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星文
摘要:在國內相聲發展的大背景下,近幾年,由于湖南相聲發展具備一定的基礎,在大兵等藝術家的帶領下,湖南本土相聲依托湖南省青年相聲俱樂部這個平臺發展迅速,但在發展的過程中也遇到了資金、創作等諸多問題。筆者作為湖南相聲事業的參與者,結合自身演出經驗及觀察,特撰寫此文,希望能為湖南及全國的相聲事業拋磚引玉。
關鍵詞:湖南相聲;創作;資金;湖南省笑工場青年相聲俱樂部
中圖分類號:J8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1-0160-02
一、前言
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坡子街166號的湘江劇場每周一都十分熱鬧,笑工場湖南青年相聲俱樂部在這里已經堅持演出了5年,本人從2014年開始在此劇場演出了一年,結合本人在天津和長沙的演出情況,試分析湖南發展相聲藝術的瓶頸,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二、湖南相聲發展有一定的基礎
1999年,湖南籍相聲演員大兵和他的搭檔奇志憑借相聲《白吃》走上央視春晚的舞臺,從此,帶有濃郁湘味的湖南相聲躍入全國觀眾視野。2008年,首部湘味相聲劇《奪寶熊兵》進京演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云山對該劇作出重要批示。作為相聲南下的重要成果,湘味相聲已在湖湘大地扎下根來,并發展成為南派相聲中的翹楚。
說起湖南的相聲,不得不提起湖南省曲藝家協會和長沙市曲藝家協會主席——大兵,湖南相聲最紅火的年代正是他與楊五六、奇志和周衛星等人在相聲舞臺叱咤風云的歲月。這說明湖南的相聲發展有一定的基礎。
2009年5月23日,大兵和湖南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蘆克寧等湖南相聲界“老人”為打造培養相聲新人的平臺,夯實湖南相聲的群眾基礎,傳承湖湘相聲藝術,發起成立了笑工場湖南青年相聲俱樂部,蘆克寧任俱樂部主任。
笑工場當時的定位是湖南年輕相聲演員的搖籃,也是湖南相聲的陣地,在這一點上重在培養青年演員為主,而在商業運作上,又必須要按照市場規律來運作,只有迎合市場的需求才是對演員對團隊真刀真槍的鍛煉。一開始笑工場就確定做就要做經得起市場檢驗的藝術,當作野孩子一樣去面對殘酷的現實,被“包養”的藝術不能長久。
俱樂部成立之初,在湘江劇場演出了半年多,隨后遷至長沙紅色劇院演出一年,2011年1月又遷回湘江劇場,每周一晚上演出,一直延續至今。俱樂部目前共有在冊人員30多人,其中能上臺演出的約20人,青年演員超過15人。目前每場演出平均上座率能達到八成左右。
在笑工場湖南青年相聲俱樂部,大兵等人不僅重視對青年相聲人才表演能力的培養,更重視對其劇本創作能力的培養。大兵認為一名優秀的相聲演員必須能創作、能表演,這不僅需要天分,更需要文化準備,只有高素質人才才能帶給觀眾高品質的曲藝節目。
笑工場的青年演員大部分是大學畢業生,他們中年齡最大的也未超過30歲,除湖南本地外,還有來自江蘇、安徽和北京等省市的。
笑工場培養出來的青年相聲人才因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強、思維敏捷,又具有較強的臨場發揮能力而備受湖南省內各大電視臺的青睞。截至目前,笑工場已有lO余人被長沙政法頻道、女性頻道等選為播音主持等,但工作之余,他們仍堅持在笑工場演出。
5年以來,笑工場的成立培養了一批優秀的青年相聲人才和忠實觀眾。如今,每周演出都能看到一些熟悉面孔,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角兒,這個群體約有二三十人。
另外,笑工場在自身資金困難的情況下還開展了7場公益演出,累計募捐善款40多萬元。
