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華
摘要:“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早在《三國志》中董遇就提出,應當多讀,熟讀。如果只讀不思,不僅效率低下,而且“其義”也很難“自見”。就數學學科而言,由于其概念、法則、性質、公式等都是思維的結晶;數學語言的符號化、邏輯化及嚴謹性、抽象性等獨具學科特點,這些決定了數學閱讀不同于其他的閱讀,不能一目十行,不能僅僅停留在“看”和“劃”上。數學閱讀要求學生對每個句子,每個數學術語、每個圖表都要細致地閱讀分析,領會其內容、含義;要求手腦并用,讀出字里行間所蘊藏的精髓,讀出問題,這樣才能產生獨到的體會及創新的見解。數學閱讀教學,是引領學生通過運用正確的數學閱讀方法獲取有用的信息,并正確處理信息以達到解決問題為目的的教學過程。
關鍵詞:數學;課堂;閱讀
一、注重學習習慣,四個為什么讀懂例題
通過“讀、劃、記”弄懂是什么
通過“讀、思、找”提出為什么
通過“看、析、做”知道怎么做
通過“查、?、寫”思考還有什么
讀懂例題中的每一步,每個算式和每個圖形,讀懂的越夠,舉一反三的能力就越強。做過以后再去認真、仔細地讀例題,梳理本道題用到的知識點。對題中的有關計算、有關圖形和輔助線,親自算一算、畫一畫,想想一想為什么要這樣做?為什么可以這樣做?還可以怎么做?
例如教學列方程解決問題時,“商場銷售某種外套,每件進貨價為250元。市場調研表明:當銷售價為290元時,平均每天能售出8件;而當銷售價每降低50元時,平均每天就能多售出4件。商場要想使這種外套的銷售利潤平均每天達到500元,每件外套的定價應為多少元?我首先引導學生分析以下內容:題中的關鍵詞句有( );我讀懂的數量關系有( );需要解決的問題是( );我解決問題的辦法是( );通過細讀題目我的感受是( )。然后要求閱讀三遍以上,并填寫相關內容,最后交流與評價。
通過閱讀,使學生感悟數學的推理過程其實就在于你能否去掉無關的要素,直接發現它的本質。而分析就是要我們找出它們的關系和隱藏的結論。數學的學習就是要在多變的題目中找到不變的關系。在數學學習中,養成主動閱讀的良好習慣,是提高自學能力的重要基礎,也是從不會學走向會學的一把“鑰匙”。
二、感受數學文化,注重課外材料的閱讀
除了課本外,教師還可以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閱讀豐富的數學課外材料——學習輔導書、數學科普書籍、數學童話與故事、商家提供的商業海報、報紙上隨手拈來的一段新聞報導,網頁上趣味盎然的FLASH卡通等等:學習了10以內的數,可以去品讀“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數字韻律;學習了比例,可以走近金字塔,用數學去解釋古埃及人花樣百出的測量方法,去品味黃金分割點的魅力;學習了稅率,可以建議父母買房時選擇一種有利于自己的方式;學習了合理安排時間,可以規劃自己的學習作息時間;學習了圓周率的算法,可以翻閱《九章算術》,關注數學文化,去感受古代數學家用各種數學方法所作的一次次親密接觸……
三、生成融合留白,注重派生思維材料的閱讀
優秀的數學閱讀材料,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和創造空間,有利于學生主動地去探索結論。縱觀現行的數學教材,一些章節在編撰時,還是習慣性地將解析過程、解答方法一覽無遺地呈現在課本上。經常閱讀這樣的學習材料,容易使學生滋生學習惰性,不利于數學思維的發展。因此,教師不妨根據自己對于教材的理解與把握,對課本進行添減,適當的留白或者添加,都可以使學生在妙“讀”中生“花”。
優秀的數學閱讀材料也可以是豐富的嘗試思路、錯誤的解題集粹,或是根據要求編寫出的各種數學問題等等。將同伴們的數學思考成果作為閱讀材料,親切自然,不僅可以生發閱讀的快感,而且引導學生學會關注、理解、整理他人的學習思路,為己所用。
在比例尺的教學時我們對對教材進行開發處理,對比例尺的定義進行了留白,添加了如何去理解比例尺的意義的文字提示,引導學生調動已有的數學經驗,進行主動的數學發現,可以從分數的角度理解,可以從比的角度理解,可以從倍數關系理解,這樣既豐富了數學閱讀的內涵,又對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進行了引導和點拔。
四、創設閱讀情境,構建閱讀教學模式
作為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于學生的閱讀進行“適時介入”和“合理引導”,將對學生數學閱讀的有效性起重要的作用。這就需要我們根據不同教材內容,針對學生興趣和心理特點,設置具有挑戰性的,需要學生通過閱讀獲得學習經驗去克服困難達到目標。
再如《比例尺》的教學中,出示杭州蕭山機場到鄭州新鄭機場的航班時間,創設“怎樣通過手邊的資料推算是飛機降落時間”的問題,為學生《比例尺》數學閱讀構建了一個生活化的應用價值平臺;學生們對于比例尺似曾相似又感迷茫的疑問為數學閱讀搭建了架適合自己閱讀需要的階梯。繼而再思考“對于比例尺你了解了什么?你還想了解什么?一個個精辟而具體的可題,為學生在數學閱讀中更全面地了解比例尺的生活價值和數學意義作了充足的鋪墊。
教師要根據學情預設有價值的、簡約的導讀提綱,使學生了解數學閱讀前讀什么?怎么去讀?對閱讀的內容、目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嘗試和期待。在閱讀之后,要及時組織學生交流閱讀感受,采用提間、練習、互相討論等方式,幫助學生將詞讀中獲得的處于“游離”狀態的數學知識點凝結成優化的數學知識結構,將閱讀時模糊、雜亂的數學思想清晰、條理化。
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閱讀能力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加強,開展數學閱讀研究,深入指導,具體到個人明確到課堂。總之,在師生的主觀意識中播下數學閱讀的種子,才能使數學閱讀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
五、結語
改變,從閱讀開始;改變,從數學課堂開始;改變從數學閱讀開始。
參考文獻:
[1]張小燕.構建小學數學閱讀教學模式的實踐與研究[A].2017年課堂教學改革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中國會議,2017:331-332.
[2]楊安鳳.小學中年級數學閱讀教學的實踐研究[J].新課程(上),2017(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