛擬網絡環境的混合,是師生之間線下交流與線上交流的混合,是不同學科之間教學內容的混合。利用大課堂基地資源開展綜合實踐學習,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進一步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形成對社會、自然、自我的整體認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以學校圍繞中華民族園的資源開展的混合式學習為例,談談應如何進行“主題混合式學習”的綜合實踐活動。
我們圍繞中華民族園的課程資源,結合品德與社會、音樂、美術、體育四個學科內容設計實施了跨學科主題綜合實踐研究課程。
在課程準備階段,各學科教師先深入到中華民族園了解課程資源,并結合本學科的教學內容進行資源的收集與整理。然后,各學科教師共同設計主題課程的內容,最后再依據設計的內容來制作微課發布到微課平臺,制作導學手冊放入平板電腦。學生通過線上觀看微課和導學手冊做好學習準備,并根據自己的興趣結成不同的研究小組。
在實施階段,學生可通過參加實踐基地的體驗活動來解決問題,也可以通過自己的觀察分析來解決問題,還可以對實踐基地的工作人員或教師進行采訪或交流來解決問題,更可運用平板電腦中的微視頻來解決問題。結束后,學生借助平板電腦中的導學手冊對實踐活動過程的資料進行加工整理。
在實踐活動后,組織學生設計本組展示活動方案。匯報展示既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展示,也是學生綜合能力進一步提升和展示的過程。通過提出有針對性的要求,學生搜集信息、利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升,還大大提高了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也在悄然之間從教師的講授,變成了探究式學習和體驗式學習。
“學校小天地,社會大課堂。”學校將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有效利用社會大課堂資源,采用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在實踐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