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凌薇
摘要:民族音樂運用到幼兒園音樂欣賞活動中可以幫助幼兒感受各民族音樂特色和傳統文化,使幼兒從小接受民族音樂的熏陶。教學中教師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例如可以通過用肢體語言、圖畫語言等途徑引導幼兒表達自己對民族音樂作品音樂美的理解。
關鍵詞:民族音樂;幼兒園音樂欣賞活動;組織與實施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1-0270-01
我國幅員遼闊,各少數民族分布廣闊,歷史的長河為我們呈現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流傳至今。通過民族音樂作品的欣賞、演唱可以幫助幼兒了解各民族的音樂作品,激發幼兒感受民族音樂美,體會民族音樂美的情趣,通過音樂游戲活動設計體驗不同民族的傳統風俗,感受音樂中蘊含的民族特色。
一、民族音樂
民族音樂一般分為五大類,即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和器樂。每類音樂又各有多種體裁、形式、樂種和作品,如歌曲有古代歌曲和民間歌曲之分;民間歌曲中又分勞動號子、山歌、小調、長歌及多聲部歌曲等不同的體裁;同是山歌,又因地區、民族的不同而風格迥異,各具特點。作為幼兒園教師可以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巧妙設計教學中的各個環節,以下簡要說明。
1.導入音樂形式的多樣化感受民族音樂的內在美。幼兒園音樂活動的常見的導入方式有情景導入、故事導入、動作導入、游戲導入、直觀形象導入等。教師可以根據教學材料的特點進行選取設計。例如欣賞哈薩克族民歌《都達爾和瑪利亞》時,在歌曲高潮部分“那天我在山上打獵騎著馬,正當你在山下歌唱婉轉入云霞”時,教師可以設計孩子們跟隨音樂騎馬的場景,跨上馬背抽起馬鞭,體會藍天白云下哈薩克族策馬奔馳的感覺。另外在欣賞歌曲《繡荷包》,老師可以先給幼兒觀看有關荷包和繡荷包的相關視頻,引導幼兒嘗試做拿針線繡荷包的動作,跟著歌曲進行表演、演唱,這樣幼兒能設身處地的被情境感染,在情境中體會到來源于不同時代的生活場景,別樣的生活樂趣。
2.引導幼兒運用語言、繪畫等多種形式表達民族音樂的內在美。在中大班的音樂欣賞活動時,教師往往先給孩子播放音樂作品,再通過語言引導孩子去想象,通過孩子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其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想象的場景。幼兒的知識來源積累的重要途徑就是來源于其生活體驗,而年齡小一點的孩子語言表達往往略差,這時教師會通過發給孩子紙筆,讓孩子用色彩、圖形、線條等表現其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多種表達形式在音樂欣賞教學活動中的運用,能調動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感受和表達對音樂作品的理解,體會民族音樂的內在美。
3.通過音樂作品的欣賞給予幼兒更加豐富的情緒情感體驗。例如在欣賞陜北民歌《藍花花》時,這首歌曲中歌詞“藍格英英的彩”中第一個“英”字和“五谷里(的那個)田苗子”中的“里”字等都帶有陜北的地域和語言特色。體現了陜北人的性格:粗曠灑脫、率直真誠、熱情大方,具有強烈地方特色;在欣賞宋祖英演唱的《辣妹子》時,歌曲傳遞出湖南妹子性格的率真、豪爽,直爽,教師還可以通過直觀形象如視頻等幫助去幼兒去感受火辣辣的熱情。在音樂的熏陶下,可以使幼兒沉浸其中,在音樂里感受到快樂、悲傷,豐富幼兒的內心情感體驗。
二、民族音樂在幼兒園音樂欣賞活動的意義
民族音樂的欣賞活動看似高大上、幼兒不容易理解,但是只要教師能選好音樂材料,對音樂材料有準確的解讀和創造。
三、組織與實施的意義
1.了解中國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和不同地域的風俗習慣。民族音樂特別以民歌為例,之所以能流傳至今,正是因為其中蘊含著許多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各民族的生活與習俗。如耕地、趕腳、放牧、喝酒、過節、蓋房、祝壽、婚喪嫁娶、廟會等生活場景,具有豐富的生活氣息。通過組織幼兒欣賞民族音樂一方面可以了解各個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還可以豐富幼兒的生活體驗。
2.對中國民族音樂五聲調式的旋律美的體會。中國民族音樂的文化傳播中主要是靠“口傳心授”,這種傳統的傳播方式也成為民族音樂中追求意境美的客觀條件。中國傳統音樂一般都是由五聲音階寫成的,更復雜的六聲調式和七聲調式都是在五聲調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具有代表性的五聲調式民歌有《茉莉花》、《小河淌水》等。所謂五聲調式,是由指宮、商、角、徵、羽這五個音組成的調式,類似于簡譜中的1、2、3、5、6。因為沒有4和7,相對音程比較和協,旋律感強,便于幼兒嘗試演唱和感受。建議教師在實踐中選用具有代表性的五聲調式作品給予幼兒欣賞。
3.提升幼兒在學習中的專注度。音樂是聽覺藝術,在音樂欣賞活動中絕大多數時候幼兒必須通過傾聽才能感受到音樂的節奏美、旋律美……在民族音樂欣賞活動中通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民族音樂藝術作品,可以提高孩子對音樂的敏銳度,進一步提高幼兒的注意力和學習專注度。
四、結語
通過民族音樂在幼兒園音樂欣賞活動中的運用,幼兒能在民族音樂藝術的美中體會到不同民族的文化習俗,對事物的好奇心也可以在欣賞、表現甚至創造音樂中得到滿足,在感受音樂作品中學會表達自我,獲得來源于生活又有別于生活的新體驗。