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杰
摘要: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是民間文化向舞臺藝術的升華,民族民間舞蹈的創新與發展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民間文化、舞蹈語匯和舞蹈意境三位一體構成了民族民間舞蹈的精華。在舞蹈創作中牢牢把握這三點,便把握了民族民間舞蹈創作的精髓。
關鍵詞:民族舞蹈;素質;技能
中圖分類號:J72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1-0083-01
一、緒論
美學大師宗白華先生將“舞”視為“最高度的韻律、節奏、秩序、理性,同時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動、力、熱情,它不僅是一切藝術表現的究竟狀態,且是宇宙創化過程的象征”。在“舞”的世界里,中國民族民間舞以其獨有的東方特色綻放出奇異的光芒。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幾乎所有的民族都有具備自身特點的舞蹈表現形式。而同一民族的不同地域,也有形態各異的地方舞蹈。在中華大地上,民族民間舞蹈歷史源遠流長,內容博大精神,對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探索與創作也永無止境。面對著多樣的民族民間舞蹈種類,在發展和創新的過程中對民族文化、舞蹈語匯和舞蹈意境的準確把握就顯得至關重要。
二、民族舞創作的三點追求
(一)民族文化的積淀
民族民間舞蹈源于民族文化和社會生活,形成于耕種、狩獵、宗教、祭祀等活動之中,帶有著極其明顯的民族文化特征。民族文化像大地母親一樣,哺育著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和發展。無論編導還是演員,都應在民族文化的哺育下成長,即使是頗有成就的舞蹈家,一旦離開本民族的舞蹈土壤,其創作與表演就難于表現本民族的時代風貌。舞蹈是思想的外延,是情緒的伸展,舞蹈所表現出的肢體動作必須要有豐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蘊做為基礎。在舞蹈創作的過程中,民族文化對創作者的影響顯得尤其重要。在藝術舞臺上呈現出的優秀舞蹈作品,毫無例外都是在深刻理解民族文化的基礎上誕生的。如20世紀50年代以來涌現的優秀民間舞蹈作品:《荷花燈》、《花鼓燈》、《采茶撲蝶》;朝鮮族《扇舞》、蒙古族《盅碗舞》、彝族《阿細跳月》、京族《燈舞》、布依族《織布舞》、藏族的《草原上的熱巴》等,都帶有濃厚的民族風味,而這種民族特征的形成,絕不僅僅是對舞蹈動作的簡單模仿,而是創作者對民族文化長期感受和理解。
當前,有些民族民間舞蹈的創作脫離了文化基礎,單純的追求舞蹈的形式。一些編導不了解民族特點,不理解民族文化,單憑閉門造車很難打造出讓人感動的舞蹈精品。
(二)舞蹈語匯的把握
不同的民族民間舞蹈有著不同的舞蹈表達方式,或運用獨特的舞蹈動作,或使用特殊道具的優點。準確把握各地區各民族的舞蹈語匯并在創作中合理運用,是舞蹈作品創作成功的另一關鍵。民族民間舞蹈是民族性格的體現,無論是風格特點還是動作語匯都集中反映了這個民族所具有的鮮明的特色。搬上舞臺的民間舞蹈,在動作表達上是不會超出這個民族原始的舞蹈姿勢,為了美化和藝術化這些動作,編導者們會做一些細微的改變,或是加入一些新的元素。如:藏族舞蹈中松腰坐跨、上身松弛的基本體態和動作時膝部微顫的屈伸;傣族舞蹈中曲線妖燒的“三道彎”體態;漢族秧歌中身體的擰傾彎曲和含蓄靦腆的情感表達,這些都是極具民族風格的舞蹈姿態。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動作,成為了一種具有標志性的符號,將各民族民間舞種之間明顯的區分開來,展現出絢麗多彩的藝術風格。
近年來,運用民間舞蹈素材,精心設計反映民族的、時代生活的舞蹈、舞劇的優秀劇目就更多了,這為我們研究如何對待民間舞蹈文化傳承的問題,提供了成功的實例。如流傳于山東、遼東一代的“花鼓舞”,原是民間藝人表演的鼓舞形式,后經專業舞蹈團體加工、發展為集體表演的男子群舞《花鼓舞》。該舞的編導準確的把握住了“花鼓這一藝術符號,把原來擊鼓的“鼓穗”加長至三尺,雖增添了擊鼓的難度,發展了各種擊打的技巧,在1957年參加“第六節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比賽中,獲得金質獎章。
