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華忠
摘要:民間傳統文化作為社會元素可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意義重大,而地區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根本保證是挖掘民間傳統文化中蘊含的人文價值理性等,本文對挖掘民間傳統文化資源、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進行了如下闡述。
關鍵詞:民間傳統文化資源;社會主義新農村;人文價值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1-0229-01
全球化趨勢、現代化迅猛發展形勢下,文化經濟概念界定促進文化、經濟出現交相融合和滲透現象,甚至出現了二元一體交互整合現象,發展呈現為須臾不可離態勢。
一、抓住地區特點,挖掘民間傳統文化資源
對于經濟不發達地區,受到自然環境因素及歷史因素制約,在長期封閉、發展緩慢的歷史進程中,大量獨具本民族特色自身特性的傳統文化元素得以保留。民族傳統文化特點包括歷史久遠及較深積淀等,形式多種多樣,內容較為豐富且地域性較強等,多數保留完整。原生態民族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及發展的資本,也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核心,已經融入了民族血脈中,潛移默化的在社會生產中及社會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不斷使用過程中,可促使保存更好、不斷增值,進一步促進民族生存、發展。
二、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措施
社會主義農村建設中需要緊密結合地區民族歷史文化特色進行開展,對于少數民族原生態傳統文化群體而言,需要認同、尊重并發揚世世代代傳承的民族文化,共同遵守本民族社會行為規范,秉持本民族價值理念及民間信仰,發揚本民族的各項精神等。分析發現,民族原生態傳統文化蘊含著本民族對自身所處自然環境、心理背景、社會環境等諸多方面的文化闡釋機制,也體現了本民族價值判斷及取舍機制。
從某一角度上說,建設少數民族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屬于社會轉型過程,從傳統農村社會轉變為現代工業社會,而其中傳統文化現代化轉型作為關鍵環節必不可少。人類學理論中將傳統與現代化關系歸結為相輔相成、對立統一,具體而言,傳統是過去的現代化,是今天的古代化。人類社會向前發展過程中,總是在繼承和發展傳統文明,若不繼承已有精神文明及物質文明,會失去社會發展牢固基礎,而另一個方面,若不在傳統文明原有基礎上尋求進一步發展,則會導致社會發展速度緩慢甚至停滯不前,繼承和發展實現了辯證統一,現代化突破傳統也繼承、更新傳統,從發展角度觀民間傳統文化資源挖掘,并不是摒棄過去,而是延續過去,現代是過去演化而來。
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期間,傳統文化內在蘊含的現代化萌發及催生因素是可取之處,對其中優秀傳統文化元素進行挖掘、梳理可在現代化發展中將原生態傳統文化中優秀文化元素合理運用,例如人文價值理性等。對本地區民間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搶救、挖掘及梳理可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提取篩選、開發利用其中人文價值理性精品,促使本地區民間傳統文化發揮重要作用,進一步發揮自身時代性內涵。因此,需要為本地區少數民族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濃縮信息進行全面系統梳理以利于正確解讀少數民族在以上三個方面凸顯的優秀文化元素,確保以上優秀文化元素可順應現代化發展需要。另外,對文化主體文化自覺性意識進行喚醒、培養現代化思想價值理念也可明了傳統文化優勢、了解傳統文化劣勢,從而實現傳統文化推陳出新的目的,將傳統文化中優秀文化因素、現代化思想理念運用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去。
三、挖掘民間傳統文化資源、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意義
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制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環境因素及歷史因素,特點是穩定性及傳承性,原生地整體文化元素在自然經濟條件下長期處于相對穩定狀態,例如,民間醫藥、歌舞及語言等,在民族特定歷史時期中,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均為該民族存續的傳統文化,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均需要立足于各個民族存在實際,不可避免會受到各個民族成員中現有思想及觀念、行為等影響,是基本規律,對民間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挖掘,可看到少數民族社會經濟文化變遷,可充分了解少數民族社會轉型社會歷史基礎,可迎合天時地利人和的內在要求并遵照因時因地制宜發展理念,進而推進少數民族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
四、結語
就文化本身內含的經濟功能角度而言,文化做為軟實力可對民族生存起到推動作用,促進民族文化發展持久不衰,因此,民間傳統文化作為社會文化因素,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必不可少,可有所作為。
在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中,挖掘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理念、人與人關系和諧理念、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理念,順應本民族地區文化特色,推動本地區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不斷創新和發展,均可促使少數民族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加強,可促進民族成員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篩選、提升自身社會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