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南文娛演藝產業在電視娛樂節目、高雅藝術普及等方面取得較大的成效,但也在演藝制度、演藝內容等方面存在的一定的問題,其發展對策應該聚焦于深化體制改革與打造產業品牌等多個方面。
關鍵詞:文化產業繁榮;湖南;文娛演藝產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1-0196-02
隨著社會經濟的繁榮和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文化消費的需求日益擴大。近年來湖南省以“文化+”理念為統領,推動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文化產業不斷繁榮。
一、湖南省文娛演藝產業發展的現狀
在湖南文化產業大發展的語境下,湖南文娛演藝產業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一)電視娛樂節目引領時尚
作為中國電視文娛節目行業標桿的湖南衛視,一直以來以不斷創新的新銳精神,引領了大眾文化的濫觴,并持之以恒地對之進行和推廣和普及,制造了一個個現象級的電視娛樂節目。無論是綜藝文娛節目《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越策越開心》,還是真人秀文娛節目《全員加速中》、《百變大咖秀》、《爸爸去哪兒》、《一年級》、《旋風孝子》,還是開啟選秀時代全民選秀文娛節目《超級女聲》、《快樂男聲》、《我想和你唱》、《聲臨其境》,還是以專業精神引導的頂級流行音樂競技節目《我是歌手》、《歌手》等等,制造了一個個收視奇跡,甚至是引領了國內其他電視臺的跟風熱潮。成為中國電視文娛節目娛樂功能、產業發展與價值導向的成功范例。
(二)旅游演藝節目特色鮮明
湖南旅游演藝節目起步較早,早在2001年張家界就推出了《魅力湘西》,憑借濃郁的民族風情和高水準的專業品質,這臺旅游演藝節目取得巨大成功,先后獲評國家文化品牌三十強、中國旅游演藝票房十強等獎項,尤其是2017版《張家界·魅力湘西》全面上演后,更是深受游客好評。同時,湖南各地陸續推出了芒果大劇院《大漢伊人》《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武陵源《魅力湘西》、鳳凰古城《邊城》、寧鄉《炭河千古情》、韶山《中國出了個毛主席》、隆平文化公園《瀏陽河上》、桃花源景區《桃花源記》等8部影響較大的旅游演藝項目,一時間,湖南旅游演藝舞臺上百花齊放、熱鬧非凡,顯示了湖南旅游演藝產業的文化底蘊和市場號召力。
(三)高雅藝術方興未艾
湖南省近幾年大力普及高雅藝術,提高民眾素質,推動文化藝術大發展大繁榮,增強文化軟實力和文化競爭力。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舉措有。如常年在湖南大劇院舉行各類高雅音樂會。湖南大劇院是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是湖南普及高雅藝術的重要陣地,已成為湖南高雅藝術演出市場重要基地。作者簡介:廖小芒,湖南第一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從事音樂教育與當代音樂文化現象研究。
此外,隨著長沙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的落成,湖南高雅藝術又新增一塊靚麗的名片,4.8萬平方米的大劇院由1800座的主演出廳和500座的多功能小劇場組,能承接世界一流的大型歌劇、舞劇、交響樂等高雅藝術表演,年接待能力達到250場次約31萬人次。還有“雅韻三湘”系列高雅藝術普及活動,嚴格體現專業性,突出藝術質量和藝術水準,活動主要地點是湖南音樂廳,同時擴展到全省各市州及高等院校,為湖南觀眾奉獻了一系列高品質的高雅音樂,對普及高雅藝術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二、湖南文娛演藝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湖南省文娛演藝產業已經取令人矚目的成績,業已成為湖南省經濟的新增長點,但也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必須加以重視并著力改善。
(一)演藝產業市場結構不合理
目前,湖南省的演藝產業市場仍處于市場自我調節的探索階段,還存在市場結構不合理現象,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是省會和其他地級城市區域發展不平衡,省會長沙市處于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位,其文娛演藝產業發展速度最快,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特色品牌。而岳陽、衡陽、郴州等其他地級城市的相關演藝產業則要滯后,藝術表演團體少,文娛演藝項目與特色難以發展。
其次是城市與鄉村之間文娛演藝產業發展嚴重不均。城市的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均遠比鄉村發達,在鄉村,文娛演藝業更是貧乏,除了各地市政府鼓勵的“演藝惠民”與“送戲下鄉”等活動以外,難見其他文娛活動。但是還是沒有從根本上來解決鄉村的演藝文化建設問題,無法滿足鄉村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演藝制度不健全
近年來,湖南省文娛演藝市場已經初步建立,各類歌廳、酒吧、演藝團體、劇場與音樂廳等演藝場所不斷發展壯大,為廣大市民提供了較為豐富的文化藝術娛樂大餐,但演藝市場制度建設還不到位,各種市場要素還得不到充分利用,演藝市場的營銷還有待進一步規范。
主要表現為:文娛演藝產業管理缺乏相關的政策支持和制度約束,文娛演藝公司數量不足、發展較慢,缺乏交流合作的長效機制,也沒有形成百花齊放的演藝格局,此外,演藝制度不健全導致演藝創編人才缺乏,節目內容單一,長期得不到更新,缺乏創新機制等現象的存在,因而難以形成良性的演藝產業鏈。
(三)演藝內容格調不高,缺乏品牌意識
