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香
摘要: 品德與社會課是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在教學中應沿著“實現品德課的實效性,促進品德形成”這一思路進行教學。
關鍵詞:良好品德形成;核心;實效性
品德與社會課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它包含的內容比較豐富,六年級的課程中,歷史方面的內容相對較多。于是我我認真研讀了編者的意圖。遼海版的編者認為讓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根本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認識社會所需要的時空意識和視角學會用歷史的方法認識和分析社會現象,社會之間的差異與共性,以及他們的成因從而以更廣闊的視野來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道德品質以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為社會服務的行為能力。所以在品德與社會課中,我努力遵循,在教學有關歷史方面的課程時,重點突出世界觀、價值觀的教育。在教學中應沿著“實現品德課的實效性,促進品德形成”這一思路進行教學。
一、利用視頻資料,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激發情感,產生探究的欲望。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六年級學生知道一定的歷史故事,但是對先烈們如何前赴后繼,在不斷嘗試中拯救中華的事例,還是不夠了解,只有使學生了解革命志士,為了自己的國家不畏強敵甘愿獻出生命,才能使學生發自內心的敬佩他們。所以在《教學辛亥革命》這課時,我利用《辛亥革命》這部電影,讓學生對辛亥革命中孫中山等民族資產階級革命家為了救中國做出的努力有進一步的了解。之前學生了解一些孫中山的一些故事及生平,但是對辛亥革命中作出巨大貢獻的其他革命者基本不了解,看了這部電影,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學生由不感興趣,到主動找有關書籍去讀,對當時雖推翻了清政府,但是并沒有建立真正的共和國,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也找到了。對學生形成正確的觀念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再如在教學《為了五星紅旗》這課時,我選取了幾部電影中的英雄英勇獻身的畫面,有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有狼牙山五壯士英勇跳崖,有邱少云烈火燒身,有《烈火中永生》獄中制作國旗及烈士犧牲的場面,學生被烈士的精神所震撼,深刻的感受到烈士的犧牲精神。學生們主動去收集烈士的故事,體會到國旗來之不易。然后自然過渡到學生自己,我們應當怎樣對待國旗,及時進行愛國旗,愛祖國,愛黨的教育。
二、拓展教學空間,實現課上課下結合,課內課外結合。使得教學效果有明顯提升。
課程標準認為本課程的教學不局限于課堂。教師應將本課程的教學與相關學科,以及班隊會活動、社區活動、社會重大事件等緊密結合,從中捕捉、挖掘鮮活的素材,調動學生在課外學習和活動中獲得的經驗和知識,充實本課程的教學過程,提高教學實效性。
在教學《抗日戰爭的勝利》一課時,我結合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這個全國重大的事件,進行教學。當時國內媒體報道了許多有關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歷史,尤其許多學生看了紀錄片《東方主戰場》,對這段歷史有了更清楚的認識。學生們了解到,八年抗戰史是距離我們最近,體會最深,屈辱感最強的一段歷史,這是中華民族亡國滅種的危機,從東北到香港,從滿洲到上海,每個中國人都行動起來,支持抗戰。學生認識到中華民族不滅的抗爭精神。正是這種精神,趕走了侵略者。正是這種向上的民族精神激勵了學生。引導學生聯系到今天的少年兒童,更應該愛祖國愛家鄉,并且樹立為國家做貢獻的理想。使得這堂課的效果非常好,教學目標達到。這節課還可以有效地組織適宜的活動,充實課堂教學,如尋找身邊的歷史的活動。帶領學生參觀九一八紀念館,學生對日寇對我國的侵略及對民眾的屠殺,及人民的抗爭的歷史有了更清晰的了解,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使得課堂效果更好,更實效。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由單純的知識的傳授者向學生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教師要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和任務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如在教學《八國聯軍侵華》時,創設了一個問題情境,在這里我用了八國聯軍開進紫禁城及八國聯軍在乾清宮兩張圖片及至今還散落在國外的故宮珍寶,引發學生思考,作為一個中國人你的感受?為什么會這樣?在這學生們感到作為一個中國人的屈辱,強盜們不僅沒受到懲罰,而且還是像在鴉片戰爭和甲午戰爭之后,清政府又和侵略者簽訂了一個更為屈辱的條約,《辛丑條約》,這是為什么?學生被帶入這種屈辱的情境中,他們結合前幾課的內容,主動去探究,獨立去思考,再互相交流。從而感受到民族滅亡的危機。最后上升到要想救中國,必須推翻腐敗的清政府。聯系到現在,作為今天的少年,我們更應愛自己的國家,因為我們是國家的未來,要讓自己強大,才能使國家強大。落實到每個人的身上,體現了實效性。
總之,品德課的最終目標是使得每一個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小學高年級是養成行為習慣的重要階段,作為一名品德課教師,應該上好每一節品德課,提高每一節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
[2]《 品德與社會課導讀與教學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