(三)舞蹈意境的升華
民族文化與舞蹈語匯的關系是“質”與“形”的關系,二者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缺一不可。民族文化是舞蹈語匯的基礎與源泉,舞蹈語匯是民族文化的顯現和外延。但對于優秀的民族民間舞蹈來說,僅具備形與質還遠遠不夠。藝術作品最高的境界是對藝術意境的追求與升華。
意境是中國文化對世界文明的獨特貢獻。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在優秀的舞蹈作品中我們都能夠體驗到那種情景交融、引人入勝、超以想象外的意境之美。
傣族舞蹈家刀美蘭表演的《水》,編導意在通過傣族少女的形象,描繪傣族人民喜水、愛清潔的村寨生活。由于舞蹈家刀美蘭熟悉傣族民間舞蹈,并以她樸素、平和、充滿生活氣息的表演,給觀眾以竹林中、溪水邊詩意的聯想。又如:運用朝鮮族民間舞蹈素材,以獨舞形式創作的《殘春》,即表達創作者對過去和未來的思考;運用陜西民間舞蹈素材創作的《一個扭秧歌的人》,通過描繪一名秧歌老藝人之死,抒發了編導對老藝人的懷念、對民間舞蹈的熱愛之情。
三、從周培武看民族舞創作者的特質
很多有成就的藝術家們,他們都具備獨特的“優良個性品質”。而具有“優良個性品質”的人,他有著一種永不滿足的進取心,強烈的求知欲和自我意識,堅韌頑強的意志力和自信心、積極主動的獨立思考等精神。他的行為表現為:思維能隨機應變,反應既快又多,對事物具有不尋常的獨特見解。在人格特征上表現為:態度直率坦白,感情真摯大方,有廣泛的興趣愛好,語言流暢,具有幽默感,反應敏捷,思辨嚴密,善于記憶,工作效率高,從眾行為少,好獨立行事,自信心與社交能力強,理想抱負水平高等方面,以及有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積極能動性,這種具有“優良個性品質”的人,才是真正具備較高創造力的人。我認為周培武老師也是一個具備這種“個性品質”的人,因此他才不斷地創作出那么多的舞蹈作品。
我欣賞過他創作的很多舞蹈作品。比如:他擔任總導演的舞劇《潑水節》:大型民族歌舞《舞彩云》、彝族歌舞《太陽女》;旅游歌舞晚會《麗水金沙》、《藍太陽》、《綠寶石》,以及舞蹈作品《橄欖歌》和與人合作的舞劇《阿詩瑪》、民族婚戀歌舞晚會《愛的足跡》、旅游歌舞晚會《夢云南》;舞蹈作品《版納三色》、《大地母親》等。這些作品的呈現都體現出了他個性品質的優秀性。
周培武老師給我的印象是一個開朗健談而又風趣和藹的老藝術家。他的坦蕩、熱情、直率,高效率的工作能力,不停的追求和永不滿足的進取心,強烈的求知欲,堅韌頑強的意志力以及積極主動的獨立思考精神,形成了他獨特的人格魅力。這些都是他源源不斷創造力發揮的前提條件。
人們常說“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或“詩如其人”,意為文章、書法和詩詞等藝術作品都能反映出作者的個性。同樣,舞蹈作品也會反映出舞蹈創作者的個性。就周培武老師而言,他在生活中就是一個非常熱情、認真而情感細膩的人,因此這種熱情、認真的態度和情感的細膩就體現于他的創作中。在他的一些舞蹈作品中,你可以透過演員的表演,看到他在表現人物內心情感和舞蹈動作語言的編排上是非常細膩的,而每一個動作和眼神都與人物內心的情感緊密相連。例如:雙人舞《橄欖歌》、《走婚》以及與他人合作的獨舞《版納三色》、舞劇《阿詩瑪》等劇目,特別是在舞劇《潑水節》中,少女手拿傘把半遮面,羞澀窺望自己心愛的人所表演的那段舞段,不管是情感的體現,還是動作語言的編排上,都表現得非常的細膩而又獨特。在另一段表現愛情的雙人舞段中,他主要是以兩人雙腳相碰和雙手的撫摸而產生的獨特語言來進行編創的。你可以從作品所表現的兩個男女主角,用雙腳相碰和雙手撫摸的一系列細膩的動作流中,看到他們此時此刻相愛時的內心情感和面紅心跳之感,這種感覺在獨特的舞蹈語言表達方式上體現得淋漓盡致,讓你看起來離生活是那么的近,而表現形式又是那么的獨特好看,音樂又是那么的感人。啊!好一段讓人心跳而又動人心弦的舞蹈!豐富的情感以及細膩獨特的動作語言的表達,卻不失民族的風格特點,音樂和舞蹈的視聽結合又是那么的完美,這就是周培武老師在舞蹈創作上獨特藝術個性的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