在商品化的社會大潮中,在物欲橫流的生存環境下,人們的內心充滿了紛亂與浮躁,文化藝術生活也傾向于快餐文化。追求刺激讓藝術審美從經典性走向大眾化,大眾化的藝術消費現象存在著盲目性、低淺性、自發性和過于商品化傾向,缺乏真正的藝術個性和創造力。有些文娛演藝節目的經營者就是在市場的激烈競爭和商品經濟的利潤誘惑下,走向了迎合觀眾的低俗化道路。盡管有關管理部門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但收效甚微。
這些格調不高的演藝節目注重感官層面的刺激,以審美的直接性取代了藝術價值的經典性,以短暫的情感體驗取代理性的思考與回味。缺乏品牌意識,當然難以造就藝術經典,樹立演藝品牌,打造可持續發展綠色演藝文化之路。
三、湖南省文娛演藝產業發展的對策
(一)繼續深化體制改革
繼續深化體制是發展湖南省演藝產業的關鍵環節。體制改革主要是通過轉企改制的方式,把國有經營性演藝業單位推向市場,解決市場“主體缺位”問題,機制改革則是通過引進市場競爭、激勵和約束機制,解決公益性單位內部缺乏活力的問題。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的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基本方略,堅持百放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續深化湖南省文娛演藝產業體質改革,切實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強化經營意識,增強發展活力,促進各類文娛演藝產業的融合發展。文藝團體的轉制轉型應該以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和市場認可為目標,在此基礎上,對單位內部的職能部門、工作人員進行結構改革與優化組合,充分發揮其職能效應與優勢潛能,以適應市場與社會的發展需求。
(二)發展鄉村文娛演藝產業
相對城市而言,鄉村的文娛演藝產業發展滯后,這既是問題也是機遇。大力發展農村文娛演藝活動,繁榮廣大農村地區的演藝產業正是新時期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契機。特色小鎮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途徑,而文娛演藝產業類特色小鎮是特色小鎮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湖南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民歌、戲曲、舞蹈等資源豐富,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目繁多,為文娛演藝產業類特色小鎮提供了豐厚的藝術素材和產業資源,這正是可資發展特色小鎮的重要文化源泉。在建設過程中,充分挖掘當地的民間音樂、戲曲、舞蹈、禮儀、慶典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特色,提升內涵,注重品質,打造各類音樂小鎮、戲曲小鎮、舞蹈小鎮及各類具有較強觀賞性、藝術性和生活性的演藝產業小鎮等。特別要注意避免概念化、庸俗化、同質化的低劣藝術樣態。文娛演藝產業類和特色小鎮建設的結合,豐富了特色小鎮的建設思路,也為發展鄉村文娛演藝產業提供了重要切入口。
(三)調整文娛演藝產業結構,實現集群發展
近幾年來,湖南娛樂文化產業通過調整,由從前的數量增長型轉向質量效益型的方向發展,取得不錯的效果。
調整文娛演藝產業結構,積極探索集群發展的道路,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要有健康的文藝觀,在文藝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方針指導下,積極調整文娛演藝產業結構,充分利用本地傳統文化資源,發展具有本土特色的演藝業,讓文娛演藝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入社會各階層。
其次,以湖南演藝集團為龍頭,加快湖南文娛演藝文化產業的整合,集中湖南優勢文藝資源,開發地域文化品牌特色項目,打造具有湖湘特色的演藝文化產業集群品牌,帶動省內相關娛樂文化產業的發展,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結構合理的文化產業集群。在此基礎上,形成集體競爭優勢和規模化經營,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演藝文化創意產業群。
(四)提升演藝產業節目質量,打造演藝品牌
演藝文化產業一方面要迎合大眾口味,適應市場,創造經濟效益,另一方面,也要體現精神文明建設內涵所應該具有的高品質文化屬性,它以繼承和發展傳統藝術,倡導優秀的演藝文化品質我己任,以專業的標準和嚴謹態度對待藝術的生產、傳播與鑒賞,它向社會提供優良的精神文化產品,豐富大眾精神文化生活,并提升大眾審美趣味。要做到這些,就必須以專業的精神對待演藝節目,不斷創新,精益求精。
品牌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可以為經營者直接帶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湖南演藝文化產業應該大力開發本土文化項目,打造具有湖湘特色的演藝品牌。通過大力提升文娛演藝節目的質量,依靠觀眾的口碑與來創造品牌效應,加大宣傳力度,與電視、網絡等大眾傳媒進行合作,提高品牌知名度,擴大品牌影響力。
四、結語
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文藝“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方向,文娛演藝產業應該成為時代精神的先行者,抓住機遇,守住職責,努力實現湖南文娛演藝產業轉型發展,更好地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建設美好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