可以說,在南方在湖南說相聲沒有北方相聲那樣在茶館、小劇場、公園等地演出的氛圍,沒有傳統藝術的熏陶,經過5年的努力,能夠實干出這樣的成績,顯得非常不容易。
三、劇本創作面臨危機
在演出過程中,我發現不論是我這個相聲表演者還是劇本創作人員均表示,目前湖南和全國一樣相聲發展都面臨著一個大瓶頸,即相聲劇本的匱乏。
湖南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曹曙光多年來一直從事相聲和舞臺劇的劇本創作,他就認為,一個相聲劇本的創作要經過多次修改完善才能出爐,此后還涉及適應舞臺表演“笑果”的二度甚至三度創作,因此產量不高。全國專門從事相聲劇本創作的人才少之又少。相聲界有種說法,稱全國若有400多對相聲演員,專門寫相聲的人只有4個半。這雖是笑談,卻足以說明全國相聲劇本創作人才匱乏的現狀,湖南也不例外。
我的搭檔,笑工場青年演員李丹表示,目前他每年最多能創作出3個相聲段子,但他需要十幾個段子循環才能滿足一段時期的演出要求。
大兵對相聲劇本的創作始終持嚴謹、認真的態度,在他看來,劇本的好壞是決定相聲表演能否成功的關鍵。由他擔綱劇本創作的湘味相聲劇《奪寶熊兵》、《超人》開創了相聲與戲劇結合的先河,被認為是相聲藝術的一次創新。《奪寶熊兵》在湖南演出時場面火爆,將語言模式由湖南方言轉為湖南普通話版后,在全國巡演50余場,收益也很可觀。《超人》也要在全國各地巡演。
《奪寶熊兵》和《超人》的成功讓很多人將相聲藝術的振興寄托于形式創新。但大兵認為,創新是只有觀眾才能用的評價。
我認為在藝術創作中,創作者不能為創新而創新,要先有好內容,藝術表現形式應該服務于內容。大兵就介紹《奪寶熊兵》的劇本取材于一個真實故事,他原來想把這個故事改編成對口相聲,發現很多內容裝不下,就改成群口相聲,卻仍有很多內容無法承載,于是探索性地寫下去,寫著寫著就成了一個相聲劇。
湖南省文聯組聯處副處長、原省曲藝家協會秘書長謝子元介紹,湖南省文聯和省曲協一直重視相聲劇本創作工作,2011年4月還專門組織了相聲作品征集活動,并在婁底市舉辦了相聲劇本創作培訓班,有20多人參加了培訓,成效顯著。
四、資金短缺,發展步履維艱
除了作品的問題,資金問題也是制約湖南相聲藝術發展的重要原因。每周一晚的湘江劇場,笑聲不斷的相聲表演背后也有著不為人知的酸楚。蘆克寧介紹,湘江劇場每晚的租金為i000元,加上演員勞務費、服務道具等,每場演出成本約4000元,但每張門票只收20元,雖然上座率高,但為培養相聲人才和群眾基礎,他們并不向高校中的相聲愛好者收門票,每場演出只有幾十位散客的門票收入,最多時也不超過1000元。這個資金缺口主要靠大兵等人拉贊助或組織骨干去企業演出來填補。此外,還有一些政府補貼。
李丹和本人每周都會參加笑工場在湘江劇場的演出,每場演出固定收入150元,一個月下來只有600元,所以只有靠偶爾參與電視臺欄目劇拍攝或兼職做播音主持維持生計,而本人也主要靠省群藝館的工作生活。
五、巨大的發展前景
不過,湖南省委宣傳部、省文聯、省曲藝家協會計劃在未來幾年內,利用豐富的曲藝資源,做好保護和開發工作;加強文化交流,使更多具有湖湘特色的湖南曲藝節目走出湖南、走向全國;并支持打造有重大影響的相聲劇和其他精品曲藝節目,進一步擴大湘味相聲劇在全國的影響力,使其成為湖南的又一張文化名片。根本筆者了解,近2年來,每年都有部分資金注入到笑工場,笑工場也成立了專門的公司,現在,最苦的日子已經過去。現在,笑工場發展到現在,已經逐漸形成一套笑工場的工作系統,有人專管節目安排、有人負責公關聯絡、有人負責宣傳策劃等,笑工場已經不局限在某個舞臺,可以走向校園、走向社區、走向全省、走向全國了。
目前,“笑工場”凝聚了一批相聲愛好者和一批相聲觀眾,促進了湖南相聲藝術的發展,也是很多相聲愛好者的理想家園和希望。
從個人來說,我希望“笑工場”能一直辦下去,成為湖南曲藝的一個品牌,培養出一批又一批青年相聲演員來。我個人也愿意在實踐中不斷努力,爭取為湖南的曲藝事業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